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找”的过程 凸显“找”的价值

来源 :东方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找规律”是一个让学生探求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联系或变化趋势的过程。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内容所蕴含的重要的教育内涵和价值。基于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将“找规律”单列为一个部分,对“找规律”的内容进行了合理选择和精心设计,在编排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在各学段渗透穿插了一些数学规律的探索,而且还在四、五年级各册教材中单独安排了“找规律”的教学单元。
  在“找规律”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规律的获得,轻探索的过程,重知识的掌握,轻思想方法的培养”等现象。苏教版教材主编王林老师说:“找规律”单元的重点在“找”上,而不是规律的“应用”,不是做竞赛题。通过增加找规律的机会和活动,让学生不断拓宽获取数学知识的渠道,感受数学思考的合理性,激发找规律的兴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文结合覆盖规律的教学内容,就如何让学生切身经历“找”的过程、充分凸显“找”的价值,谈些粗浅的想法。
  一、“找”更具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感受与兴趣。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他们学习的愿望。
  苏教版五年级“覆盖现象中的规律”第一教时,教材提供的问题是这样的。
  例1:下表的深黑色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处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2)如果每次框3个数,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3)每次框4个数?5个数呢?
  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尤其是第一个问题)并不困难,有的学生把加法算式一一列举出来1+2=3,2+3=5……有的学生直接在表中框一框,有的学生甚至通过观察,直接看出能得到9个不同的和。显然如此缺乏挑战性的问题,难以激发学生“找规律”的内在需求,对学生的思维缺乏驱动力。学生只会在老师的“命令”下去找规律。
  二、“找”更具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寻找规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活动,其内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时需要更多的独立思考、更多的合作与探究。在面对“100个数每次框2个数,能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这个问题时,学生积极思考能否从“5个数每次框2个数,8个数每次框2个数,10个数每次框2个数……”中去发现规律,继而进行独立尝试和小组内的合作研究,这种以问题为内驱的合作学习,既有个体的苦苦求索,又有群体的交流碰撞。最后再经过组际的交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这样的规律因为不是个别优等生的灵光乍现,而显得更具普遍意义。
  三、找更具生长性的思想方法。
  在“找规律”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从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两方面来评价目标的达成,还应特别关注“找”的过程,关注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因为数学思想和方法比数学知识更有活力,更有生长性。
  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学习转化的方法。人们在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时,常常需要将未知的、陌生的、复杂的问题转化为已知的、熟悉的、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顺利解决。从这个层面来说,转化思想是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核心思想。教者在课伊始,直接将“在100个数中,每次框2个数,能得到多少不同的和?”这一复杂的问题抛给学生,就是“逼”学生去思考、尝试解答的方法。直至他们自己提出能否从简单情况入手,化繁为简,寻找规律。在这过程中,“转化”成了学生解决问题时的强烈内需,自然在孩子们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在学生通过转化得到规律解决问题后,教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转化的过程,促使转化的思想在孩子们心中“生根”、“生长”。
  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数学中的推理包括合情推理与论证推理。找规律的过程,实际上主要是合情推理的过程。虽然合情推理的结论具有或然性,但在推理过程中,大胆预测,多角度猜想,往往孕伏着数学的发现和发明。在上述的教学片段中,学生通过对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提出猜想、验证猜想、发现规律。透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合情推理的思维模式异常活跃。学生不单单是得出了结论,发现了规律,获得了知识层面的的成功,更有思维品质的完善、推理能力的提高。
  在“找规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建模思想。数学模型是指针对或参照某种事物的特征或数量相依关系,采用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概况地或近似地表述出来的一种数学结构。所以,在“找规律”教学中,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学生动手操作,得到结论。要在学生直观的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适时提升到理性的思考,逐步接近对规律本质的认识,形成数学性的表达。仍以“覆盖的规律”教学为例,在学生根据表(一)提出猜想后,安排了如下环节。
  【教学片段】
  师:在10个数中每次框2个,为什么会平移8次?
  生1:把框向右平移一次,左边会露出1,再平移一次,会露出2……平移最后一次,会露出8,所以是平移8次。
  生2:把框向右平移一次,会挡住3,最后会挡住10,所以是平移8次。
  师:在100个数中,每次框3个数为什么要平移97次?
  生:把框向右平移一次,左边会露出1,再平移一次,会露出出2……平移最后一次,会露出97,所以是平移97次。
  师:和的个数为什么会比平移的次數多1?
  生:原来的方框里还有一个和呢!
  又如,学生根据表(二)验证猜想后,教者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
  1. M个数每次框2个数,要平移几次?能得到多少个和?每次框3个、4个数呢?
  2. M个数每次框N个数(M 大于或等于N),要平移几次?能得到多少个和?
  在教学找规律的时候,不仅要给学生提供动手的空间,还要提供动脑的空间;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他知道“为什么”,揭示出问题的共性和普遍性,建立正确有效的数学模型。
  此外,在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时,还应引导学生反思解题的过程,体会数学模型的价值和妙处,不断内化和强化学生的建模意识。
  诚然,“找规律”的教学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价值观诸方面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教育价值,期待与广大同仁们一起研究,共同实现。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对联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对联来解读文章,既有益于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和继承,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举两得。下面就以几篇课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对联入文解读文章的体会。   (一)  几副对联,既可概括情节,剖析人物品性,深入领会作品表现手法,又可培养我们的整合能力和创造力,感受对联独特的美。如在进行《范进中举》一文的教学中,我们师生互动,
期刊
五彩缤纷的荧屏,不断变化的画面,言简意赅的解说旁白,悦耳动听的音乐增添了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谁能把现代教育技术广泛地应用到教育工作之中,谁就能抢占教育教学的制高点,增强教育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那么,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诸多不足,改变了传统知识传
期刊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是当前小语界的热门话题。要真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就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还需要我们小学语文老师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和思考。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是学生识字的主要途径,它有利于巩固语文知识,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可以让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获得审美体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现行的语文教材,图文
期刊
第八次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各地各校纷纷组织积极行动,在“教”与“学”方式改革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我校审时度势,也积极融入到了课堂教学方式改革的浪潮中来。对于我校偏居农村、生源三流的现状,我们一直在寻找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有效课堂的方法探讨”的确能给我们教学带来很多的思考与启迪,那么“有效课堂”如何体现“效”?笔者认为这一教学要求应以“问题”为中心:以分层次问题为课堂教学的起点,以解决问题展开
期刊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头饰往往能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孩子们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不仅能唤起他们的新异感、好奇心,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能起到极大的角色效应。   一、头饰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期刊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近年来,不仅实现了汽车的产量剧增,汽车的档次也有很大的提高。汽车领域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对汽车专业技能人才的数量和素质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是结合了汽车、机械、电子、液压及计算机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专业,理论性强,专业知识深。在实践较少的情况下,学生对抽象的理论总是一知半解,根本达不到轻松学习的地步,许多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付出了很
期刊
概念的形成实质是把完整的表象上升为抽象的规定,再把抽象的规定用规范、严谨的文字表达出来。从中可以看出概念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严谨性、规范性。因此学生学习概念时才感到困难,感到困惑不解,长期这样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产生畏难、消极的学习情绪。新课程标准下的教材,一改以往老教材中严密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严谨的数学概念体系,对概念的描述、概括不再特别注重其表达形式,而强调的是“关注概
期刊
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能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理想,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  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为:1.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效益。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都是指教师有没有教
期刊
富有魅力的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令人愉悦的,是让学生在课堂的实践中产生满足感、成就感。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多种因素。教材的优劣、师资的素质是教学的基础,但教学的根本在课堂上,要向45分钟要效率。因此充分而有针对性的课前导入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是完成教学计划的重要保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创设有效课堂的关键。  一、课前导入的重要性  “斯克里温纳在他的《学习教学:英语教师指南》中有这
期刊
初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生活比较单调,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的访谈都反映出这一点。而且初三时学生两极分化已经比较明显,一些学生每天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另一些学生则是彻底放弃学习,上课时看与学习无关的课外书,课外时间沉溺于网吧中玩电子游戏。化学是初三刚开设的一门新学科,在一开始如果就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那些已经要放弃的学生重新找回学习的兴趣,然后因势利导,逐步培养起他的学习习惯,我觉得这样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