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石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论解释,本文认为义位民族性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一个因素,体现在“教”与“学”、教材和词典编纂上,但同时它也是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一种方法。
[关键词]义位民族性 石化现象 原因 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55-02
义位是基本的、核心的义类单位,在本文中相当于“一个词的一个义项” (张志毅、张庆云:2005)。义位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上。“石化”最早由Selinker在“中介语石化”中提出,本文中的石化现象是指当前教学环境下相对固化的、不正确的非目的语形式。关于石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论解释,笔者认为义位民族性既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一个因素,又能为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义位民族性——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石化现象的原因有交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反馈、目的语笼统概括、母语迁移等,笔者认为,语言本体原因即义位的民族性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正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使得二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即使学习者和目的语充分接触,也难以与目的语社群完全融合,与“操本族语者标准”(邓刚,1993)这一理想度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二语词汇“教”与“学”、教材和双语词典编纂中存在的对义位民族性的偏离或不确切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石化现象。
(一)教的主体——教师与石化现象
1.教师某些不地道或不正确的中介语的使用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理解偏差。例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会用英语解释汉语词汇,对以非英语语言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就存在一定偏差,而且教师的中介语本身可能就是石化了的语言,结果理解偏差成倍数地扩大了。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解释方式,就会形成惰性和依赖心理,不会主动用汉语去理解,失去了大量和目的语充分接触的机会。
2.过分重视交际教学法,交际反馈不当(尤其表现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忽视用词的确切性和得体性,以达成交际为惟一目的,使学生意识不到不足之处或存在过度依赖交际策略的侥幸心理。
(二)学的主体——学习者与石化现象
义位民族性体现了语言的复杂性、多变性,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心理距离使学习者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他们习惯依靠母语义位的内部输入来处理语言,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学习策略上,他们限于用义位进行简单的组合来代替复杂的词语(尤其是多义词),这种简化了的形式往往很难体现出义位的特质,运用时易出现错误。
交际策略上,他们通过回避、语码转换等达到交际目的,忽视义位运用的得体与否,这种缩减策略(Faerch,1983 ;Kasper,1983)使学习者确信即使存在不足也不会影响交际,因而放松了对词汇的深化学习。此外,学习者惯于将学过的语法规则和单个义位的用法错误地用到其他语境中去,这种对目的语的笼统化也是不了解义位民族性的表现。
(三)学习工具——教材、词典与石化现象
当前语言教材的编纂过度理想化,内容过于书面化、正式化,与日常交流语言和场景存在差距甚至脱节。教材的词语释义或者没能展示义位的重要或常用义值,或者搭配上缺乏生活化的语境含量,这样学习者在用词时生搬硬套,出现语用错误或者与本族语者交流时不理解常用的、固定的义位搭配,这突出表现在对习语的掌握上。此外,文化教材的编纂缺乏体系性的依据,未能形成有力的支撑。
双语词典的编纂往往存在义位民族性不突出的问题,如多个核心义项的排列顺序及其联系欠缺逻辑性;例证缺乏典型性甚至是过时的、自撰的,缺乏时代感和同步性,有的不完整甚至不正确;元语言复杂化,缺少整体性;翻译时采用的义位和描写方式往往简单对应,缺少对比性,反而加重石化现象。
二、义位民族性——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方法之一
笔者认为,义位民族性也是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价值在于增强了对比性和复现率,即强调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有利于目的语的确切理解和使用。
(一)教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教师而言,教学语言要兼顾“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简明性”(史秀菊,2004);要做到有效的情感和认知反馈,即恰当地否定认知反馈和尽可能多地肯定情感反馈;要意识到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兼顾语言的表达功能和综合功能,而不只是交际功能,这些都是对过度使用交际策略和交际教学法的“拨乱反正”。
教师要创造真实的可理解性的教学语境,对民族性落差大的义位,要通过教学语境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需要的语言范本,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多个层面。
根据义位民族性的启示,教师可采取“有度放射”的策略,如感情色彩放射、同义义类放射、组合结构放射等(焉得才,2006),以义位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某个侧面为联系点,通过发散思维和联想形成广义上的语义场,不同的语义场展现不同的词汇关系。考虑到对比性和复现率、输入质量和数量的统一,“有度放射”中要联系语义语法语用语境进行比较分析、复习重现,在“精调输入”(精讲多练)和“粗调输入”(涉猎渗透)中防止石化现象。
(二)学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学习者而言,要通过自我调适语言和文化差异,以“距离美”的视角理性看待义位的民族性,理解差异所在,意识到母语迁移、交际策略、学习策略等的负面影响。
(三)教材、双语词典与义位民族性
教材尤其是文化教材的编纂要增强层次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文化的共核部分,内容既要有适当的高度,又要符合实际的语言交际,词语释义上要体现义位民族性,文化注释要增加,且兼备“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双语词典要达到实用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从义值义域中有选择性地描写义位,形成该义位区别于他义位的个性综合体;合理展现多个义项的联系;元语言做到整体性、简明化、规范化;翻译时选取合适的对应义位和描写方式,既要有对比性(显现语差),又要有复现率(增强可识性);基于对词汇信息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使用情况的严格分析,设置基于语料库的典型例证,真实例证展现的自然性对精确描述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在义位的对比和复现中做到语言和文化的统一。
三、结语
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石化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其中义位民族性带来的负面迁移是众多因素之一,但同时义位民族性也带来一定的启示:如何在词汇习得中通过义位民族性的渗透与应用来兼顾词汇的对比性和复现率,凸显其差异性,增强识记,这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刚“语言僵化”评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2]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3]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4]焉得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有度放射”策略.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9期
[5]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关键词]义位民族性 石化现象 原因 方法
[中图分类号]H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3-0055-02
义位是基本的、核心的义类单位,在本文中相当于“一个词的一个义项” (张志毅、张庆云:2005)。义位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上。“石化”最早由Selinker在“中介语石化”中提出,本文中的石化现象是指当前教学环境下相对固化的、不正确的非目的语形式。关于石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理论解释,笔者认为义位民族性既是导致石化现象的一个因素,又能为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义位民族性——二语词汇习得石化现象的原因之一
石化现象的原因有交际策略、学习策略、交际反馈、目的语笼统概括、母语迁移等,笔者认为,语言本体原因即义位的民族性也是其中一个因素,正是因为语言本身的复杂性、差异性使得二语学习不同于母语习得,即使学习者和目的语充分接触,也难以与目的语社群完全融合,与“操本族语者标准”(邓刚,1993)这一理想度始终存在一定差距。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二语词汇“教”与“学”、教材和双语词典编纂中存在的对义位民族性的偏离或不确切展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石化现象。
(一)教的主体——教师与石化现象
1.教师某些不地道或不正确的中介语的使用导致学习者对目的语理解偏差。例如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会用英语解释汉语词汇,对以非英语语言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他们本身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就存在一定偏差,而且教师的中介语本身可能就是石化了的语言,结果理解偏差成倍数地扩大了。对以英语为母语的学生而言,他们一旦习惯了这种解释方式,就会形成惰性和依赖心理,不会主动用汉语去理解,失去了大量和目的语充分接触的机会。
2.过分重视交际教学法,交际反馈不当(尤其表现为肯定的情感反馈和肯定的认知反馈),忽视用词的确切性和得体性,以达成交际为惟一目的,使学生意识不到不足之处或存在过度依赖交际策略的侥幸心理。
(二)学的主体——学习者与石化现象
义位民族性体现了语言的复杂性、多变性,社会文化差异导致的社会心理距离使学习者产生陌生感和排斥感,他们习惯依靠母语义位的内部输入来处理语言,产生母语的负迁移。
学习策略上,他们限于用义位进行简单的组合来代替复杂的词语(尤其是多义词),这种简化了的形式往往很难体现出义位的特质,运用时易出现错误。
交际策略上,他们通过回避、语码转换等达到交际目的,忽视义位运用的得体与否,这种缩减策略(Faerch,1983 ;Kasper,1983)使学习者确信即使存在不足也不会影响交际,因而放松了对词汇的深化学习。此外,学习者惯于将学过的语法规则和单个义位的用法错误地用到其他语境中去,这种对目的语的笼统化也是不了解义位民族性的表现。
(三)学习工具——教材、词典与石化现象
当前语言教材的编纂过度理想化,内容过于书面化、正式化,与日常交流语言和场景存在差距甚至脱节。教材的词语释义或者没能展示义位的重要或常用义值,或者搭配上缺乏生活化的语境含量,这样学习者在用词时生搬硬套,出现语用错误或者与本族语者交流时不理解常用的、固定的义位搭配,这突出表现在对习语的掌握上。此外,文化教材的编纂缺乏体系性的依据,未能形成有力的支撑。
双语词典的编纂往往存在义位民族性不突出的问题,如多个核心义项的排列顺序及其联系欠缺逻辑性;例证缺乏典型性甚至是过时的、自撰的,缺乏时代感和同步性,有的不完整甚至不正确;元语言复杂化,缺少整体性;翻译时采用的义位和描写方式往往简单对应,缺少对比性,反而加重石化现象。
二、义位民族性——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方法之一
笔者认为,义位民族性也是减轻和防止石化现象的一种方法,其价值在于增强了对比性和复现率,即强调目的语输入的质量和数量,从而有利于目的语的确切理解和使用。
(一)教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教师而言,教学语言要兼顾“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针对性、启发性、简明性”(史秀菊,2004);要做到有效的情感和认知反馈,即恰当地否定认知反馈和尽可能多地肯定情感反馈;要意识到交际教学法的弊端,兼顾语言的表达功能和综合功能,而不只是交际功能,这些都是对过度使用交际策略和交际教学法的“拨乱反正”。
教师要创造真实的可理解性的教学语境,对民族性落差大的义位,要通过教学语境有针对性地提供学生需要的语言范本,包括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多个层面。
根据义位民族性的启示,教师可采取“有度放射”的策略,如感情色彩放射、同义义类放射、组合结构放射等(焉得才,2006),以义位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的某个侧面为联系点,通过发散思维和联想形成广义上的语义场,不同的语义场展现不同的词汇关系。考虑到对比性和复现率、输入质量和数量的统一,“有度放射”中要联系语义语法语用语境进行比较分析、复习重现,在“精调输入”(精讲多练)和“粗调输入”(涉猎渗透)中防止石化现象。
(二)学的主体与义位民族性
对学习者而言,要通过自我调适语言和文化差异,以“距离美”的视角理性看待义位的民族性,理解差异所在,意识到母语迁移、交际策略、学习策略等的负面影响。
(三)教材、双语词典与义位民族性
教材尤其是文化教材的编纂要增强层次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文化的共核部分,内容既要有适当的高度,又要符合实际的语言交际,词语释义上要体现义位民族性,文化注释要增加,且兼备“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
双语词典要达到实用性和知识性的统一,从义值义域中有选择性地描写义位,形成该义位区别于他义位的个性综合体;合理展现多个义项的联系;元语言做到整体性、简明化、规范化;翻译时选取合适的对应义位和描写方式,既要有对比性(显现语差),又要有复现率(增强可识性);基于对词汇信息在真实自然的语言中使用情况的严格分析,设置基于语料库的典型例证,真实例证展现的自然性对精确描述语言的使用至关重要;在义位的对比和复现中做到语言和文化的统一。
三、结语
在二语词汇习得中,“石化现象”的存在是普遍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其中义位民族性带来的负面迁移是众多因素之一,但同时义位民族性也带来一定的启示:如何在词汇习得中通过义位民族性的渗透与应用来兼顾词汇的对比性和复现率,凸显其差异性,增强识记,这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邓刚“语言僵化”评析.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2]高云,朱景梅.语言石化现象的产生及防止策略.外语教学,2005年,第3期.
[3]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
[4]焉得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的“有度放射”策略.语言文字学,2006年,第9期
[5]张志毅,张庆云.词汇语义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