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推进,教育部对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做出了明确的要求,这让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开始积极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促进课堂教学形式的变革,从而逐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基于此,笔者从自身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优化备课”“利用导图”“提出问题”等策略,浅谈如何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思维导图;问题
高效课堂是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效果达到原本预期课堂的现象。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认知,同时能够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成长。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呢?
一、优化备课,做好导向
“备课”是指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起始环节。教师备课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数学知识的讲解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备课做好,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教师应当先抓好备课环节,为实际数学知识的讲解做好导向。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素养进行备课。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状态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学情,为实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有效备课奠定基础。其次,研究教学内容。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中,主要包含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等教学内容,在教学前,教师要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为之后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奠定基础。再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指出学生应当掌握小数概念和性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生成的素质和学习态度等,能够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做好指南。最后,教师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掌握小数概念和性质等知识,为高质量数学课堂的构建打下基础。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对备课环节的精心准备,能够促进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备课的方式,形成高质量、精准化的数学知识讲解形式,从而逐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导图,构建体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能够将原本散乱的知识,以线和框的形式进行串联,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效果。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和散乱,教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数学知识点的整理,能够让学生形成整体数学知识观,并且直观认知到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相对于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更能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促进学生展现自身的价值。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中心词,延伸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组合图形”等支路。隨后,在“梯形”后延伸出“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等支路;在“平行四边形”后延伸出“转化长方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等支路,在“三角形”后延伸出“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等支路,在“组合图形”后延伸出“方法”“方式”等支路;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对每一支路后的内容进行填充,完善本节课思维导图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数学知识观,从而构建“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效果。
不难看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为媒介,进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逐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提出问题,发展素养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形式,学生能够利用问题为工具,检验学生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获得教学反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而伴随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提出,对学生提出了数学建模素养的要求,其本质也是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进行问题的解答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问题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中,实现建模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问题的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看,本节课主要教学的知识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食堂每天中午的时候需要用去50斤的大米,在晚上需要用去45斤的大米,连续三天后,一共用去多少斤的大米呢?”一只羊每天能够吃15千克的草,照这样计算,15只羊一天可以吃草多少斤呢?”等蕴含生活元素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从而提升学生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进行问题解答的能力,发展数学建模素养。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生活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培养数学建模素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优化数学知识的讲解策略,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并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教材当中的数学基础知识,结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教学的特点,创新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构建一系列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体系,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4.
[2]赵桂宏.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7(24):11-12.
关键词:小学数学;备课;思维导图;问题
高效课堂是指在一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将教学的效果达到原本预期课堂的现象。高效课堂的构建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指南,是教师努力的目标。在高效的数学课堂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化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认知,同时能够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成长。那么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对教学策略进行优化,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呢?
一、优化备课,做好导向
“备课”是指教师针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顺序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也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的起始环节。教师备课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最终数学知识的讲解效果,因此,在开展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将备课做好,才能够更好地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所以,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为了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教师应当先抓好备课环节,为实际数学知识的讲解做好导向。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数学知识素养进行备课。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进行学情分析。所谓学情分析,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储备情况,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以及学生参与数学课堂的学习状态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和了解,从而准确地把握学情,为实现《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有效备课奠定基础。其次,研究教学内容。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节课中,主要包含小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性质等教学内容,在教学前,教师要对这两部分内容进行分析,为之后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奠定基础。再次,教学目标的设计。在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备课过程中,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指出学生应当掌握小数概念和性质,以及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生成的素质和学习态度等,能够为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做好指南。最后,教师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中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设计,让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更好地掌握小数概念和性质等知识,为高质量数学课堂的构建打下基础。
显而易见,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对备课环节的精心准备,能够促进教师不断研究和探索备课的方式,形成高质量、精准化的数学知识讲解形式,从而逐步提高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导图,构建体系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能够将原本散乱的知识,以线和框的形式进行串联,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认知效果。而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所呈现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和散乱,教师让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数学知识点的整理,能够让学生形成整体数学知识观,并且直观认知到不同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同时,相对于传统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而言,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教学,更能强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感,促进学生展现自身的价值。
例如,在《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课堂中,教师让学生以“多边形的面积”为中心词,延伸出“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组合图形”等支路。隨后,在“梯形”后延伸出“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等支路;在“平行四边形”后延伸出“转化长方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等支路,在“三角形”后延伸出“转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字母公式”等支路,在“组合图形”后延伸出“方法”“方式”等支路;紧接着,教师再让学生对每一支路后的内容进行填充,完善本节课思维导图的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形成整体的数学知识观,从而构建“多边形的面积”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的效果。
不难看出,在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教师能够利用思维导图为媒介,进行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逐步提高教学的效果。
三、提出问题,发展素养
在传统意义上,问题是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形式,学生能够利用问题为工具,检验学生对基础数理知识的认知效果,同时结合学生的回答获得教学反馈,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而伴随数学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提出,对学生提出了数学建模素养的要求,其本质也是强调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促进学生提高进行问题的解答效果。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中问题引入课堂之中,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问题中,实现建模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利用生活问题的提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从教材中的内容安排来看,本节课主要教学的知识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向学生提出“食堂每天中午的时候需要用去50斤的大米,在晚上需要用去45斤的大米,连续三天后,一共用去多少斤的大米呢?”一只羊每天能够吃15千克的草,照这样计算,15只羊一天可以吃草多少斤呢?”等蕴含生活元素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从而提升学生应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法则进行问题解答的能力,发展数学建模素养。
可见,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生活问题,能够促进学生培养数学建模素养,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
总而言之,优化数学知识的讲解策略,促进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并不是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就可以实现的,而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在当前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教材当中的数学基础知识,结合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情况以及教学的特点,创新数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促进课堂教学经验的积累,从而构建一系列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体系,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完成对数学知识的认知,不断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品质。
参考文献:
[1]洪琼.分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7(52):184.
[2]赵桂宏.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名师在线,2017(2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