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裸婚时代 让我们相信爱情也面对现实
专题策划/ 本刊编辑部
“裸婚”,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背景下诞生的网络名词,倡导年轻人抛弃世俗的拜金主义,相信爱情,相信男人有爱就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苦。如今,当一部《裸婚时代》的电视剧热播以后,“裸婚”更成为家有准婚男女的人们热议的话题。对于“裸婚”有两种解读,一种说法是,“裸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因为现实的经济能力无法承担有房、有车、有钻戒的物质要求,不得不“裸”;而我们更愿意相信和支持第二种说法,“裸婚”意味着他们拒绝“啃老”,非常自信与独立,他们愿意相互扶持也共同努力,他们用爱相互依靠也相互温暖,坚信靠自己能建设一个幸福的家园.本期专题就是想和读者共同参与这一有着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话题。也许自信的和不自信的男人都有可能选择“裸婚”,而拒绝“裸婚” 的女性也许只是因为“婚姻破裂,至少能有半套房子,在心失落时,身体还有着落……”我们无法给出“裸”还是“不裸”这样明确的婚姻答案,但我们想给准婚男女一点参考,面对现实,每一种选择都要勇于承担并真诚坚守。
“我求你嫁给我吧,虽说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这段来自《裸婚时代》中男主角刘易阳的台词让“裸婚”发散着玫瑰色光环,虽然电视剧的后续发展基本让这一刻的感动“雨打风吹去”。在羡慕和自卑中纠结社会高压将“80 后”逼成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人员”,他们用“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婚纱、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等诸多的“无”来诠释节俭的结婚方式。绿色低碳的“裸婚”引来很多人围观,甚至有人戏言,如果“裸婚”成为主流文化,对房价的遏制作用只怕比“国几条”管用。我们从不缺乏“裸婚”传统,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引得卓文君随他当垆卖酒,往后千金小姐夜奔落魄书生成为无数戏曲的经典桥段,“80 后”也听上一辈描述过穿军装握红宝书的简婚场面。早在“裸婚”这个词出现以前,这已经是每个年代年轻人奋斗初期经历过的生活方式,但现代版的“裸婚”却随着一部电视剧走红而引发新的思考。《裸婚时代》的现实结局会是什么?可以从《蜗居》和《双面胶》中找到答案。《双面胶》告诉你与长辈同住带来的不便会成为夫妻矛盾的导火线;《蜗居》告诉你房价压力会磨光恋爱的美好感觉,“裸婚”只是把房子带来的矛盾推迟几年。都是房子惹的祸。大都市中,房子成为划分人群乃至阶级的重要元素。在富婚映衬下“裸婚”显得无奈而寒酸,赞同“裸婚”的男人被视为逃避买房责任,“勇于追求真爱”的行为经受“被同情”和“泼冷水”的双重考验。很多人相信,如果卓文君没有一个富豪爸爸资助,她和司马相如的“裸婚”不会有个那么完美的结局。没有物质参与的婚姻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看上去很美”,日后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使小家庭塌方。当上一辈大家都过着同样清贫的生活,没有贫富差别,“裸婚”族的生活随着经济大背景提升水涨船高。如今的“80 后”错过了一夜暴富的转轨时代,也没有一个叫李刚的爸爸,贫富差别会越拉越大。现实生活不再是偶像剧那样“一起努力,日子会好起来”。《蜗居》告诉人们,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将面临柴米油盐的考验——每天吃挂面,挤地铁,“蜗居”在城市角落的几平方米内,大都市的一切繁华与自己绝缘。更悲哀的是,工资涨幅跑不过通胀,又错过了在楼市搏富的机会,这样的日子不知会持续多久。
“我很理解当下的年轻人,一边被奢华刺激,一边又对自己的生存无能为力,在羡慕和自卑中纠结。”《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一书主编,青年作家王千马表示。“裸婚”往往被视为“80 后”生存压力的写照。当“富二代”、“官二代”们各就各位,平民子女很难挤入严密的社会体系,结果只能尽力让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低碳”。“社会贫富差距大,一部分人占有稀缺资源,大部分普通‘80 后’不但裸婚,还要裸奔,其他方面也都裸了。”王千马说。谁都不否认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支持者认定“裸婚”减去物质参与,还原出婚姻的本质——爱情。有趣的是,反对者也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经济基础可以一定程度上让爱情免受柴米油盐的考验。看起来,双方只是选择不同的道路实现爱情。
平实中也能享受浪漫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每次看到房地产商无赖的广告词,上海女孩陈倍就撇撇嘴,决心继续当“流氓”。“电视剧里刘易阳他们住在父母家,不用花房租,父母还会补贴伙食,怎么能算‘裸婚’?”陈倍觉得自己“裸”得更彻底。2008 年,她和相识3 个月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丈夫在部队当兵,没什么积蓄,家在农村,没有能力提供首付,她和丈夫花了一 万多元将租住的一套三房简单装修了一下,作为两人的婚房,车也没买。“我们找做摄影的朋友拍了一套婚纱照,没花什么钱,也没有买钻戒,就花3000 块买了一对对戒,婚纱是去苏州买的,3 套只花了600 元。按照家里的风俗,我们在崇明摆了三天酒,在上海也办了一桌,上海这里礼金基本可以打平。”陈倍仔细算道。虽然当初身边的朋友都不支持自己“裸婚”的决定,但她认准了丈夫“人品好,靠得住”,不介意和这个男人一砖一瓦搭建小家庭。“幸福的婚姻基础是从无到有一起打拼,这种感觉是最好的。”张怡筠笑言,自己正是“裸婚”一族,“现在想想当时还挺时髦的。”
22 年前,张怡筠和丈夫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在继续念博士之前回台湾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回到美国,两人花几千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租了一间旧公寓,开始了新生活。“我对新婚生活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半夜起来打老鼠。”为了庆祝共同生活,丈夫跑到木材行买了一堆木材,动手钉了一张大书桌,两个人可以并肩而坐一起读书,桌上常年放着一大堆书和期刊,这是当年很重要的一件家当。
结婚最初的几年,夫妇俩在学校做助教,依靠每个人八九百美元博士研究生的奖金,过着清苦拮据的生活。博士毕业后,两人在高校找到收入稳定的教职工作,
“在台湾可以算中产”。这样的经历就像偶像剧一样,两个人从“什么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开始,租一间“蜗居”,从零开始,携
手像蜗牛一样一步步往上爬,符合人们关于浪漫的一切定义。
当人们坚信通过努力打拼,未来会有保障时,“裸婚”是一个美好的开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裸婚”是年轻人的常态。20多岁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如果你不是扎克伯格,或含着金汤匙出世的“富二代”,很难一结婚就买得起房和车。
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上一辈日本人,曾把有房有车列为结婚的必要条件——就像当下的中国人。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曾撰文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一味要求结婚时有房有车在物质上不现实,在观念上也没必要。在两个人共同经营生活的旅程中,慢慢考虑,经济条件上允许时落实即可。”
专题策划/ 本刊编辑部
“裸婚”,是在2008 年金融危机背景下诞生的网络名词,倡导年轻人抛弃世俗的拜金主义,相信爱情,相信男人有爱就不会让心爱的女人受苦。如今,当一部《裸婚时代》的电视剧热播以后,“裸婚”更成为家有准婚男女的人们热议的话题。对于“裸婚”有两种解读,一种说法是,“裸婚”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是因为现实的经济能力无法承担有房、有车、有钻戒的物质要求,不得不“裸”;而我们更愿意相信和支持第二种说法,“裸婚”意味着他们拒绝“啃老”,非常自信与独立,他们愿意相互扶持也共同努力,他们用爱相互依靠也相互温暖,坚信靠自己能建设一个幸福的家园.本期专题就是想和读者共同参与这一有着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的话题。也许自信的和不自信的男人都有可能选择“裸婚”,而拒绝“裸婚” 的女性也许只是因为“婚姻破裂,至少能有半套房子,在心失落时,身体还有着落……”我们无法给出“裸”还是“不裸”这样明确的婚姻答案,但我们想给准婚男女一点参考,面对现实,每一种选择都要勇于承担并真诚坚守。
“我求你嫁给我吧,虽说我没车,没钱,没房,没钻戒,但是我有一颗陪你到老的心……”这段来自《裸婚时代》中男主角刘易阳的台词让“裸婚”发散着玫瑰色光环,虽然电视剧的后续发展基本让这一刻的感动“雨打风吹去”。在羡慕和自卑中纠结社会高压将“80 后”逼成无房、无车、无存款的“三无人员”,他们用“没房、没车、没钻戒、没婚纱、没存款、没婚礼和没蜜月”等诸多的“无”来诠释节俭的结婚方式。绿色低碳的“裸婚”引来很多人围观,甚至有人戏言,如果“裸婚”成为主流文化,对房价的遏制作用只怕比“国几条”管用。我们从不缺乏“裸婚”传统,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引得卓文君随他当垆卖酒,往后千金小姐夜奔落魄书生成为无数戏曲的经典桥段,“80 后”也听上一辈描述过穿军装握红宝书的简婚场面。早在“裸婚”这个词出现以前,这已经是每个年代年轻人奋斗初期经历过的生活方式,但现代版的“裸婚”却随着一部电视剧走红而引发新的思考。《裸婚时代》的现实结局会是什么?可以从《蜗居》和《双面胶》中找到答案。《双面胶》告诉你与长辈同住带来的不便会成为夫妻矛盾的导火线;《蜗居》告诉你房价压力会磨光恋爱的美好感觉,“裸婚”只是把房子带来的矛盾推迟几年。都是房子惹的祸。大都市中,房子成为划分人群乃至阶级的重要元素。在富婚映衬下“裸婚”显得无奈而寒酸,赞同“裸婚”的男人被视为逃避买房责任,“勇于追求真爱”的行为经受“被同情”和“泼冷水”的双重考验。很多人相信,如果卓文君没有一个富豪爸爸资助,她和司马相如的“裸婚”不会有个那么完美的结局。没有物质参与的婚姻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看上去很美”,日后一点风吹草动就可能使小家庭塌方。当上一辈大家都过着同样清贫的生活,没有贫富差别,“裸婚”族的生活随着经济大背景提升水涨船高。如今的“80 后”错过了一夜暴富的转轨时代,也没有一个叫李刚的爸爸,贫富差别会越拉越大。现实生活不再是偶像剧那样“一起努力,日子会好起来”。《蜗居》告诉人们,没有经济基础的婚姻将面临柴米油盐的考验——每天吃挂面,挤地铁,“蜗居”在城市角落的几平方米内,大都市的一切繁华与自己绝缘。更悲哀的是,工资涨幅跑不过通胀,又错过了在楼市搏富的机会,这样的日子不知会持续多久。
“我很理解当下的年轻人,一边被奢华刺激,一边又对自己的生存无能为力,在羡慕和自卑中纠结。”《无法独活,致喂大的年轻人》一书主编,青年作家王千马表示。“裸婚”往往被视为“80 后”生存压力的写照。当“富二代”、“官二代”们各就各位,平民子女很难挤入严密的社会体系,结果只能尽力让自己人生的每一步走得更“低碳”。“社会贫富差距大,一部分人占有稀缺资源,大部分普通‘80 后’不但裸婚,还要裸奔,其他方面也都裸了。”王千马说。谁都不否认婚姻是建立在感情基础上,支持者认定“裸婚”减去物质参与,还原出婚姻的本质——爱情。有趣的是,反对者也是基于同样的出发点,经济基础可以一定程度上让爱情免受柴米油盐的考验。看起来,双方只是选择不同的道路实现爱情。
平实中也能享受浪漫
“结婚不买房,就是耍流氓。”每次看到房地产商无赖的广告词,上海女孩陈倍就撇撇嘴,决心继续当“流氓”。“电视剧里刘易阳他们住在父母家,不用花房租,父母还会补贴伙食,怎么能算‘裸婚’?”陈倍觉得自己“裸”得更彻底。2008 年,她和相识3 个月的男友步入婚姻殿堂,丈夫在部队当兵,没什么积蓄,家在农村,没有能力提供首付,她和丈夫花了一 万多元将租住的一套三房简单装修了一下,作为两人的婚房,车也没买。“我们找做摄影的朋友拍了一套婚纱照,没花什么钱,也没有买钻戒,就花3000 块买了一对对戒,婚纱是去苏州买的,3 套只花了600 元。按照家里的风俗,我们在崇明摆了三天酒,在上海也办了一桌,上海这里礼金基本可以打平。”陈倍仔细算道。虽然当初身边的朋友都不支持自己“裸婚”的决定,但她认准了丈夫“人品好,靠得住”,不介意和这个男人一砖一瓦搭建小家庭。“幸福的婚姻基础是从无到有一起打拼,这种感觉是最好的。”张怡筠笑言,自己正是“裸婚”一族,“现在想想当时还挺时髦的。”
22 年前,张怡筠和丈夫在美国拿到硕士学位,在继续念博士之前回台湾举行了一场简单的婚礼。回到美国,两人花几千美元买了一辆二手车,租了一间旧公寓,开始了新生活。“我对新婚生活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半夜起来打老鼠。”为了庆祝共同生活,丈夫跑到木材行买了一堆木材,动手钉了一张大书桌,两个人可以并肩而坐一起读书,桌上常年放着一大堆书和期刊,这是当年很重要的一件家当。
结婚最初的几年,夫妇俩在学校做助教,依靠每个人八九百美元博士研究生的奖金,过着清苦拮据的生活。博士毕业后,两人在高校找到收入稳定的教职工作,
“在台湾可以算中产”。这样的经历就像偶像剧一样,两个人从“什么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开始,租一间“蜗居”,从零开始,携
手像蜗牛一样一步步往上爬,符合人们关于浪漫的一切定义。
当人们坚信通过努力打拼,未来会有保障时,“裸婚”是一个美好的开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裸婚”是年轻人的常态。20多岁进入社会不久的大学生,如果你不是扎克伯格,或含着金汤匙出世的“富二代”,很难一结婚就买得起房和车。
经历了经济高速增长期的上一辈日本人,曾把有房有车列为结婚的必要条件——就像当下的中国人。日本作家加藤嘉一曾撰文表达过这样的看法,一味要求结婚时有房有车在物质上不现实,在观念上也没必要。在两个人共同经营生活的旅程中,慢慢考虑,经济条件上允许时落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