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论述了吉尔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褶子”理论,描述了建筑师彼得埃森曼在接受吉尔德勒兹“褶子”理论后展开的建筑设计新景观。通过对莱布斯托克公园方案的介绍与分析,总结了哲学理论与建筑实践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景观及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
德勒兹 埃森曼 褶子 折叠 建筑
中图分类号:TU-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23-02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与福柯、德里达齐名。因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普适性而使其在国内外的关注程度极高。他的哲学思想与理论方法不仅明显地影响了哲学界,而且对具有实践层面的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senmann)出生于新泽西州,以具有广博知识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而著称。同时,它又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建筑学之外的领域,其中哲学和语言学对他建筑的影响最为深远。
哲学家和建筑师的这种相互触碰并不多见,因为哲学家对建筑没有深入的了解,而建筑师对哲学也很少有高度的热情。然而,埃森曼却认为哲学“是搞建筑的唯一途径”。埃森曼解构主义前期的建筑主要是以德里达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而其后期却奔向了另外一个哲学家,那就是德勒兹。
一 德勒兹的“褶子”理论
德勒兹的哲学思想是二十世纪哲学的标志,他的思想风格复杂多样,具有哲学领域中的毕加索和“概念工厂”之称。褶子理论是德勒兹哲学的主要思想之一。所谓“褶子”,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从语言意义上讲,褶子就是褶皱、褶痕,是通过某种折皱力量将对象搓成或折成某种皱纹状的事物或现象。类似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皮肤皱纹、衣服皱纹和地层褶皱。但经过德勒兹从哲学高度抽象和升华了的“褶子”则是指世界万物的内在本源和固有本性。
德勒兹哲学理论中的褶子具有普遍性意义。大到全宇宙,小到微观世界,处处都有褶子,所谓“褶子叠褶子,褶子生褶子,直至无穷[1]。”德勒兹的褶子不是指布料或者衣服的褶子,而是一种意向,是指差异与重复;同时,褶子又具有无穷尽的意义。德勒兹在论述无穷尽这一概念时,把巴洛克的风格引入其中,他说道只有在巴洛克风格中才能实现“褶子的褶子”,才能实现无穷;另外,褶子又是对“一与多”的哲学命题进行的独到解释。西方哲学领域对“一与多”的命题进行过长久的争论,而德勒兹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一与多”这个命题时,德勒兹将“单子”理论引入其中。单子是个个体观念,不是可能的事物,而是可能的存在体。单子表达了包裹着“多”的“一”的状态,“多”以“级数”的形式展开便得到了“一”。单子中的“一”具有“包裹(打褶)”和“展开(解褶)”的潜能,而“多”既与打褶所形成的褶子不可分,又与解褶时所呈现的褶子不可分。由此,单子作为个体不在只是代表一,其中蕴含了多的思想,而将这种思想成立的媒介就是褶子的思想;褶子之间又受到“力”的作用。如德勒兹在其所著的《福柯.褶子>中所述:“任何物质微粒都有单子和派生力(虽然这已不再是创造力),没有它们,微粒就不可能遵循任何准则或定律”[1]。可见,“力”是单子形成褶子的重要因素;褶子还体现了生成论的美学思想。德勒兹曾把褶子概念发展,用于形容巴洛克风格。他认为形容巴洛克的褶子的褶子,就是无穷尽的褶子。褶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生成的观念,而这种生成观念又蕴含了生成论的思想。褶子的打褶(折叠)与解褶(展开)不仅意味着形成事物的进展与毁灭,而且还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前进与倒退;此外,褶子蕴含着对主体的解辖域化的理论价值。由上可知,褶子的折叠与展开也意味着事物的辖域化与解辖域化(辖域化与解辖域化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概念)。“单子”概念代表主体,主体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应该看做多元的物体,它不再是单独的存在,在看主体的同时,也应该将其所处的关系一并考虑,可见,主体是多元的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褶子是一种无穷尽的生成原则,体现了生成论的思想,打褶(折叠)与解褶(展开)形成事物的退化与进化,提供了异质事物之间的认识论和审美图式。可以说,没有褶子和引发褶子背后的力量(即折叠、弯曲、叠加、折皱、重复、累积和建构),就没有眼下的全宇宙。而在德勒兹这里,他又把“褶子”中的“折叠”概念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即折叠是多样状态所包含的各种各样差异之间的构成方式。
二 埃森曼对“褶子”理论的解读
在当代建筑师中,与一些过于注重外部造型的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等)不同,埃森曼在其建筑作品中并不过多地追求散乱、奇绝等特点,而是以哲学思想注重建筑内在形式的表达,他更多的是进行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结构的探索,所以,埃森曼是被公认为运用哲学理论进行创作实践的典型建筑师。埃森曼的思考与实践,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表现出了这种对深层形式的实验:早期对特拉尼作品的形式主义研究和“卡板纸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研究;中期对住宅系列设计展开的语言学研究;近期对建筑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场域”的研究。对埃森曼而言,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就是这种深层形式思考建筑的新手段。
通过对德勒兹“褶子”思想的解读,德勒兹“褶子”思想中的“折叠”概念深深吸引了埃森曼。在埃森曼看来,德勒兹的折叠概念不仅打破了传统建筑观念中的水平与垂直、内部与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改变了传统的空间观。例如,同一空间在不同方向上进行伸展或弯曲可以得到水平空间或垂直空间,同一空间折叠180度后,可以得到内外空间。此外,“折叠”除了打破传统的空间观(指空间的方向意识)外,还打破了空间的尺度。因为尺度同空间紧密结合,一旦空间的方向发生变化,空间的尺度也要随之改变。
从建筑制图的角度来说,折叠后的空间将不能再以传统的投影方式进行表现。因为空间折叠后,平面图或剖面图从根本上是没有区别的,也没有它们所具备的原始功能,阅读者无法从这些图中感知空间的形态。它们只是记录了剖切一瞬间所围合空间的实体表面特征。只有将某一面按照特定的规律不断地剖切,才能对此空间有所了解。这将意味着那种传统的平面图或剖面图的表达方式将不再适用于绘制空间投影。也就是说,当我们绘制一条线不能代表空间中某一比例的另一条线时,我们就不能固定绘图与真实情形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再把空间中的某条线与绘图中的某条线建立某种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 通过对空间进行折叠后发现,虽然空间的各个面依然存在,但是它们的水平或垂直的特征已经消失。事实上,它们已被空间的折叠所贯穿。在传统观念中,挤压空间所形成的平面,是为了某一个水平断面空间的出现。这种情形在折叠空间中就永久消失了。对于某个竖向上的单体而言,基准面也不复存在了。二维绘图与三维环境之间也不再具有任何的比例关系。这种二维绘图对三维环境的错位,也会导致视觉形象的错位,并最终改变了传统的空间观念。因此,可以说折叠创造了一种空间的新尺度。这种空间的新尺度不仅可以使传统空间的视觉形象产生错位,还可以使人本主义的建筑空间观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三 “褶子”理论在其建筑实践中的运用
正如德勒兹发现了一种折叠的新哲学一样,埃森曼则借助法兰克福莱布斯托克公园的实践发现了折叠的新建筑。在1990-1994年,埃森曼规划了法兰克福莱布斯托克公园的重建方案。这是法兰克福郊区的一片250英亩区域,曾在19世纪中期,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师恩斯特,梅就规划过此区域:宽广的林荫大道,以带状排列居于住宅区正面的街道;住宅区以标准单元排列,之间空出开放空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开放空间的区域都已闲置,原有的基地已成为一片废墟。对埃森曼而言,莱布斯托克公园显然是一种挑战,他所要做的是如何破坏这种均质的格局,模糊新与旧之间的差别,从而制造出不露痕迹的从旧到新的转换[2]。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作品通常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中涉取灵感,但是这次,他不再着迷于解构主义,而是与德勒兹产生了共鸣。在莱布斯托克公园的重建方案中,他放弃了德里达的覆盖或擦抹,把被破坏的网格推向极致,通过对网格的反复叠加和变形,促使它最终爆发出改变场地特征的新情形。
为了推翻网格的稳定性,引发出场地的新情形,埃森曼从勒内.托姆的工作中寻求帮助。托姆是一位法国的数学家,是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的“突变论(这里是指将种种随意事件和数学概率结合在一起的突变事件[3])”深深地影响了埃森曼。他运用托姆的“突变论”确定了莱布斯托克公园方案的范围,并将之作为数学处理的指示性符号(指事物之中具有引导作用的一种差异),把法兰克福的城市文脉形式化。
在莱布斯托克公园的方案中(图1),埃森曼首先选用一个7x7的正交网格对其调整,使它适合整个基地的边界后,把它投射到基地的三维地形中,得到一个符合莱布斯托克公园地表形状的网格系统。其次,在这个调整过的7x7正交网格上方再投射一个未调整的7x7正交网格,连接前后两次网格相对应的顶点,得到了一个没有把前后两次网格整合起来反而前后两次网格相互排斥的面。再次,把未调整的7x7正交网格的顶点与调整过的7x7正交网格所对应的最近顶点相连接。通过两次的连接,埃森曼得到了一个更复杂的面——“一个翘曲的褶网状结构的出现,这表现的不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构建了某种产生持续作用的媒介一一即褶子”[3]。最后,通过网格的叠加和变形,得到了折叠的地形关系。随后埃森曼把最初恩斯特,梅的方案轮廓垂直投射到这个折叠的地形中,原方案中相同的单元因褶子的位置而受到了扭曲,原有的每一栋建筑也遭到了破坏和瓦解,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格局。
在莱布斯托克公园的建筑及规划方案中,埃森曼把恩斯特.梅的方案轮廓投射到折叠的地形关系中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原空间中产生出差异的过程,一个折叠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空间观念中水平与垂直、内外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处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虽然莱布斯托克公园规划具有某些主观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成折叠地形关系的过程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具有严谨的逻辑依据,而这种逻辑依据就是德勒兹的折叠逻辑。
德勒兹作为后现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他们通过对自身领域的辛勤工作,证明了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人类知识和文化现象都可能成为某一实践门类的构成要素,人们还可以从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知识丰富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法尔吉尔德勒兹著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岗彼得艾森曼著被得艾森曼:图解日志[M]陈欣欣、何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6)
[3]虞刚数字建构的建筑形态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4
本文论述了吉尔德勒兹哲学思想中的“褶子”理论,描述了建筑师彼得埃森曼在接受吉尔德勒兹“褶子”理论后展开的建筑设计新景观。通过对莱布斯托克公园方案的介绍与分析,总结了哲学理论与建筑实践两者结合所产生的文化景观及其独特价值。
关键词:
德勒兹 埃森曼 褶子 折叠 建筑
中图分类号:TU-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1-0123-02
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是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与福柯、德里达齐名。因其思想的丰富、深刻与普适性而使其在国内外的关注程度极高。他的哲学思想与理论方法不仅明显地影响了哲学界,而且对具有实践层面的建筑学与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彼得,埃森曼(Peter Eissenmann)出生于新泽西州,以具有广博知识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而著称。同时,它又是一位让人费解的建筑师,他质疑建筑设计中现有的种种标准和原则。他的设计灵感来自于建筑学之外的领域,其中哲学和语言学对他建筑的影响最为深远。
哲学家和建筑师的这种相互触碰并不多见,因为哲学家对建筑没有深入的了解,而建筑师对哲学也很少有高度的热情。然而,埃森曼却认为哲学“是搞建筑的唯一途径”。埃森曼解构主义前期的建筑主要是以德里达的哲学理论为基础,而其后期却奔向了另外一个哲学家,那就是德勒兹。
一 德勒兹的“褶子”理论
德勒兹的哲学思想是二十世纪哲学的标志,他的思想风格复杂多样,具有哲学领域中的毕加索和“概念工厂”之称。褶子理论是德勒兹哲学的主要思想之一。所谓“褶子”,在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中无处不在,从语言意义上讲,褶子就是褶皱、褶痕,是通过某种折皱力量将对象搓成或折成某种皱纹状的事物或现象。类似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皮肤皱纹、衣服皱纹和地层褶皱。但经过德勒兹从哲学高度抽象和升华了的“褶子”则是指世界万物的内在本源和固有本性。
德勒兹哲学理论中的褶子具有普遍性意义。大到全宇宙,小到微观世界,处处都有褶子,所谓“褶子叠褶子,褶子生褶子,直至无穷[1]。”德勒兹的褶子不是指布料或者衣服的褶子,而是一种意向,是指差异与重复;同时,褶子又具有无穷尽的意义。德勒兹在论述无穷尽这一概念时,把巴洛克的风格引入其中,他说道只有在巴洛克风格中才能实现“褶子的褶子”,才能实现无穷;另外,褶子又是对“一与多”的哲学命题进行的独到解释。西方哲学领域对“一与多”的命题进行过长久的争论,而德勒兹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探讨“一与多”这个命题时,德勒兹将“单子”理论引入其中。单子是个个体观念,不是可能的事物,而是可能的存在体。单子表达了包裹着“多”的“一”的状态,“多”以“级数”的形式展开便得到了“一”。单子中的“一”具有“包裹(打褶)”和“展开(解褶)”的潜能,而“多”既与打褶所形成的褶子不可分,又与解褶时所呈现的褶子不可分。由此,单子作为个体不在只是代表一,其中蕴含了多的思想,而将这种思想成立的媒介就是褶子的思想;褶子之间又受到“力”的作用。如德勒兹在其所著的《福柯.褶子>中所述:“任何物质微粒都有单子和派生力(虽然这已不再是创造力),没有它们,微粒就不可能遵循任何准则或定律”[1]。可见,“力”是单子形成褶子的重要因素;褶子还体现了生成论的美学思想。德勒兹曾把褶子概念发展,用于形容巴洛克风格。他认为形容巴洛克的褶子的褶子,就是无穷尽的褶子。褶子在这一过程中体现了生成的观念,而这种生成观念又蕴含了生成论的思想。褶子的打褶(折叠)与解褶(展开)不仅意味着形成事物的进展与毁灭,而且还意味着事物发展的前进与倒退;此外,褶子蕴含着对主体的解辖域化的理论价值。由上可知,褶子的折叠与展开也意味着事物的辖域化与解辖域化(辖域化与解辖域化是后结构主义哲学和美学的概念)。“单子”概念代表主体,主体就不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应该看做多元的物体,它不再是单独的存在,在看主体的同时,也应该将其所处的关系一并考虑,可见,主体是多元的相互影响。
由此可见,褶子是一种无穷尽的生成原则,体现了生成论的思想,打褶(折叠)与解褶(展开)形成事物的退化与进化,提供了异质事物之间的认识论和审美图式。可以说,没有褶子和引发褶子背后的力量(即折叠、弯曲、叠加、折皱、重复、累积和建构),就没有眼下的全宇宙。而在德勒兹这里,他又把“褶子”中的“折叠”概念赋予了前所未有的意义,即折叠是多样状态所包含的各种各样差异之间的构成方式。
二 埃森曼对“褶子”理论的解读
在当代建筑师中,与一些过于注重外部造型的建筑师(如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等)不同,埃森曼在其建筑作品中并不过多地追求散乱、奇绝等特点,而是以哲学思想注重建筑内在形式的表达,他更多的是进行从表层语汇转向深层结构的探索,所以,埃森曼是被公认为运用哲学理论进行创作实践的典型建筑师。埃森曼的思考与实践,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都表现出了这种对深层形式的实验:早期对特拉尼作品的形式主义研究和“卡板纸住宅”系列的建筑抽象语言元素研究;中期对住宅系列设计展开的语言学研究;近期对建筑抽象图像如何融入多种复杂“场域”的研究。对埃森曼而言,德勒兹的哲学思想就是这种深层形式思考建筑的新手段。
通过对德勒兹“褶子”思想的解读,德勒兹“褶子”思想中的“折叠”概念深深吸引了埃森曼。在埃森曼看来,德勒兹的折叠概念不仅打破了传统建筑观念中的水平与垂直、内部与外部结构之间的关系,还改变了传统的空间观。例如,同一空间在不同方向上进行伸展或弯曲可以得到水平空间或垂直空间,同一空间折叠180度后,可以得到内外空间。此外,“折叠”除了打破传统的空间观(指空间的方向意识)外,还打破了空间的尺度。因为尺度同空间紧密结合,一旦空间的方向发生变化,空间的尺度也要随之改变。
从建筑制图的角度来说,折叠后的空间将不能再以传统的投影方式进行表现。因为空间折叠后,平面图或剖面图从根本上是没有区别的,也没有它们所具备的原始功能,阅读者无法从这些图中感知空间的形态。它们只是记录了剖切一瞬间所围合空间的实体表面特征。只有将某一面按照特定的规律不断地剖切,才能对此空间有所了解。这将意味着那种传统的平面图或剖面图的表达方式将不再适用于绘制空间投影。也就是说,当我们绘制一条线不能代表空间中某一比例的另一条线时,我们就不能固定绘图与真实情形之间的关系,也不能再把空间中的某条线与绘图中的某条线建立某种一一对应的比例关系。 通过对空间进行折叠后发现,虽然空间的各个面依然存在,但是它们的水平或垂直的特征已经消失。事实上,它们已被空间的折叠所贯穿。在传统观念中,挤压空间所形成的平面,是为了某一个水平断面空间的出现。这种情形在折叠空间中就永久消失了。对于某个竖向上的单体而言,基准面也不复存在了。二维绘图与三维环境之间也不再具有任何的比例关系。这种二维绘图对三维环境的错位,也会导致视觉形象的错位,并最终改变了传统的空间观念。因此,可以说折叠创造了一种空间的新尺度。这种空间的新尺度不仅可以使传统空间的视觉形象产生错位,还可以使人本主义的建筑空间观产生根本性的改变。
三 “褶子”理论在其建筑实践中的运用
正如德勒兹发现了一种折叠的新哲学一样,埃森曼则借助法兰克福莱布斯托克公园的实践发现了折叠的新建筑。在1990-1994年,埃森曼规划了法兰克福莱布斯托克公园的重建方案。这是法兰克福郊区的一片250英亩区域,曾在19世纪中期,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师恩斯特,梅就规划过此区域:宽广的林荫大道,以带状排列居于住宅区正面的街道;住宅区以标准单元排列,之间空出开放空间。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开放空间的区域都已闲置,原有的基地已成为一片废墟。对埃森曼而言,莱布斯托克公园显然是一种挑战,他所要做的是如何破坏这种均质的格局,模糊新与旧之间的差别,从而制造出不露痕迹的从旧到新的转换[2]。
埃森曼早期的建筑作品通常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中涉取灵感,但是这次,他不再着迷于解构主义,而是与德勒兹产生了共鸣。在莱布斯托克公园的重建方案中,他放弃了德里达的覆盖或擦抹,把被破坏的网格推向极致,通过对网格的反复叠加和变形,促使它最终爆发出改变场地特征的新情形。
为了推翻网格的稳定性,引发出场地的新情形,埃森曼从勒内.托姆的工作中寻求帮助。托姆是一位法国的数学家,是突变论的创始人。托姆的“突变论(这里是指将种种随意事件和数学概率结合在一起的突变事件[3])”深深地影响了埃森曼。他运用托姆的“突变论”确定了莱布斯托克公园方案的范围,并将之作为数学处理的指示性符号(指事物之中具有引导作用的一种差异),把法兰克福的城市文脉形式化。
在莱布斯托克公园的方案中(图1),埃森曼首先选用一个7x7的正交网格对其调整,使它适合整个基地的边界后,把它投射到基地的三维地形中,得到一个符合莱布斯托克公园地表形状的网格系统。其次,在这个调整过的7x7正交网格上方再投射一个未调整的7x7正交网格,连接前后两次网格相对应的顶点,得到了一个没有把前后两次网格整合起来反而前后两次网格相互排斥的面。再次,把未调整的7x7正交网格的顶点与调整过的7x7正交网格所对应的最近顶点相连接。通过两次的连接,埃森曼得到了一个更复杂的面——“一个翘曲的褶网状结构的出现,这表现的不是两个图形之间的对立关系,而是构建了某种产生持续作用的媒介一一即褶子”[3]。最后,通过网格的叠加和变形,得到了折叠的地形关系。随后埃森曼把最初恩斯特,梅的方案轮廓垂直投射到这个折叠的地形中,原方案中相同的单元因褶子的位置而受到了扭曲,原有的每一栋建筑也遭到了破坏和瓦解,从而产生了一个新的格局。
在莱布斯托克公园的建筑及规划方案中,埃森曼把恩斯特.梅的方案轮廓投射到折叠的地形关系中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在原空间中产生出差异的过程,一个折叠的过程。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空间观念中水平与垂直、内外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处理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虽然莱布斯托克公园规划具有某些主观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成折叠地形关系的过程既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又具有严谨的逻辑依据,而这种逻辑依据就是德勒兹的折叠逻辑。
德勒兹作为后现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埃森曼作为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建筑师,他们通过对自身领域的辛勤工作,证明了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人类知识和文化现象都可能成为某一实践门类的构成要素,人们还可以从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知识丰富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1][法尔吉尔德勒兹著福柯褶子[M]于奇智、杨洁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2]岗彼得艾森曼著被得艾森曼:图解日志[M]陈欣欣、何捷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6)
[3]虞刚数字建构的建筑形态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建筑学院,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