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以人为本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提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中应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人的健康成长与自主发展。
  关键词: 学校管理 教育教学管理 以人为本
  一个现代化的企业,一个有序运转的组织,无不依赖于有效的管理。人们常说,向管理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管理”二字,注重的是制度,强调的是规范,讲求的是用科学、严密的措施促使人各守其职,各负其责。然而归根结底,管理是由人来实施的,管理的对象也大都涉及具体的人,管理的实质就是如何协调好各方面的资源,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人的因素依然是关键。尤其是教育领域,领导、教师、学生处在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中,围绕着“培养人”这个主要目标,必须做到以人为本,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
  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有相当多的教育工作者都无法真正理解。举个例子,一些校长和老师热衷于引进某种教法,创建某种教学模式,外出考察,学习模仿,严格要求,三令五申,但效果总不大好,无论如何赶不上原创者的成就。原因在于,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环境不一样,教师水平和学生的需要更是千变万化,纵使让本校的全体老师都原样照搬其方法,却并不一定能适应当地的实际,很难做到因材施教。有鉴于此,教育专家中的有识之士强烈反对那种固定模式、强求一律的做法,提倡教学管理应当尊重人的个性,放手让教师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培养一流的教师创造条件。一名优秀的老师,会主动寻找、自行创造最适合自己学生的管理方法或途径。
  个别领导把手下的老师和学生看成假想敌,认为他们是不推不动,只有严加约束和监督,多找事做,挤干所有的空余时间,工作才能跟上,教学才能搞好。他们沉迷于无微不至的管理:制定了全面而完善的规章细则,严苛而琐碎的条条框框,要求人人遵守,个个执行。但是,往往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有可以投机的潜规则让被管理者能逃避约束,使制度变形,使主观的良好愿望落空。比如,同样是作业,懒惰的学生宁可抄袭也不愿自己思考去做;学校检查教案或听课笔记,教师们也不乏草草应付之作。如果不能调动起人的主观能动性,单靠机械的奖惩刺激是没有多大效用的,而且根本避免不了钻空子、搞腐败等现象的发生和盛行。另一方面,整齐划一、不留余地的做法使教师没有了自由支配的时间,自我发展的空间,无形中打击和压抑了个性特色与自主创新。在这样僵化、封闭的环境下,教师只能成为教书匠,永远难成为教育家。
  为什么工作必须逼着才干?学习必须逼着才学?是不是只有严厉的控制约束才能出成绩?依我看来,问题的根源还是出在对管理性质的错误认识,管理方法的不到位。管理可以分两种:一是纯功利的,只求目标的完成,重目的不重过程,如过去的资本家为了赚钱,尽最大可能去剥削工人,千方百计加强管理,几乎把人变成机械的工具,却不管劳动者的死活。二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是建立是人性的基础上,尊重人爱护人,明白只有人才是世间最宝贵的财富,从而为个人的成长创造条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目的与过程和谐统一。我们是社会主义社会,学校又以培养人才为己任,当然要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不能把教育变成纯功利主义的,为了升学率、竞赛考试等而把教师、学生变成分数下的奴隶。但事实上,有些急功近利的校长,为了追求成绩或业绩,一味采取高压的办法,如尽量剥夺学生的自主空间和闲暇时间,恨不得教师和学生整日坐在教室里寸步不离。但事实上,这种做法违背了教育规律,降低和挫伤了学习本身的兴趣,容易使人变成精神偏执眼界狭隘的书呆子,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少有裨益。
  真正的高分是死学苦读出来的吗?恐怕再保守的老师也得承认态度是一方面,天赋是一方面,方法更是一方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管理如果不能做到以人为本,只凭借强迫是不能让人心平气和、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与学习的。可以做个调查,那些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学生的成长而真心付出的老师,那些能够唤起孩子心中梦想与激情的老师,那些能帮助学生深入发掘各科知识乐趣的老师,才能感动和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觉得学习是件很有意义很有趣味的事,不好好学习就对不起师长,也对不起自己。四书五经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高考制度实际上更多地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取得高分常常需要一定的才能,不是死记硬背、大量做题就能考上重点大学的。面对这种转变,新课改主张的学生主体性、师生互动交流、自主合作探究、开放式课堂,就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终极目的,促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根据个体的兴趣爱好自由发展。这是在教学管理中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素质教育,即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有很大的相似。如今,看重升学率、看重竞赛与考试结果,为此不惜一切,苛刻要求,纪律森严,弄得教师和学生忙碌不堪,无暇顾及其他,这样的行为往往会获得称赞,人们认为这个校长有魄力,管理得好。但这只证明了以前的管理跟不上去,旧的粗放式管理被较为严密的制度措施所代替,却并不能证明如此管理的正当与合理。无论在哪个部门中,有一种现象屡见不鲜:领导在时一个样,领导不在又一个样,好像工作只为领导干,被管理者缺乏应有的责任感与义务感。下属表面上很听话,唯唯诺诺,但实际上却很可能只是应付,或阳奉阴违,说一套做一套,糊弄领导。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就是因为领导只会以权力压迫人去干工作,却不懂如何调动起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管理,必然是时紧时松,领导一不抓,或时间长了稍有懈怠,立马恢复原来的松散状态。一个学校的管理如果不能做到精细化,肯定成不了名校。而有不少学校虽然条条框框制定得很精细,执行起来可能是另一回事,或最初很严格,慢慢就歪曲走样,不了了之,最后落个你好我好大家好,从上到下难得糊涂起来。相反,人本主义的管理,能够真正调动起每一个人的自觉性和能动性,被管理者同时也把自己看做管理者,认真管好做好自己分内的事,从而恪尽职守,富有创造性地工作。不同于前一种管理的压制所导致的管得太死,后者是活泼泼的,可以自我监控自我调整,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因而能有效实施精细化的管理,并且管理行为可持续发展。如果每一个人都恪尽职守、自觉主动地开展工作,领导就会变得轻松起来,能够抓大放小,无为而无不为,而不至于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用人得当,远胜事必躬亲,否则纵使累得半死,也不见得能收到好的效果。
  所以说,最好的管理,还是以人为本,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管理。人是有惰性的,当前社会上喝酒打麻将之风又如此兴盛,没有规范的制度、严格的纪律确实不行。但也不能要求太过分,强求一律,以致压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我们更需要聪明的引导、科学的管理。例如学生上网,最聪明的做法是引导其利用网络学习,拓展视野,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把注意力从游戏中转移开来,而不是硬压着不让去接触电脑,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如何把教师的精力引导到教育科研中来,把学生的精力引导到学习钻研中去,而不是单纯禁止,这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在教学管理中,与其统一学用某种教法、强制采取某种模式,不如激起教师成长的欲望,给教师以广阔的发展空间,自由驰骋的舞台,让他们各展其能,各尽其才,选择最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方法。管得过细是没有必要的,耗费精力又很难坚持到底;只有以人为本,给师生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才最能成就名校的地位。而对于一个单位或企业来说,抓住了人的因素,就能举重若轻,创造出辉煌的业绩。
  总而言之,教育教学要取得成绩,必须加强管理。但这管理应当是符合人性的、人本主义的管理。也就是说,管理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健康成长与自主发展。压抑人、把人异化成工具的管理是错误的,纵能收一时之效,必将丧失长远的利益。教育要以人为本,科学管理,这是教师与学生的呼唤,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不可为了单纯的应试,把人看成实现某个目标的工具,追求短期效应,急功近利没有潜力。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贯彻与体现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过对当前高职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当前高职生人生价值观的主流是正面的,主色调是积极、乐观、向上的,反映出复杂性、多样性的特征。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对高职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研究和探索。当前我国全面加快深化改革的环境下,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一要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育内容,使之更适应当前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二要发挥思政课德育主渠道的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社会。2006年“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标识中,蓝色的地球象征着纯净、美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摘 要: 《野草》与《巴黎的忧郁》两部作品都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文本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过客”与“异乡人”在各自的象征世界里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意象,还分别是两部作品内在精神的寄托,其内蕴贯穿了作品几乎所有的意象。本文在分析其外在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对这组意象进行了作品内部的发散性解读,寻找到“过客”与“异乡人”共同蕴含的绝望的生命感受和在绝望中不懈抗争的思想精神。《巴》的抗争是通过搭建一个“美”
在我省宽城满族自治县大桑园村,有着这样一个这样特立独行的农民,说他特立独行,是因为他的行为在当地被人们叫做“怪人”,在旁人眼中,他不务正业、不好好耕种,却只对鸟儿情有独钟。
[摘要]徐志萍农家院位于海字口村北口,地处怀柔延庆之间,来往游客较多,且距离四季花海10千米,距离珍珠泉8千米,地理位置优越,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空气好,是夏季避暑的最佳选择。但农户思想理念落后,发展农家院的设备较陈旧,资金不足,缺乏技术指导,使得农家院竞争力弱,发展落后,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基于徐志萍农家院发展休闲农业的特殊性,农科院课题组专家提出“托管”经营模式,由科研单位、合作社强力介入农家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公共图书馆的对外服务功能是其最本质的功能,分析了城市发展对公共图书馆带来的压力,提出了公共图书馆化解这些压力必须在服务方式上有所创新。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服务本质 服务压力 化解压力  一、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本质  1.工作宗旨  作为社会信息服务部门的图书馆,为读者服务是它的工作宗旨,也是它全部工作的重点和归宿。可以说,服务功能是图书馆最本质的功能。英国沃德认为:“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