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群居老人的生活方式

来源 :幸福家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tl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社会中的老人和子女愈发追求自己的“自由空间”,因此传统家庭养老的社会现象逐渐减少。家庭养老的功能日益削弱,原来由家庭承担的老人赡养功能转向社会养老服务,而群居老人则成为一种新的社会现象备受关注。

一、什么是群居老人


  俗语说:二人成伴,三人成群。群居老人,顾名思义为了方便日常生活娱乐而自发居住在一起的三名以上的老人集体。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传统的核心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使得“四二一”的家庭结构成为主流、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打破了传统上的三代人甚至四代人同居家庭结构模式现象。

二、群居老人出现的背景


  现代社会,老人养老面临的最大问题不再是经济条件上的,而是精神思想上的。从前物质贫乏,生活的主要矛盾主要集中在温饱上,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赡养问题也就凸显出来了。

三、群居生活的有利方面


  (一)缓解独生子女养老压力
  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当代青年劳动者大都是独生子女,房贷、赡养父母等生活压力过大。在群居养老环境下,老人可以结交很多老伙伴,推广社会养老是解决当前出现“四二一”家庭模式和“空巢老人”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这并非人情的淡漠,而是社会的进步。
  (二)有利于促进老人身心健康
  社会养老的出现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也日渐成為主流养老方式。据了解,目前自愿申请住进老人院的老人越来越多,老人院面向社会接收的养老托老人员中,超过80%以上是自愿要求入院的。长期独居的老人更是在群居生活中产生了明显的改变,性格、心态、情绪明显有了好转,给独生子女解决了后顾之忧。

四、群居养老方式出现的问题


  (一)农村老人进城难改农村习惯,难以融入群居生活
  大部分农村老人进入群居集体之后,仍保留其以往的生活习惯,难以同其他老人融入。且群居社区大量的现代化设备不会使用,造成农村老人进入群居生活后反被疏远。
  (二)政府相关管理措施不健全,缺乏法律保障
  1.相关养老行业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
  以房地产商为例,职责划分不明确。负责建设相关地产的养老地产商只建房子,不负责后续的服务。但对于养老地产商来说,房子建成只是一个开端,提供后续的服务才是最主要的任务。
  2.群居老人的健康状况难以保障
  身体健康状态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群居老人目前多为孤寡老人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他们缺乏家庭温暖、人际关系较为冷漠。由于年龄大,老年病和慢性病多发,加之医疗保健制度不健全,部分老人无力承担医疗费用。身体的衰老不仅给老年人带来了生理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带来了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

五、对群居养老模式的建议


  (一)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健全精神赡养方面设施与队伍的建设
  应健全有关精神赡养方面的设施与队伍建设。组建义工小组,介入并向老人提供长期的个性化服务,尤其是精神文化、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方面的服务,定期举行活动,充实老人们的生活。
  对家居老人开展健康教育,使其基本了解老年生活、心理特征和老年常见病的防治及护理措施,逐渐形成自我保健参与意识,使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得到改正。许多老人的负面情绪得到调整,由悲观、恐惧转为乐观、坚强,有生活勇气,积极参与文娱活动。
  (二)多形式养老——空巢合租、就近养老
  群居养老不仅仅局限于进入养老院,还可以采用空巢合租、就近养老的方式。老人们可以选择跟自己交好、生活习性相近的人一起生活。对于一些身体机能较差的老人,相比高品质的养老环境,他们更看重拥有较为便利、优质的医疗资源以及方便好友之间的交流方面。这种多形式养老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养老的压力,还有助于老年人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完善群居养老的相关法律法规
  应建立社工职业资格认证制度,明确社工行业的职业归属,充分保障社工毕业生的基本权益,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明确养老业相关权利义务划分,让老人在自身权益受到损害时投诉有门。此外,还应完善相关医疗保障措施,可以针对老年人设立专门的医疗保障服务体系,不仅可以缓解医院工作压力,也可以对老年人身体健康进行安全监管。

总结


  我国家庭结构日趋小型化,“空巢家庭”和“四二一”结构家庭的数量不断增加,导致一些家庭的养老服务功能逐渐弱化,子女难以就近、方便承担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工作。这迫切需要发展社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加快发展相关养老服务机构,不断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随着群居养老生活方式的普及,要全面提高群居老人的生活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探讨改进。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
其他文献
幼儿园里能引起大家注意的孩子,要么特别优秀,要么特别调皮,而那些不声不响、不爱表现的孩子,往往无意识间成为“被忽视”的孩子。大家常常会判定为性格使然,却不知道“被忽视”孩子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与自闭,是高度敏感的生命个体。如果教师长期放任自然,这些孩子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  峰峰就是班级里一位“被忽视”的孩子。每天来园和离园的时候能听到他和老师打一声招呼,其他时间都是老师怎么说他就怎么做,玩玩具的时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观点。知识的获得需要幼儿直观认知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幼儿对科学认知的兴趣和探索欲望依赖于周围环境的直观信息对他们的激发和诱导。因此,教师在生活中实施科学启蒙教育时,要注重创设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  在本园科学特色课题的开展和实施过程中,我挖掘了园内一切可以为幼儿园科学启蒙教育利用的有利条件,探索环境因素与幼儿主动探索之间的内在关系,基于
多媒体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后者的创新优化提供了可靠支持。教师要准确把握多媒体在培养幼儿美术创意与美术基本功方面的作用,并在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相应的多媒体运用路径,以科学、高效的方式改善幼儿美术教育,为幼儿创造更加和谐、快乐的美术活动氛围与条件,引导幼儿提高美术水平并实现全面发展。  多媒体在培养幼儿方面的作用  美术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对培養幼儿美术基本能力、塑造幼儿审美观念
跟朋友,保持一杯水的距离  三毛曾说:“朋友之间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年少时不理解,觉得朋友之间就应该亲密无间、穿一条裤子才好,于是对每一位朋友都投以十二分的热情,恨不得对他们掏心掏肺。后来你会发现:你只跟她讲过的秘密,她随口就告诉了别人;她做得不好的地方,你好意提醒,她却觉得你干涉她的生活;她有困难你尽心竭力地帮忙,等到你需要帮助时,她却推三阻四……失望多了,再亲密的关
家庭是影响小学生个体发展的重要场所,积极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能让学生受到正向熏陶,帮助学生形成健全的品格。在当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新媒体构建了全新的信息环境,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活习惯都受到了新媒体的影响。因此,家庭教育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理想的成长环境。本文主要探讨新媒体环境下小学家庭教育有效性构
诚信宽厚 慎待相与  乔贵发从小父亲病故,母亲常教育他要坚强自立,乔贵发年仅10岁时,母亲也撒手人寰,他便被寄养到舅舅家生活。长大后的乔贵发为了寻找新的出路,加入了走西口的商民之中。一开始,他给人拉骆驼,跟着商帮到萨拉齐厅(今包头河套一带)送货。这一时期,他结识了秦肇庆。之后两人合伙办豆腐坊,经营草料铺,生意渐渐做大,开设了“广盛公”粮杂商铺。  后来生意不景气,广盛公面临破产。危难之际,乔贵发的
一个成功的儿童阅读者,也将是一个终身阅读者、学习者。  父母和孩子一起雕刻亲子时光,会让家庭流动着温暖隽永的爱。在一起共度时光的形式多样,其中有一种方式,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不管何时何地,都能触动内心并引起共鸣,并彼此心意相连,甚至会成为终生回味的美好记忆。试想一下,当看到这样一幕:爸爸妈妈和孩子围坐在一起,共同捧着一本书,妈妈讲着书中的故事,爸爸含笑看着妈妈,再时不时应和妈妈讲的故事做出各种动作,
幼兒合作精神的培养对幼儿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幼儿自我意识较强,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投其所好,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逐步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精神。本文在结合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对合理利用“手足球”游戏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进行了全面的探索与分析。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合作环境  幼儿园是幼儿走出家庭融入社会生活的第一个场所。在幼儿园中,幼儿通过相互交流与沟通,逐渐明确自身在集体中的位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美术教学,让幼儿全面、直观地了解课本中的知识,带给幼儿听觉和触觉等各种感官体验。  多媒体技术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应用优势明显。美术教学更多的是调动幼儿的感官体验,让幼儿在直观的视觉冲击下感受美的艺术。而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能让幼儿对学习内容有更直观、生动的认识。教师的教学工具也不再局限于课本,教师可以借助多媒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治愈率较低且复发率较高,多发于40岁以上的人群,且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目前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低龄化的发展趋势。患者的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按医嘱服用药物,注重日常保健。患者要从日常生活入手,避免治病期间出现不良情绪,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是指人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从而导致的心脏类疾病。患者会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情况。大多数冠心病患者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