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葬”“墓”“弔”的构形意义看远古丧葬习俗的演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wang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汉字作为“凝冻的化石”,反映了汉民族远古祖先某一特定时代的文化心理和历史背景.本文从“葬”“墓”“弔”三个古汉字文化学意义的阐释出发,以古文献为佐证,探寻原始先民的丧葬文化从“弃尸”到“弔唁”的演变轨迹.
其他文献
乡土教育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乡土教育能够为乡村振兴延展乡土文化、构建精神家园和造就新型乡民.由于城市化的深刻影响,乡村学校面临乡土文化的日趋没落、乡土精神的日渐式微和乡土课程的被边缘化等困境.因此,要想真正发挥乡土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乡村学校必须寻求重拾乡土文化、培植乡土精神和开发乡土课程的突围之径.
为了更好地评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分析教师满意度和自我满意度两个维度共九个因子的情况,并据此提出改善教学方式、从“角色”到“自我”、构建反思型教学、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运用科技力量、提高课堂效率等优化对策.
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推动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使教学内容与方法变得更加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中,我们还要时刻警惕过度依赖新媒体的弊端,只有扬长避短、合理运用,才能增强这一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际效果.
课程思政与高职英语教学的融合能促进“立德树人”、优劣扬弃和正向纠偏.高职英语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为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新形势下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社会保障概论”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舞台,本文讨论了如何将思政教育引入“社会保障概论”课程的设计思路与实践,以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无缝衔接和有效融合,使课程思政真正发挥实效.
国内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中,艺术类高校因自身特殊性产生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聚焦艺术类高校学生对外交流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立足高校英语教育,提出艺术类高校英语教育的加强路径,从教学方法、学校政策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解决专业教育和英语教育不平衡的问题.
本文在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背景下,阐述了信息素养的内涵发展,并且对高职信息素养教育现状与专业教学融合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二者融合的思路建议,以期为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本文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出发,调查以桥头河区方言为代表的涟源老派方言亲属称谓,展示并对涟源方言词汇系统作一定补充与完善,记录涟源传统的亲属制及文化习俗.以动态化眼光分析涟源桥头河方言亲属称谓的发展特点,得出当地亲属称谓存在同化与泛化两个发展趋势的结论.
本文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诉求、情感诉求和人格诉求三类修辞劝说模式,以英汉高铁宣传及报道为语料,探讨涉外高铁话语隐喻的类型及劝说功能.通过对语料的分析发现,涉外高铁隐喻的源域可以分为中国高铁本身特点、乘坐中国高铁的感受、中国高铁投入使用后国家及世界形象的改变三大类,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劝说方式,其中,理性诉求使用频率最高,人格诉求次之,情感诉求使用频率最低,三种劝说方式需要互为补充、相互关联,达到说服目标受众的目的 ,促成涉外高铁谈判的成功.
在学生能力形成效果的测评方面,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极大地影响了目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产生基于ZPD理论的诸如问题导向(PBE)、成果导向(OBE)等教学模式,但这一理论本身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生能力测评的过程中,参与的要素具有多样性,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传统的静态评价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能力形成全貌,只有梳理清楚这些关系,运用动态评价的优势开展可操作的评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