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日本)又双叒叕要换首相了”。一个月前,朝日新闻中文网微博发布的这条微博瞬间走红网络,两小时内被转发了9000多次。所谓“又双叒叕”其实是把“又”字重复使用,拆开后就是10个“又”字,寓意日本换首相有如女人换衣服——七年七任首相,走马灯似地上上下下,实在太勤快了。只不过这次新上台的安倍晋三乃是“二进宫”,6年前他也曾在首相岗位上“到此一游”。
投放20万亿日元望拉动经济
与6年前相比,此次安倍内阁在政策选择上来了次180度的华丽转身。安倍把“经济复苏”放在了所有政策目标的首位,而方法就是“用直升机撒钱”。
1月11日,安倍内阁批准了一项规模为2009财政年度以来最大的、涉及总金额超过20万亿日元(其中中央政府出资10.3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即所谓“紧急经济对策”。
“对策”提出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企业为主的5项措施。在“重建与防灾”对策方面,指出要首先保障日本大地震重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生活,推动核污染区居民重返家园,为此计划拨款3.8万亿日元。在“经济增长带动财富增加”中,要求鼓励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和农林水产业,支持企业向海外发展,为此将投入3.1万亿日元。在“安心生活和搞活地方经济”方面,日本政府编入了3.1万亿日元的预算,要求扶持积极雇佣年轻人的企业,为了方便女性就业,政府要协助地方政府完善保育条件等。安倍内阁希望该刺激措施有望推动实际GDP增长约2%,或能创造出60万个就业岗位。
为促进经济,提振出口,安倍内阁还制定了大胆的货币政策。安倍认为,日本经济复苏关键在于摆脱长期通缩与日元升值。为此,安倍宣布支持“无限度”购买政府债券,即允许实行无限度量化宽松政策。更激进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安倍还要求央行设定2%的中期通胀目标。然而日本央行历来独立性比较大,日本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一般只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但外界预计,在安倍的强烈施压之下,日本央行很可能会牺牲部分独立性而向安倍妥协,把当前的通胀率目标翻倍至2%。毕竟从历史上看,1990年到2010年,日本20年间几乎保持了物价零增长,其中有9年更出现了负增长,而通缩与衰退是一对孪生兄弟,想要摆脱经济低迷,走出通缩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此外,安倍内阁还承诺考虑推出一个基金来购买外国证券,以打压日元并刺激疲软的日本经济,金额或达50万亿日元。摩根大通证券日本公司则表示,基金规模可能比上述金额大一倍。由于这一系列打压日元的政策,日元对美元汇率持续走低,自去年10月初以来已下跌超过15%。许多分析师预期,随着安倍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实施,日元汇率还可能进一步下跌。
经济低迷积重难返
从历史上看,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非常明显的先高后低的曲线。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借助产业科技革命和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迅速实现了经济起飞。当时日本工业年平均生产率高达13.6%,更实现了短短7年内国民收入倍增的奇迹,使日本迅速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进入70年代后,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经济告别了高增长时期,进入了平稳低速的经济发展时代。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却将日本经济连续拖入了两个“失去的十年”。不但股市、楼市再也无法回到当年的巅峰时刻,而且经常要受到经济负增长和通货紧缩的困扰。这期间,日本经济虽然有几次短暂复苏,但先后被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科技股泡沫破灭所中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本在小泉政府时期已初见起色的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中。到了2012年,因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减缓、日元持续高位等因素制约,日本经济下滑严重。2012年12月7日,亚行公布的《亚洲发展展望》修订版,将2012年日本GDP增长率预测值修正为1.7%,较2012年10月的数据再次下调了0.6个百分点。
尽管安倍“无限度”量化宽松和逼迫央行搞“人造通胀”做法大有“不成功,则成仁”的气势,但时至今日,任何一个日本首相恐怕都很难让日本经济重现当年辉煌,最多只能做到别让日本经济走势太难看而已。
经济弊症恐难改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日本问题专家陈鸿斌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是拉高通胀还是日元贬值,都只可能在短期内刺激出口和内需,但日本经济低迷源于诸多顽疾,光靠货币放水并不能解决问题。
陈鸿斌认为,除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使得日本内需长期无法提高这一根本原因外,近年来日本企业创新乏力,劳动生产率低下,而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从而在与韩国、中国等周边新兴国家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中呈现出劣势,从而抑制了日本出口的增长。
另外,日本国内不平等的薪酬体系难以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经济起飞时期曾引以为傲的日本特色的终身雇员制和年功序列薪酬体系的弊端也越发明显。而且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不平等的身份导致同工不同酬。当面临危机时,许多年轻的非正式员工先被裁员。年轻人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失业率增加,使得最有消费欲望的年轻一族缺乏消费能力,而许多拥有消费能力的中老年人却对未来经济表示担忧,因此有钱不敢花,能省一点是一点。消费低迷导致企业降价减产,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通缩和失业,这才使得日本政府不管撒多少钱都会被老百姓和企业窖藏起来,使日本经济深陷“流动性陷阱”而难以破局。而许多体制僵化、效率低下、本应破产倒闭的企业却依靠日本政府的补助而苟延残喘,进一步加大了日本经济改革的难度。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做“伤筋动骨”的结构性改革,不管安倍内阁撒多少钱,恐怕日本经济都难现长期增长。
背景资料
“安倍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安倍经济学1.0版”:走样的“里根经济学”
早在2006年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日本媒体就曾用“安倍经济学”表述其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可概括为“改革与成长并重”、“创新与开放共举”,借鉴里根的“保守主义改革”,实现“小政府”,通过“压缩政府资产、削减财政支出”,实现“不增税的财政重建”。
当年里根政府依靠削减财政支出,落实企业法人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削减,刺激民间活力,摆脱了依靠财政刺激的凯恩斯理论,确立了倚重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使美国摆脱了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后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冲击,进而确立了“里根经济学”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安倍经济学”的理念却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
首先,在财政重建上,安倍虽大幅削减了国债发行额,国债依存度降至10年最低,但一般财政支出却增加了16.5%,政策性开支猛增,远超此前的小泉内阁。在税制改革上,安倍虽主张“不增税原则”,但放弃了小泉的“减税”政策,政府税改搁置了法人税减税计划,导致日企全球竞争力备受牵制。
其次,在“改革与增长”的顺序上,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安倍实行的是“增长优先”政策,从而延缓了许多必要的经济改革。例如,对“道路财源”、“邮政民营化”等标志性改革,安倍不断“手下留情”。
第三,“创新与开放”表现为事实上的“拒绝外资”,对外资并购日本企业层层设阻,从而保护日本企业,同时默认日元贬值,2007年初,日元汇率进入“广场协议”后历史性的贬值期。而安倍的“缩小差距论”也转化为金融领域改革的障碍,阻碍了日本国民储蓄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投资。
由于言行不一,不到一年安倍内阁就宣布倒台,“安倍经济学”也很快被人遗忘。
“安倍经济学2.0版”:重拾凯恩斯主义旧论
2012年安倍再次上台后,提出了一套和此前其主张的经济政策大相径庭的新版“安倍经济学”,大胆提出了“强大的经济”、“强韧的国土”和“强而有力的价值”新论,不仅重拾凯恩斯主义旧论,积极扩张财政,准备大兴土木,而且模仿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在货币供给上开闸放水,甚至破天荒地逼迫央行执行“通胀目标值”政策,刺激日元贬值。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短期内引发了日本股市的上涨,对提振日本经济也能起到一定的短期效果,但中长期效果却令人堪忧。
投放20万亿日元望拉动经济
与6年前相比,此次安倍内阁在政策选择上来了次180度的华丽转身。安倍把“经济复苏”放在了所有政策目标的首位,而方法就是“用直升机撒钱”。
1月11日,安倍内阁批准了一项规模为2009财政年度以来最大的、涉及总金额超过20万亿日元(其中中央政府出资10.3万亿日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即所谓“紧急经济对策”。
“对策”提出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企业为主的5项措施。在“重建与防灾”对策方面,指出要首先保障日本大地震重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居民生活,推动核污染区居民重返家园,为此计划拨款3.8万亿日元。在“经济增长带动财富增加”中,要求鼓励民间投资,扶持中小企业和农林水产业,支持企业向海外发展,为此将投入3.1万亿日元。在“安心生活和搞活地方经济”方面,日本政府编入了3.1万亿日元的预算,要求扶持积极雇佣年轻人的企业,为了方便女性就业,政府要协助地方政府完善保育条件等。安倍内阁希望该刺激措施有望推动实际GDP增长约2%,或能创造出60万个就业岗位。
为促进经济,提振出口,安倍内阁还制定了大胆的货币政策。安倍认为,日本经济复苏关键在于摆脱长期通缩与日元升值。为此,安倍宣布支持“无限度”购买政府债券,即允许实行无限度量化宽松政策。更激进的是,为实现自己的政策目标,安倍还要求央行设定2%的中期通胀目标。然而日本央行历来独立性比较大,日本政府对货币政策的制定一般只有发言权而无表决权。但外界预计,在安倍的强烈施压之下,日本央行很可能会牺牲部分独立性而向安倍妥协,把当前的通胀率目标翻倍至2%。毕竟从历史上看,1990年到2010年,日本20年间几乎保持了物价零增长,其中有9年更出现了负增长,而通缩与衰退是一对孪生兄弟,想要摆脱经济低迷,走出通缩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此外,安倍内阁还承诺考虑推出一个基金来购买外国证券,以打压日元并刺激疲软的日本经济,金额或达50万亿日元。摩根大通证券日本公司则表示,基金规模可能比上述金额大一倍。由于这一系列打压日元的政策,日元对美元汇率持续走低,自去年10月初以来已下跌超过15%。许多分析师预期,随着安倍新一轮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实施,日元汇率还可能进一步下跌。
经济低迷积重难返
从历史上看,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增长走出了一条非常明显的先高后低的曲线。上世纪50~60年代,日本经济迅速医治战争创伤,借助产业科技革命和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迅速实现了经济起飞。当时日本工业年平均生产率高达13.6%,更实现了短短7年内国民收入倍增的奇迹,使日本迅速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进入70年代后,由于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日本经济告别了高增长时期,进入了平稳低速的经济发展时代。然而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却将日本经济连续拖入了两个“失去的十年”。不但股市、楼市再也无法回到当年的巅峰时刻,而且经常要受到经济负增长和通货紧缩的困扰。这期间,日本经济虽然有几次短暂复苏,但先后被东南亚金融危机和科技股泡沫破灭所中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本在小泉政府时期已初见起色的日本经济再次陷入衰退中。到了2012年,因受欧债危机持续发酵、美国经济增长乏力、新兴国家经济增速减缓、日元持续高位等因素制约,日本经济下滑严重。2012年12月7日,亚行公布的《亚洲发展展望》修订版,将2012年日本GDP增长率预测值修正为1.7%,较2012年10月的数据再次下调了0.6个百分点。
尽管安倍“无限度”量化宽松和逼迫央行搞“人造通胀”做法大有“不成功,则成仁”的气势,但时至今日,任何一个日本首相恐怕都很难让日本经济重现当年辉煌,最多只能做到别让日本经济走势太难看而已。
经济弊症恐难改变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所长、日本问题专家陈鸿斌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是拉高通胀还是日元贬值,都只可能在短期内刺激出口和内需,但日本经济低迷源于诸多顽疾,光靠货币放水并不能解决问题。
陈鸿斌认为,除了深度老龄化社会使得日本内需长期无法提高这一根本原因外,近年来日本企业创新乏力,劳动生产率低下,而生产成本又居高不下,从而在与韩国、中国等周边新兴国家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中呈现出劣势,从而抑制了日本出口的增长。
另外,日本国内不平等的薪酬体系难以激发新员工的积极性,经济起飞时期曾引以为傲的日本特色的终身雇员制和年功序列薪酬体系的弊端也越发明显。而且正式员工和非正式员工不平等的身份导致同工不同酬。当面临危机时,许多年轻的非正式员工先被裁员。年轻人工作和收入都不稳定,失业率增加,使得最有消费欲望的年轻一族缺乏消费能力,而许多拥有消费能力的中老年人却对未来经济表示担忧,因此有钱不敢花,能省一点是一点。消费低迷导致企业降价减产,进而引发更严重的通缩和失业,这才使得日本政府不管撒多少钱都会被老百姓和企业窖藏起来,使日本经济深陷“流动性陷阱”而难以破局。而许多体制僵化、效率低下、本应破产倒闭的企业却依靠日本政府的补助而苟延残喘,进一步加大了日本经济改革的难度。如果不对这些问题做“伤筋动骨”的结构性改革,不管安倍内阁撒多少钱,恐怕日本经济都难现长期增长。
背景资料
“安倍经济学”的前世今生
“安倍经济学1.0版”:走样的“里根经济学”
早在2006年安倍第一次担任首相时,日本媒体就曾用“安倍经济学”表述其经济政策。其基本主张可概括为“改革与成长并重”、“创新与开放共举”,借鉴里根的“保守主义改革”,实现“小政府”,通过“压缩政府资产、削减财政支出”,实现“不增税的财政重建”。
当年里根政府依靠削减财政支出,落实企业法人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削减,刺激民间活力,摆脱了依靠财政刺激的凯恩斯理论,确立了倚重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体系,从而使美国摆脱了石油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破灭后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冲击,进而确立了“里根经济学”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安倍经济学”的理念却并没有得到彻底贯彻。
首先,在财政重建上,安倍虽大幅削减了国债发行额,国债依存度降至10年最低,但一般财政支出却增加了16.5%,政策性开支猛增,远超此前的小泉内阁。在税制改革上,安倍虽主张“不增税原则”,但放弃了小泉的“减税”政策,政府税改搁置了法人税减税计划,导致日企全球竞争力备受牵制。
其次,在“改革与增长”的顺序上,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安倍实行的是“增长优先”政策,从而延缓了许多必要的经济改革。例如,对“道路财源”、“邮政民营化”等标志性改革,安倍不断“手下留情”。
第三,“创新与开放”表现为事实上的“拒绝外资”,对外资并购日本企业层层设阻,从而保护日本企业,同时默认日元贬值,2007年初,日元汇率进入“广场协议”后历史性的贬值期。而安倍的“缩小差距论”也转化为金融领域改革的障碍,阻碍了日本国民储蓄转化为有效的社会投资。
由于言行不一,不到一年安倍内阁就宣布倒台,“安倍经济学”也很快被人遗忘。
“安倍经济学2.0版”:重拾凯恩斯主义旧论
2012年安倍再次上台后,提出了一套和此前其主张的经济政策大相径庭的新版“安倍经济学”,大胆提出了“强大的经济”、“强韧的国土”和“强而有力的价值”新论,不仅重拾凯恩斯主义旧论,积极扩张财政,准备大兴土木,而且模仿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在货币供给上开闸放水,甚至破天荒地逼迫央行执行“通胀目标值”政策,刺激日元贬值。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短期内引发了日本股市的上涨,对提振日本经济也能起到一定的短期效果,但中长期效果却令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