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资源多,愿君多采撷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w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于是教学生活化、生活教学化已风靡课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都充分考虑从学生实际出发,要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利用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来填充课堂。但是课堂中的活动针对品德课程而言,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引子,或是一个小结、一个展示,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许多实践活动都无法在校内、在课堂上当场实施,必须在课前进行或课后延伸。再者,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充分挖掘和利用家庭资源对品德课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利用家庭资源,夯实课前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准备是教学过程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开始,也是教学过程顺利开展的保障。而这些课前准备是和“家庭资源”密不可分的。如做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身边的变化》的课前准备时,需要学生了解改革开放以来身边的变化,而他们对多年以前人们的生活环境知之甚少,于是,我充分利用家长的资源,在课前为他们拟定了以下准备工作:
  要求:回家后,和家长合作完成以下问题,填写表格。
  (1)分别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要一张他们年轻时的照片,和你现在拍的照片比较一下,仔细看看人们的衣着打扮有什么不同之处?
  (2)采访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人们是如何购买食物的?并将采访的内容记录下来。
  (3)采访父母,他们小时候住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4)回忆家中的交通工具在近年来有什么变化?
  家庭的变化
  在这个课前准备中,家长丰富的阅历和生活经验将学生引领进一片他们从未涉及的年代, 正是因为家长的参与,学生从一个家庭的变化逐步感受到了整个祖国的巨变,为后面的课堂奠定了知识基础。
  二、利用家庭资源,丰富课堂内容
  在品德课中设计新颖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这样才能构建起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之间的桥梁。在为了设计好环环相扣的活动而绞尽脑汁时请不要忽略了学校最大的“人才资源库”——家长!家长们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教学时,我们可适时邀请一些家长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丰富课堂内容。
  设计五年级下冊第一单元第四课《我是独生女(子)》课堂活动时,针对“我们会被宠坏吗?”这一话题,要求学生展开辩论,由于学生对自己的认识比较主观、片面,所以面对辩论这个环节时感到无从说起。为此,我特邀了一些家长,录制了一段家长评论自己子女的录像,当孩子们在大屏幕上看见自己的父母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时,有的自豪地露出了笑容,有的害羞地垂下了脑袋……他们从自己最亲密的人口中得知自己作为独生子女存在的问题,从而反思自己,正视自己的不足。在这一环节中,家长的介入给了学生最真实、最直接的评价。
  三、利用家庭资源,展开课后延伸
  如今,小小的“课堂”已无法承载课程学习的容量,满足不了德育的需要,薄薄的一本教材,短短的课堂时间也远远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品德课要以课堂活动为中心,向四周激起涟漪,将检验学生道德行为的标准放在课后的延伸活动中。
  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我的课余生活》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课后延伸作业:(1)请每位同学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按照合理的要求,自己设计星期日一天的安排。(2)请同学们把自己设计的假日方案带回家给爸妈看,如果父母能接受,就与他们一起去实现自己的方案,如果父母不能接受,就请他们说说不接受的理由。
  布置这样的作业,一方面是担心学生在课堂中虽能把自己的课余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但是一旦下课铃声响起后,一切又成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后或假日期间品德教育容易出现盲区,这就需要得到家长的支持,让家长成为我们的合作者,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延伸活动中,利用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促成学生道德的形成,这比教师唱“独角戏”要有效得多。为此,我特意设计了以下的反馈意见书:
  1.我的假日是这样安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2.爸爸妈妈对我的假日安排是这样评价的:_______。
  3.家长反馈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家长的反馈意见中,大家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课后活动,孩子们更合理地安排了自己的课余时间,家长参与其中的这种亲子活动也让家庭的氛围更温馨,家长和孩子一起享受了健康积极的周末时光,这种活动应该多多开展!
  综上所述,将家庭资源充分引入课前、课中、课后,可以解决品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脱节的问题,使课堂教学、家庭教育和学生养成教育浑然一体,使得教学目标得到了真正的落实,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发现最大的困难是来自家长的不理解和不配合,作为教师,应预先考虑到这一问题,并应努力争取家长的支持,如可以采用写“告家长书”等方法得到家长的积极支持,从而使家校的教育形成合力,将家庭资源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强化品德教育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点,让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是我们每个教育者必须面临的问题。作为一名任课教师,平日的教学中应多积累方式方法,挖掘学生主动学习的因素,让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关键词:赞同 渊博 快乐课堂 激情 赏识 展示交流  一、记住每一个学生的名字  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让每一位学生爱上我们的课堂教学,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而记住学生的名字,
期刊
摘 要:科学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怎样有效地进行科学教学,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是所有科学课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教学必须要精心编排每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 兴趣 探究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
期刊
作文批改历来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一件事,任课班级多,作文数量大,即使能抽出时间全批全改,有时候也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也很少有学生对老师下的批语认真思考,更别说找老师探讨。有很多学生的作文水平入学是什么水平,毕业时还是什么水平,更有甚者认为自己写的东西还不如以前写的好。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视教师在写作教学全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在作文学习全程中的主体作用是其中不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课文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决定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要用情感去体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 激发情感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实践证明,情感在学习上总起着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当前教学改革大潮扑面而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核心,已成为教改最
期刊
“一人欲食鱼,是授之鱼,还是授之以渔?”不言而喻,多数人都会选择后一种,既“捕鱼”之法,因为这样我们才有享用不尽的“鱼”。同样对于学生来说我们一直在学习,但我们究竟学习什么?显然,知识的获得固然重要,但掌握知识如何获得的过程更为重要。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怎样学习,学习怎样思考,学习培养我们能力的最好方法,那么在物理学习中怎样才能做到更有效的学习呢?下面就谈谈我的几点见解。  一、
期刊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情感和愿望是人类一切努力和创造背后的动力,不管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种努力和创造,外表上是多么高超。”其实小学语文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对教学的专注和对学生的挚爱,教师必须不断探讨高效课堂的策略,来顺应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使自己的教学既受学生喜爱,又能实现教学效益的高效。为了做到这点,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从三个方面谈谈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情感互动策略  托尔斯泰说:“成
期刊
教育的根本就是教师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去获取知识,并能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小学语文教学亦然。新课标指出,教师要转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才能,享受成功的平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  一、多措并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
期刊
马克思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工具,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千门万户的钥匙。语言既是思维的工具,又是一门学问、艺术。就课堂教学用语来说,它既不同演讲作报告,也不同演戏说相声;既不需要象辩护律师那么庄重,也不象日常闲聊那样随便。教学语言需要它独有的风韵格调。比如说话内容要准确科学;遣词造句应简洁明了;说话态度宜亲切自然;表达感情要朴实动人;声音语调要有长短轻重等
期刊
摘 要: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小学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关键词:实践活动 教学 空间  一、大渠道中充满生命力  社会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课外学习要提倡参加活动,如让学生写日记、办报、演课本剧、开故事会、开辩论会、调查访问等。当然,所有的活动一定要让学生在大环境、大渠道中
期刊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