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摄影教育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an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任教有关摄影的课程,时常有同学会与我就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这次我们就专门聊一聊摄影教育的事。说实在的,在大学工作了20多年之后,我对高等教育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就摄影教育而言,国内近年已就此召开了几次专门的讨论会,解决了什么问题呢?似乎什么也没有解决。再者说,无论学者还是教师、学生,虽说他们对教育的问题有很大的发言权,可是却对教育的改革几乎产生不了什么作用。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能不来讨论摄影教育,先来看看几位同学对摄影教育提出的批评。
  
  小Chen希望能接受比较正规的摄影教育,但他不无忧虑地写来电子邮件:我正在参加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13期的学习),但我感到越是学习,我越感不足,想再参加别的地方学习,但社会办的各种摄影学校,良莠不齐,使我不敢涉足。
  不管是谁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有了“越是学习”“越感到不足”,“想再参加别的地方学习”的感觉是很正常的,假如学过之后没什么想法反倒不正常了。前人对这个问题早有认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然而,你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目下“社会办的各种摄影学校”,的确是“良莠不齐”(至于小Chen说到的中国摄影函授学院并不开展学历教育,经其结业的人当数万计,但它只是一个普及摄影的教育机构,因而对它的要求不应等同于高等学历教育——不过它对教育资源的使用也还存在可供探究的地方)。我们下面有关摄影教育的讨论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的范畴内进行。
  
  杨东同学来信说:现今的摄影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并满足了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双重需要,由于摄影教育沾了“艺术”的边,所以在入学考试中对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要比非艺术类专业低得多,这必然会成为一些想混一张文凭者的天堂;而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举办摄影教育的学校对此也并非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顺应并满足了这种需要,就买卖双方而言这更像是一种“投机的生意”,一种双向的畸形需要,这无疑是对高等教育的亵渎。当然,这样的“买卖”肯定是难以长久的,终究是死路一条。
  极对!切中时弊。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加入了“投机”的成分,难免不“畸形”发展,进而“死路一条”,高等教育包括摄影教育、艺术教育当中存在的这类问题已经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广西南宁的张力丰说:这学期我们开了摄影课(40学时),原以为多少能学到一些东西,现在课是上完了,结果却令人失望。
  对于想在摄影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小Chen来说是应该有害怕上当的担心了。而杨东同学非但没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感觉,至于设计专业的张力丰同学对40个学时的摄影课(虽然我们并不了解他们开了哪些课程)学习的结果大失所望,也就不是什么偶然的事了。
  在我看来,这几位同学应该都是有志学习摄影的年轻人,他们青春年少,敏感而不乏血性,对摄影教育与高等教育中呈现的弊端直言不讳:杨东同学一定是那些有幸考入摄影专业学习并对学习摄影抱有浓厚兴趣者中的一员,可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发现:摄影教育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存在着“畸形”的“双重需要”,“随意拼凑课程”,“请到什么‘老师’开什么‘课程’”——这样的事情我在不少地方也时有所见时有所闻。
  说实在的,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比较注重的是在流通领域内打假,眼下轰轰烈烈的世界杯足球比赛也在打假(假摔),其实高等教育也需要打假!
  
  杨东说:这样的学校这样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胜任社会的需要吗?有谁思考过这样的问题?难怪社会上会流传这样的笑话:考不上理科考文科,考不上文科考艺术,做不了文字记者就去做摄影记者。呜呼哀哉,我们的摄影教育真是到了该灭掉的时候了。
  杨东虽说的仅是一句“笑话”,但明眼人一定不会看不出这句“笑话”之所以流行所隐含的深层原因,是因为教育体制、考试制度逼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去思考“适者生存”的道理,从而逼出并流行一种最佳的“应试哲学”和行为方式。一些人或许并不爱艺术、并不爱摄影,但是没有办法,人们需要“文凭”,因为眼下社会需要“文凭”,应对攻略一个字:混;另一些人如杨东们,他们爱艺术、爱摄影,但是学校的课程不但无法满足,还得因“应试教育” 所迫,需要门门功课“过关”,他们的“爱”如何实现、怎样等待、能否重来?
  近年来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叫做“教育市场化”,主张把高等教育推向市场,这是应该的,也符合“国际惯例”;可是在我们这里,“市场”能控制高等教育的质量吗?而且,喜欢并善于玩弄数字的人似乎不在意人们对教育质量的看法,一则他们有自己的质量观,再则在他们看来数字最能说明问题——假如我们的教育质量有问题,干吗还有那么多人削尖脑袋挤着、拼了命抢着要来读书?20多年来,在国内大规模迅速发展起来的摄影高等教育,号称已经为国家培养了数万“高级摄影专业人才”,这的确是了不起的数字,然而量化的结果并不能显示结果的质量,这不是说数万摄影专业的毕业生中就没有一些人是“高级摄影专业人才”,而是说“毕业生”和“高级专业人才”之间是根本不能划等号的!
  
  张力丰说:我们设计专业学生常常要与影像打交道,大多数同学也非常想好好学一学摄影,可是据我们了解,不仅是我们学校,这里几乎所有设有设计专业的学校对待摄影教育都不够重视,首先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就很不合理,象我们这样经常要与影像打交道的专业,4年的本科学业中摄影课程只有象征性的一门,其教学的时数(在我们这里)没有一所大学超过48学时的(我知道有的大学只有32个学时!);其次,师资力量十分有限,他们教教简单的摄影技术和欣赏还勉强凑合,真要他们上什么与设计有关的专业摄影够呛;再次,我们一年交近万元学费,可是学校有关摄影的实习和实验设备与条件相当差,别说没有暗房,就连照相机、胶卷也得我们自己准备。总而言之,尽管我们非常清楚国外的设计师在平面设计包括其它类型的设计中一般都是先有策划,然后摄影师根据策划的要求进行相关内容的拍摄,之后才开始进行设计。在设计这个综合性极强,最应该发挥设计群体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行当里,摄影本来应该是大有可为的一种工具或者媒介、元素,可是在我们这里,根本没有足够多的摄影课程和时间供我们选择,这样一来我们既无法较好地掌握摄影的技术技巧和方法,难以有目的地进行摄影创作,又没有机会与一些优秀的摄影师一起工作,当然也对熟悉和掌握与摄影师的沟通不利.我们现在该怎么办?请您在百忙之中给我们一些建议。
  
  你这里所说的情况和你的思考实在值得高等教育的决策者、管理者、教学者的深思。依我的浅见,当今的平面广告设计(至少是相当多的这类设计)都离不开摄影的参与,可是这种课程教学安排上的不合理为什么若干年没有改变呢?
  因为摄影与设计关系太密切了,所以必得自己努力去学习和培养一种摄影师的眼光,这种眼光可以帮助你用摄影的方式去看待、记录或者表现外部的和你自己的世界;并且,还得努力学习和培养一种编辑或设计师的眼光,这种眼光则能帮助你用设计的、媒介的、传播的方式去控制作为设计元素的影像;而且,后一种眼光还能帮助你指导与之合作的摄影师如何摄影以便更好地满足设计的需要。不过话要说回来,所有这些都不可能在一日、一月甚至一年中实现,需要你们不断地付出艰辛的努力;另外,至少学校或者校外的图书馆尚有大量的图书资料,同时校外更有许多了解摄影与设计关系或对此有丰富经验的从业者,只要努力去寻找和实践,一定会有收获。这能算我给你们的建议吗?
  欢迎读者参与本栏目
  聊天信箱:E-mail:sheyingliaotian@sina.com
  或直接寄信到编辑部“闲话影艺”栏目收
  
其他文献
编者:那天黑明来电话,说有个山东兖州煤矿的小伙子,拍了些照片挺不错的,让我们看看。之后不久小宋来到编辑部,拿出一叠4×5底片晒印的黑白样照,果然有些味道。细谈了解到,他下井多年,前些时日受黑明蛊惑,在极少摄影知识的情况下,买了一架仙娜4×5,开始了他的矿工肖像拍摄。面对几十幅样照,我们真的很兴奋,首先是这一题材和小宋的把握,他和这些矿工的熟识程度,使矿工们完全信任和听从他的安排,小宋以他的悟性将完
期刊
三五成群  相机:林哈夫4×5V  镜头:Ross: Zeiss Protarlinse 180mm F7  胶片:Kodak TP  相纸:柯达彩色胶片相纸三五成群  作者利用普通500瓦灯泡拍摄了此张照片。为了完全重现全部的细节,作者使用了柯达的TP25度胶片。用黑白相纸放大后感觉没有拍照时肉眼所看到的震撼感觉。再用彩色胶片调棕色放大至边长1米的照片之后,效果令人满意。    西红柿  相机:
期刊
我想,任何摄影者到了印度、尼泊尔,都会被其浓郁的宗教氛围所吸引,尤其是那些装扮诡异,留着长长的须发的苦行僧们。  我第一次拍苦行僧,是为《时尚》(VOGUE)中文版到尼泊尔拍摄时装选题,无意中得知在十几天后有一个盛大的苦行僧大会——“湿婆节”。届时全尼泊尔及一些印度的苦行僧,将到加德满都的帕苏帕堤拿神庙来朝圣。在我拍摄时装时,已有一些提前抵达的苦行僧。我让他们与台湾地区、日本的模特站在一块拍摄。那
期刊
相机:星座field 8×10MⅡ  镜头: 超级Angulon 165mm F8  胶片:柯达T-MAX100   相纸:自制铂金相纸  铂金工艺除了能完全重现照片各部分的细节层次外,更可以用百年来计算保存。因此被誉为不朽的影像。但由于制作工艺繁复,使此种方法印制的照片极为稀有。作者使用8x10″底片印相的方法制作了这张影调丰富的照片。白色的树根在铂金的演绎下显得影调丰富,这是普通银盐相纸所不能
期刊
埃利泽·伯克曼(Eliezer Berkman),美国摄影家,美国传媒摄影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edia Photogrphers,ASMP)成员,该学会全国理事会国际委员会委员。曾从事教育工作,并教授摄影。近年主要在各地采访,并展览、出售作品。1995年以来数次访华。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题为《持久力的路径》摄影展览,展出了他在美国、意大利、以色列、中国等地拍摄的
期刊
盼娘归  相机:林哈夫6×9V  镜头: Zeiss Protarlinse 141mm F18  胶片:红外线胶片  相纸:Forte可调反差暖调纸基相纸  榕树造型雄伟,树下的孩童等待着归家的母亲构成一幅动人的图画。作者使用红外线胶卷夸张了榕树的线条,再用暖调纸基纸放大,使画面更增添了一分诗意。
期刊
◎河套 2002年(内蒙)   ◎黄河古道 2001年(宁夏)   ◎黄河边上的沙湖 2001年(宁夏)
期刊
期刊
单巴  相机:林哈夫4×5V  镜头:Zeiss Protarlinse 110mm F18  胶片:百合BPF200  相纸:Forte可调反差暖调纸基相纸  出外创作一定要时时提起精神,否则就会错过拍摄的好机会。那是在由稻城回程的路上。高原中午的阳光使人昏昏欲睡,突然从路边的树林缝隙中看到了什麽。停车细看后被眼前的景物惊呆了。拿起相机连滚带爬地跑下河边拍下了这张旅程中最为满意的照片。用Fort
期刊
问:您怎么看“纪实摄影”。  答:“纪实摄影”这个说法太误人,应该说“记录”更准确一点。问题出在这个“实”字上,是“真实”的“实”,还是“现实”的“实”?其实“纪实摄影”的主观性非常强烈,选择拍摄角度,景别处理,直到编辑选照片,都有个人的判断。然而一用“纪实”二字,好像它天生就是真实的记录,这比较危险。从某种意义上说,纪实摄影更类似于创作,是一种披着“纪实”外衣的较为隐蔽的创作,所以不要觉得它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