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物何以嬗变?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kueri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观展的感受,引发了对于艺术家运用“日常之物”所转化出来的艺术作品进行思考,进而对其创作手法和思想进行深入的探索,最终有了对于阿瑟丹托关于艺术哲学的研究和理解。
  关键词:日常物品 阿瑟丹托 艺术哲学
  2014年9月19日,由著名策展人何桂彦先生策划“日常之名”——中国当代艺术中的日常话语与观念生成的展览在成都蓝顶美术馆新馆成功开幕。这次展览主题探讨的是“日常之物”如何经过艺术家的处理,转换成艺术作品。
  从展览现场可以看到:梁绍基的作品《丝空》、邱志杰的《重复书写一千遍<兰亭序>》,郑菁的《-97311》,以及周斌《30天—周斌计划》都不约而同的探讨日常每秒钟或者说当下的时间,空间所带来的变化,强调一种和时间在对话在创作的感受和重复。他们都将创作中的过程、时间观念化,使其成为作品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看李勇正作品《盐的冈仁波齐山》,发现他把冈仁波齐山的盐石直接标价售卖。这些堆起的盐石也是艺术?艺术不是只关于美的形式,或者可以更概括地认为艺术是那些优美,精致的“东西”,或者我们可以称之为“物质”。比如关于制作精湛的雕塑作品,画得惟妙惟肖的油画作品。无关乎于日常“东西”,而关乎那些形而上的精神追求。那为什么这些日常之物被称之为艺术作品?构成他们成立的条件是什么?被我们奉为经典的“美的艺术”还依然符合当下的语境吗?寻常物是何以嬗变成为艺术作品?
  这个问题的讨论出现在阿瑟.丹托的经典著作《寻常事物的嬗变》。1964年,安迪沃霍尔在纽约举办雕塑展,展出了近400个仿真的《布里洛包装盒》激发了丹托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并起了决定性的意义。他追问:“两件外观无法分辨的东西,为什么一件是艺术作品,另外一件却不是?前卫艺术家杜桑1917年使用的现成品小便池,重新命名为《泉》就产生了巨大的意义,而另外一个人的重复使用就毫无意义?”艺术和实物究竟有什么区别?艺术是否依然有其边界?为了更好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语境,在这里必须回顾20世纪历史概况: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劳动力,生产资源和市场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产生巨大影响,东方世界随之而起。然而空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美苏争霸和冷战,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问题和矛盾,否定传统思维给人类带来新的可能性,同时各种新的美学思潮和新的哲学思想也空间活跃。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美术创作异常活跃,但也丧失了恒定的判断标准。“现代主义”(包括野兽主义,立体主义,未来主义等)在西方成为主流,兼有其他传统学院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后现代主义”(包括波普艺术,综合艺术,极少主义艺术等)成为主流,艺术中心由巴黎转向纽约。后现代主义美学现象的主要特点有:企图突破审美范畴,打破艺术和生活的界限;对主流的美术思潮质疑,对少数民族及边远地区美术的关注,主张多元和承认多中心;从传统主义,现代艺术的形态学范畴转向方法论,用艺术表达多种思维方式;从强调主观感情转到客观世界,对个性和风格的漠视和敌视;主张艺术平民化,广泛运用大众传播媒介。
  在阿瑟.丹托看来首先要解放的是我们对“美”的传统理解和接受。在美和艺术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艺术并不就只是美,美不是艺术的本质,艺术应该拥有多重的可能性。丹托反对把美抬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甚至以美代替艺术的做法。艺术的发展历史表明,因为不美而被拒绝为艺术的东西,如今被赋予了美的权利,那些处于边缘的东西也是艺术。那不美的东西,诸如杜尚的作品《泉》,安迪沃霍尔的作品《布里洛的盒子》为什么产生如此大的意义?按照传统的艺术理论,杜尚的作品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艺术的,但是杜尚以及此后大量类似的东西都成为了艺术,这是为什么?阿瑟.丹托认为这种情况下,艺术借助的是某种有利于其存在、能够把“现成品”界定为艺术的理论解释。丹托的解释是,艺术品与其寻常世界的副本的区别,并不在于物理属性,而在于他们各自所处的关系。艺术发展到这一步,就成为了关于艺术的哲学,在黑格尔的意义上,艺术史便走向了尽头。丹托还说道,寻常事物的使用,仅仅是让人们意识到艺术的结构,它并没有改变艺术世界的任何东西。一旦成为现实,类似这样的布里洛的盒子是毫无意义的创作和使用,原因就在于没有理由再去创造同样的东西。所以我们可以说,杜尚,沃霍尔现成品使用的意义是站在艺术史的角度而言。导致这一结果,也是西方艺术世界(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艺术)发展的线性逻辑。
  很明显,这并不包括或者说解释了中国当代艺术的世界。中国当代艺术关于日常物品的感知和运用,并不同于西方语境之中的关于“现成品”的概念。相反,在八十年代,我们的语境是为了摆脱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和框架,是为了从集体意志的过分关注转到个体精神的独立表达,从崇高精神的膜拜转到关注日常身边的事物和感动到了九十年代,政治意识形态相对开放和自由,再加上全球化带来的关于文化身份的讨论,在这样的的语境之下的艺术家的创作相对来说是多元的,关注的主题和题材都有根本性的变化。此时的日常之物,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和感受,回到了一种平行的观看,彻底的恢复对立二元的观看。由此我们发现,不同的语境,相异的艺术史上下文,对于同一方法的使用和借鉴是有条件的。当今的艺术创作语言和方法即便是我们了解到的多元和多角度,但是如何获得像作品《泉》产生的巨大意义,还是十分的艰难。
  参考文献:
  [1] 阿瑟·丹托著.寻常物的嬗变:一种关于艺术的哲学[M].陈岸瑛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2] 阿瑟·丹托著.美的滥用[M].王春辰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四川美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界面是人与机器之间交换信息的媒介,是设计师赋予物体的新面孔。一个好的界面设计能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给用户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和舒适的使用体验。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界面设计就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以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为目的,从而占据市场。  关键词:用户体验 手机界面设计 交互设计  一、用户体验和手机界面设计  用户体验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随着设计的发展而成长起来,与社会学、设计学、心理学工程技
期刊
摘 要:艾斯特剧院是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文章对艾斯特剧院进行了相关的调查研究和总结,并通过对艾斯特剧院装饰艺术元素的分析探索出将艾斯特剧院应用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的方式。通过对艾斯特剧院的研究和梳理可以发现,这不管是对于艾斯特剧院的保护创新来说,还是对于新古典主义的应用而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室内设计;建筑设计;艾斯特剧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人们
期刊
摘 要:文章将住宅空间的设计置于地域主义手法的理论下,通过对批判的地域主义特征的阐释和对住宅空间和建筑地域性的结合来探索住宅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以王澍设计的自宅和三合宅为例,分别分析住宅空间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地域性设计手法,以讨论传统文化与场地回应思想下的住宅空间地域性表达。  关键词:地域主义;住宅;空间;建筑设计  一、住宅与建筑地域性  (一)普利兹克建筑奖与地域主义  分析41年来各
期刊
摘 要:城市公厕是一个可以表现城市细节的重要设施,一个良好的城市公厕设计,将会成为城市建筑中难得的宝贵财富。中国传统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文章将古典园林风格融入城市公厕设计中,以广州、苏州、北京三大城市为例,探讨如何改善城市公厕,让它成为城市中独特的存在,从而体现城市的性格。  关键词:景观设计;古典园林;城市公厕  一、城市公厕古典园林化概述  城市公厕是指在公共空间建设较为私
期刊
摘 要:身体与建筑空间之间关系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学所关注的议题,从早期人类对于身体的初步探索,到具有时代特征的身体认知,身体的概念在不断演进。文章以不同时期对于身体意义的探索为基础,研究新时代中“医学身体”视角下的空间设计,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分析,发现和研究当代“医学身体”与空间设计之间新的共存模式,为空间设计的研究带来新的思考与方向。  关键词:医学身体;建筑空间;新时代  一、关于身体的认知
期刊
摘 要:城市的快速化建设带来了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但是同时因为传统技艺、建筑材料的缺失,城市失去了本土性应有的印记。熟悉的环境变得生涩而疏远。立足于本土建筑材料,识图通过案例梳理在重建场地情感方面为设计工作提供些许借鉴。  关键词:场地情感 传统材料  一、技术更迭——消失了的场地情感  进入近现代历史后,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规模生产代替了传统手工生产,加快了生产速度;城市逐渐
期刊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城市的规模及数量日渐增长,人们对于新的建筑形式需求逐渐扩大,非常多的建筑设计创造了新的时代潮流。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科布西耶的代表作品朗香教堂,它简约特别的外形设计和美轮美奂的用光手法被誉为20世纪最具震撼力、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文章从现代主义建筑的兴起出发,逐步分析朗香教堂的空间设计、外部造型和材质、色彩、光影以及设计师的巧妙构思
期刊
摘 要:伴随着人类发展的脚步,我们的聚集地经历了由聚落到城邑、墟市、镇市最后发展到现代的都市。城市作为当代人类最重要的聚集地,其功能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此形成的城市美学将城市慢慢分解成满足人类所需的方方面面,城市建筑是城市美学的重要承载介质也是城市精神的密集载体。《城市画报》中建筑影像所传递给我们的城市美学理念对当代城市发展有着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城市主体才是城市特色的根源,不仅彰显城市文化的多姿
期刊
摘 要:情感主导决策,体验决定印象,结合设计作品浅析有意识的将情感的共鸣带入设计,带给用户个性化的体验,对于设计的成功无疑是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商品;竞争;情感;体验  一、情感于体验判定成败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那么,对于设计而言,在用户五花八门的意见反馈中,是什么在驱使他们做出反馈?是什么让他们鉴别设计的好与坏?粗浅来看,对用户来说,使用过程中,简洁、直观、顺畅的感觉
期刊
摘 要:在中外美术艺术史上,明代的徐渭和荷兰的凡高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艺术大师,因为他们超凡的艺术成就和坎坷悲苦的人生显得尤为与众不同,他们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数以万计的人们。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墨葡萄》和《向日葵》,通过这两幅画的研究,更能对他们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以及情感表现等方面有更多的了解与比较。  关键词:艺术风格 情感 继承 影响  一、徐渭与《墨葡萄》  徐渭,字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