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经费收支结构有助于提升学术产出——基于我国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校际面板数据的分析

来源 :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uan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我国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3-2020年间的经费收支结构与学术产出校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经费收支结构对学术产出的影响,同时试图找到有助于学术产出提升的收支结构理论最优值.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经费收支结构的差异会对学术产出产生不同影响,收支结构亦存在理论最优值.但是目前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收支结构、校均收支结构均与理论最优值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基于此,建议我国政府需要依据大学内在的学术逻辑和发展规律,通过资源支持方式的变化与支持政策的引导以优化大学的经费收支结构;政府和大学等主体可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理论最优值有针对性地变革和调整大学收支结构,比如适当提高收入结构中的拨款收入、教育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占比,有针对性地提高横向支出结构中的基本支出占比、纵向支出结构中的住房公积金以及购房和提租补贴的占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大学的学术产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改革已近二十年的时间节点上,育人的任务更为明确地落到了学科的肩上,由此也驱动了更深层次的学科实践创新,“做数学”便是其中的一大代表.本文溯源“做数学”的时代演进,探讨经由“做数学”达成学科育人何以可能,进而提炼“做数学”的基本特征与实践样态.
更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旨在以高质量为建设方向,强调通过知识学习形态的重构引领教学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主渠道的育人功能.面向更高水平人才培养的知识学习秉持为创新而学、用以致学和把技术作为学习伙伴等理念,并在现代技术的赋能下突出呈现为学习空间重构、知识呈现方式变革、知识整合与互涉以及学情的精准诊断等形态,其支持条件包括反思技术运用的伦理、重建教师的支持角色、创设支持知识运用与创造的学习环境以及创新教学设计的方式等.
高中学校作为办学育人的主体、联结政策与实践的纽带,其活力增强和发挥已经成为转变育人方式的必然要求.尤其在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阶段,矛盾的重心不断下移,微观领域、实践层面的需求更加凸显和多样,迫切需要增强每一所高中学校自主、创造和多样化的活力.当前,高中总体上以考试分数为主导的同质化办学,以从一般校到各类名目重点校逐层提级的晋升道路,限制了高中学校的活力.这迫切要求克服“单维分层晋升”的旧观念,走向“多维分类发展”的新思路,把政策、经费、资源等分类配置到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最关键的领域上,打造“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城镇化发展对农村教育的发展影响深刻,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发展模式正在发生重大转换,由以往中小城市引领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向注重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引领的都市圈城镇化发展模式转换.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换要求转变农村教育发展思维,农村教育发展主场域应由乡村转向县城,农村教育发展视野应从关注地域转向关注人.基于此,未来农村教育的发展亟需应对职住分离的农村人口分布格局,加强县城教育布局和寄宿制学校建设.
2019年12月,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GIGA学校构想”,这是一个包括加速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进程、建设高速大容量通信网络、整顿学校信息与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教学环境在内的综合性教育信息化推进计划,预计2023年完成.该项计划的最大亮点是全国中小学校实施“1人1台终端”的配备,实现“每个学生都用电脑终端上课”的课堂教学愿景.日本文部科学大臣将“1人1台终端”的学习环境称作“令和时代学校\'标准\'”.GIGA学校
期刊
就读于不同类型的高中对学生的发展有何影响一直是学生和家长进行教育选择关注的热点,也是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本文用明瑟收入方程、回归分析对中国综合数据库(CGSS)2005、2010和2015的数据进行分析,动态研究了不同类型高中教育回报的货币和非货币收益.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人来说,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都高于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对这部分无法升入大学的人来说是相对更优的选择;大学本科带来的教育货币收益和非货币收益都远高于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近
关注乡村教师政策供给,致力于其评价尺度的建构,不但涉及对应然评价的理性认知,还涉及对评价现状的全面审视.当代中国乡村教师政策评价尺度的建构应围绕“立场”、“维度”、“要求”等展开,其中“立场”对评价尺度建构具有先导意义,其本质是对研究行为的规范,避免话语霸权的产生.“维度”指向评价尺度的框架设计,包括必要性、可行性、过程、文本.“要求”则是维度的具体化或指标化,不同维度的要求亦不相同.评价尺度的提出与建构弥补了国内乡村教师政策研究的不足,为新世纪我国乡村教师政策评价提供了统一的、全面的、相对客观的标准,在
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普通高中那些学业成绩优良的学生未必就是在智力上受到严格训练、得到充分发展的人.为了论证这一观点,本文首先提出了衡量学生在智力上是否受过良好教育的四条标准,并据此标准从培养结果与过程两个方面论证了为普通高中资优生开设荣誉课程的必要性.为了增强普通高中课程对资优生的内在吸引力,更好地满足资优生智力发展的需要,本文提出了开发“哲学思辨类”、“名著选读类”、“自主探究类”荣誉课程的基本构想,并对三类荣誉课程的具体体现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与说明.
乡村教师担当新乡贤角色,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需有必要的条件支持.基于浙江、河北、甘肃3省的问卷调查,发现当下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主观条件不足,客观条件不利,支持体系不完备,以致难以真正发挥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需要系统构建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担当的支持条件,极大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角色的示范引领作用,彰显乡村教师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基于Z省H县两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调查发现,“距城远近”深刻影响着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表现为直接决定农村家长的择校,决定小规模学校教师生存的质量,决定学校建设投入的收益.本研究通过对校长、教师、家长等群体的深度访谈和叙事分析,揭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真实群像,分析教师、学生“去”与“留”选择所带来的小规模学校发展困境,表现为距城较近的学校学生流失殆尽,但教师集聚;据城较远的学校滞留了大量学生,而教师队伍数量不足、质量堪忧,整体上存在教与学的主体错位.基于此,本研究提出小规模学校要与乡镇中心学校结成共同体,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