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良回忆录(十六)

来源 :棋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manus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农场回到哈尔滨后,由于当时大部分的体育项目都砍掉了,包括体操、击剑、排球,也包括了象棋,我和其他的象棋队员都转了业。我回到电影机厂工作,当时象棋被列为四旧,也不敢下了。母亲怕红卫兵抄家,把有关于象棋的书和照片等物品都烧掉了。
  1972年,为了迎接新加坡象棋队的来访,广东和上海两地首先恢复了象棋队。而此时北方依然处于无棋可下的状态。看到广东和上海棋队的恢复,我心想,要是能把他们请过来下场友谊赛,那时东北象棋发展的影响该有多大呀!有了这种想法,就马上付诸行动。经过交涉,1973年,上海队应邀来东北进行访问。这时我们并没有专业队,比赛也是表演性质的。总的来说,以我为首的东北队输给了胡荣华为首的上海队。


  经过这次访问,东北三省的象棋运动逐渐恢复了,不再被列为四旧。1973年,国家队体委下达文件,恢复全国赛,象棋界被压抑多年的感情一时之间终于释放出来。象棋活动如野火燎原般地展开了。我当时转业到工厂,归市体委管,为了参加比赛,市体委组织了集训队,在全市进行新选拔。由于本届个人赛允许女子与少儿参加,所以这次选拔也很注重培养后备力量。我在选拔赛中是第一名,选入棋队的还有孟照忠和金启星,另外有两个小孩,一个是赵国荣,一个是范贵连。这两个小孩是我在少儿比赛上看好的,范贵连的特点是反应敏捷、有才气,他五岁的时候就能下盲棋。赵国荣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朴实、沉着,复盘能力特别强。
  队伍虽然组建了起来,可是大家都几年没模棋了,就这么去比赛,明显不如提前一两年建队的上海队和广东队。这个问题比较现实,于是体委决定,在去四川成都参加全国个人赛之前,先去上海进行一场友谊赛,多花点路费先锻炼锻炼。
  就这样,本着练兵的目的,黑龙江队一行六人到了上海。在上海一共安排两场比赛,只有我赢了胡荣华一盘棋,孟昭忠和金启昌,包括范贵连和赵国荣都没能取胜。其中赵国荣和范贵连都输给了上海队的一个叫林宏敏的少年棋手。徐天利还和赵国荣下了盘上单马的棋。虽然友谊赛输了,可是经过这几局比赛,黑龙江队的几个棋手棋艺得到了锻炼,信心也得到了加强。
  1974年的全国个人赛在四川成都市举行。成都市的棋风很盛,但当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百废待兴。我记得一下火车,看到接我们的车时我们队员都吓了一跳,那是一辆军用大卡车,用铁栏杆围着,上面蒙着绿色帆布蓬,坐上了这辆“大蓬车”,我们一颠一波地来到了我们此次比赛的下榻地点——一个军队招待所。原来,由于此次比赛经费实在太紧,一切只能从简。不过只要有棋可下,招待再简单也不算什么。
  这次个人赛可以说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棋坛盛会,参加中国象棋比赛的棋手共有八十多人,比赛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积分循环赛,决出小组前三名,共三十名优胜者编为一组,然后通过十六轮的循环赛,决出冠亚军及其余名次。
  第一轮比赛就出了冷门,首次参加比赛的女棋手高华战胜了黑龙江队的孟昭忠。黑龙江队出师不利。在随后的比赛中,赵国荣和范贵连的成绩也不太好,不过赵国荣还赢了几盘棋,范贵连却一盘没赢。范贵连由于后来在中国象棋方面进展不大,改不了国际象棋。其实范贵连的才能还是很好的,只是不够顽强,一输棋就兵败如必倒,如果他的心理方面强一些的话,在中国象棋方面还是很大发展的。
  决赛的第二轮,胡荣华与杨官对阵,二人棋都下得十分谨慎,不肯轻易露出破绽,在比赛一开始就挫了锐气。双方战至七十余合,终于握手言和。
  第四轮我遇到了老对手杨官,时隔八年,重新坐在一起,都极想赢下这盘棋。
  这盘下了九个多小时,三次封盘。第三次封盘前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残局,我虽占优势,但要在规则的30限着内获胜,也颇费心思。这时杨官忽然提出了一个不合理的要求:“咱们还是别封盘了,直接下完算了。”虽然这个要求不甚合理,可是考虑到杨官在象棋界的地位,裁判员来征求我的意见。我没理会,说:“我服从大会的意见。”裁判员不敢做主,就去征求大会组委会的意见,结果组委会严厉拒绝了这个要求。于是封盘!裁判和我们两个棋手一起去吃晚饭。其实这样是对我不利的,因为我无法回房间摆棋。
  坐在饭桌前,我和杨官都没有吃东西,我闭着眼睛,脑海中不断地闪现着棋局的变化,怎么在30步限着内赢下呢?不知不觉间,大概10分钟吧,我突然睁开双眼,啊!想明白了,我嘟囊了一声,19步就可以赢下来,想通了以后我开始吃饭,时间不多了,杨官
  也只吃了一点点。回到对局室,我早已将变化算透,接步就班地下,果然只用了19步,就取得了这盘棋的胜利。这样我就保持了在个人赛中对杨官不败的记录。
  这次个人赛虽然我仅获得第五名的成绩,可在第九轮赢了此次比赛的冠军胡荣华。大家跟我开玩笑,说我这个主考官又官复原职了。
其他文献
A.车双马连杀局    1、车七退一 将4退1  2、车七平六 将4进1  3、马九进八(红胜)    B.车马双炮连杀局    1、车四平五 士6进5  2、炮一进六 象7进9  3、马二进四 将5平6  4、炮五平四 马5退6  5、马四进三(红胜)    C.车双马炮连杀局    1、车三平五 将5进1  2、马四进五 象3进5  3、马五进七 将5平6  4、马七进六 将
期刊
各行各业的名人中,职业棋手可能是最难被人了解的一种人。媒体报导多是关于胜负的话题,只言片语的介绍使人们对棋手的心理、个性和感情了解不足。而正是这些因素在左右着棋手们棋的方向,也使每一盘棋都充满了个性的魅力。一直以为邵炜刚是个个性刚强、长于力战的棋手,可是与他一席长谈之后,我才明白以往的道听途说和真实之间有着太大的偏差。  (以为○为笔者 △为邵炜刚)  ○恭喜你获得NEC杯。客观说这盘棋质量不是很
期刊
黑方:曹薰铉 白方:芮乃伟  第一谱 1—55  芮乃伟在战胜了李昌镐之后,终于登上了韩国番棋的舞台。一位女棋手能获得如此佳绩,真是令人感到钦佩。  由于这次决赛是三番胜负,所以第一局是至关重要的。行至17,这种布局在曹薰铉的棋谱中经常看到。对局双方都是以力量著称,此局形成激战是不可避免的。白30靠值得推敲,请看图一。  图一:白1跳镇较好,黑2补时,白3位出头,惟一担心是黑2从3位飞罩过来,白A
期刊
新布局的诞生(上)     川端康成先生在登载过《木谷实选集》(日本棋院刊)的月报上曾发表过“新布局青春”一文,他这样写道:“木谷实、吴清源创造新布局的时代,不仅是二人盖世天才的青春时代,实际上也是现代围棋的青春时代。新布局仿佛是一阵春风,她吹燃起青春独具的创造与冒险的热情之火,给棋界带来了绚丽灿烂的春天。虽然继木谷、吴之后,又涌现出了优秀的后来者,但是,可以想像,像新布局时代的木谷、吴那样旗帜鲜
期刊
本期给大家介绍方圆俱乐部四位小棋手的精彩对局,主要讲的是序盘问题。  第一盘是吕宁(10岁)执黑对毛东旭(9岁),结果黑胜。这盘棋到中盘时,已是黑棋优势的局面了,让我们来看一看黑棋是怎样取得优势的。  实战谱1:至黑85手,全局形势黑好。  白棋在序盘的第一个问题是白14,应如参考图一。  参考图一:白1位拐是好手,下至黑4,黑棋多了一个断点,厚势就没有那么厚了,白棋将来如果打入的话,就要好一点。
期刊
哈铁分局 曹克(先胜)齐铁分局 孙继伟  (2000年4月4日弈于齐齐哈尔)  顺炮两头蛇对双横车  哈尔滨铁路局象棋赛于2000年4月3日至6日拉开战幕,22名棋手进行了七轮角逐以争夺团体和个人名次。哈铁分局曹克、张晓霞(女)、段希坤包揽个人前三名,并捧得团体冠军奖杯。  1、炮二平五 炮8平5  2、马二进三 马8进7  3、车一平二 车9进1  4、兵三进一 车9平4  5、马八进七 马2进
期刊
问题图  打破对方阵势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打入,二是侵削。因为打入会冒一定的风险,因此需要打破对方阵势时首先要考虑的是侵削的可能性和方法。侵削的方法同样有两种:一是用盖和封的手段进行限制,二是进行肩冲。本次讲座将考察黑1在白的阵营进行肩冲的变化。  图一(模范变化)  问题图选自第四期LG精油杯决胜第三局(刘昌赫九段执黑对徐奉洙九段)。图1是继问题图的实战进行。白1、3是对黑肩冲的最一般应手。黑棋先
期刊
我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我的家乡安徽亳州是因盛产“文房四宝”而名满天下的。也许是受这种独特的文化背景的影响,记不清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喜欢上了琴棋书画中的象棋艺术。  1961年,陈毅元帅发出“棋类运动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那时我刚12岁,被招进了省体工队。说来也是幸运,投身到皖中名宿徐和良麾下学艺,像后来成名的麦昌幸、丁晓峰、朱宝位都是我的同门师兄。幼苗破土,适逢阳光雨露,从此,我便与象棋结下了不解
期刊
应好友阿梅之邀,为《棋艺》简评一局在联众游戏网络世界上的对局,并谈一谈上网对弈的感受。  说起在网络上对弈,我虽然算不上网络老将,可也该算是上网对弈的第一批棋手了。当时以隐蔽的网名在风外任意邀游,享受自由,享受流浪的快乐,那种对弈是放松心情的极好方式,在疲惫的时候,在寂寞的时候,在快乐的时候……  我把网上对弈当做一种休闲方式,并不是全然不计较输赢,在惨败后也会激起反击的斗志,但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
期刊
广东 吕钦(先胜)厦门 郑一泓  (2000年6月4日弈于宁波奉化)  中炮正马有横车对屏风马两头蛇。  国家体育局非常重视非奥运会体育项目,特地在新千年伊始的五月下旬、在中国著名的开放港口城市宁波举行了2000年全国体育大会。作为智力体育的象棋比赛安排在奉化滕头村。该村曾被联合国评为“全球生态500佳”。  象棋特级大师吕钦名闻中外,象坛皆知。郑一泓是我国最近几年新崛起的年轻强大师,现代表厦门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