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翻开”阅读新常态

来源 :软件工程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ng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有自己的命运,要视读者接受的情况而定”——这句关于阅读的名言,从未像现在这般令人感同身受。
  在互联网“摧枯拉朽”的今天,曾经位处各大城市十字路口的“四大金刚”——百货大楼、邮局、银行、新华书店,无不受到时代冲刷。与经济领域相比,精神层面的阅读,显得尤为复杂。尽管互联网毫无意外同样改变着人们的阅读生态,但不少人其实还没有想明白,这种改变是好是坏……
  从纸张到屏幕
  载体之变趋向稳定
  这并不算阅读的危机。准确地说,只是恰逢一个阅读载体改变的时代。这个时代的阅读,显得尤其矛盾交织、生态复杂电子屏幕阅读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新常态。
  包里多久没放上一本书了?爱书人李君显得有点迷惘,“记不清了,好像自从买了电子书之后,就觉得纸质书太重了”。
  平日里鲜少摸书的朱志,最近却忙着在手机上读起了某部历史小说,“上下班坐地铁的时候看,你别说,现在这种网络小说还挺好看”。
  图书产业,属于较早受到互联网浪潮冲刷的领域之一。销售终端尤其明显。最开始,是网上书店通过大幅折扣抢占传统零售市场,越来越多的读者倾向于网上购书。传统书店已经历过一轮全球蔓延的倒闭潮。直至今日,都还有书店主向记者抱怨网店“倾销”。
  上游业态同样冲击明显。出版社经营日益萧条,“纸书销量越来越低,电子书自己没平台卖,卖给网络书店价格又谈不拢。很多出版社都亏得厉害,只能靠各种立项向政府申请点资金”,一位业内人士感叹。
  数据显示,网络书店销量现已占整个图书市场的1/3强,个别品种和地区甚至高达六七成。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进一步改变,越来越多的人逐渐适应了各种形态的电子屏幕阅读,危机又进一步蔓延至传统报业。
  当然,这并不算阅读的危机。准确地说,只是恰逢一个阅读载体改变的时代。与古人阅读由纸质文本替代携带不便的羊皮、竹简等不同,人们如今形成共识:电子屏幕阅读成为一种常态,但是纸质书不会消失,其美感和形式感难以被取代。
  同样,在互联网思维的影响下,不少实体书店在尝试自身形态的革新,如24小时书店、小型特色书店等。不少出版商也制作了轻薄的口袋书突围而出。
  据《2014年上半年中国图书零售市场报告》显示,相比于近两年图书零售市场的成长乏力,2014年上半年,全国实体书店图书零售市场同比增长4.22%,纸质图书销售终于结束了过去两年的负增长现象,实体书店正在回暖。
  阅读,真是一个特别的领域。有温度的阅读,是一种心灵的需求。尽管互联网改变了人们阅读的形态,但人们依旧顽强保留着那份与纸张亲近的眷恋。这让互联网时代的阅读,显得尤其矛盾交织、生态复杂。
  从私享到分享
  阅读价值正在放大
  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或有望通过互联网更加亲近阅读,降低阅读门槛,提高阅读效率。互联网开辟了一个新的阅读平台和渠道企鹅(北京)咨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周海伦是个中国通,这让她在看待问题时,能够打通世界与中国。
  “未来的传统出版会如艺术品般更精美,出版者在封面设计、书籍形式、材质上更用心,价格也会相应更高;而数字出版、电子书能给人更多便利,更快捷环保。两种出版方式互为补充,并不冲突。”在周海伦看来,出版业正在进行一个前所未有的大融合,“电子技术提供了选择的多样化,新兴的数字出版并不是敌人”。
  事实上,随着近代西方印刷工艺传播到中国,书本才逐渐成为普通大众可以承受的消费品。而互联网的出现,实际上扩大了阅读人群。
  “互联网阅读当然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从技术层面来讲,这是多了一个阅读平台和阅读渠道。”上海市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李伟长认为。
  约翰·威利国际出版公司中国分公司总经理周爱兰曾透露一组数据,2011年美国有超过100万本电子图书,中国不到20万本。而据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当年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首次超过半数。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互联网亲近阅读。
  互联网也同样改变着阅读形态。一直以来,阅读都是一种较为私密的行为,但在互联网时代,开始有了形态多样的社会化交流。如豆瓣阅读的书评,成为不少人读书前后交流心得的重要平台,还有各种好书推荐、读书微信公众账号等。
  互联网为阅读注入了社交元素——分享、互动、传播。在读者与读者、读者与作者的交流互动中,阅读的价值被放大。
  在李伟长看来,互联网阅读实际上让读者群体区分性更加明显,“互联网阅读与传统阅读的读者有一定重合,但更多是不重合。纸质书读者可能更多是年纪较大的、具有书卷情结的人。而‘90后’‘00后’生长在互联网环境下,对电子阅读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得尊重和承认这个现实”。
  他分析,“总的看,互联网为阅读做的是增量。虽然这种增量可能会对传统阅读带来一定损耗,但却是正面的。很多传统出版社推出的一般而通俗的消遣型阅读会转为数字阅读,比如恐怖小说、网络小说等”。
  从混沌到融合
  形成增量尚有距离
  一方面互联网阅读缺少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传统阅读又在寻找互联网时代中的位置。只有当他们在竞争性的混沌中,慢慢清晰定位,才会形成增量
  当然,阅读走进互联网时代,同样伴随着不少批评的声音。
  与社会化阅读伴随而来的,不可避免的是信息碎片化甚至浅阅读。有人这么形容:海量信息的膨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导致了读者兴趣的分散,互联网时代的阅读呈现出标题式、片段式、即时反馈式、内容跳跃式的模式,越来越浅显化。人们难以在一本书上长时间地集中精力。
  有人更进一步地担忧,浅阅读与浅思考是否会导致人的浅薄化?
  “这种担心是一种对抗性的担心,是一种不自信的态度。写作都改用电脑了,还有必要纠结是否用电脑阅读吗?”在李伟长看来,电子阅读也好,纸质阅读也好,是与生产方式保持一致的。尽管互联网阅读娱乐性更多,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知识性阅读,“对某个东西不清楚,通过手机网络搜索一下,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一种阅读”。
  之所以有种种诟病,更多的原因还在于,目前我国阅读生态的互联网改造,仍然居于一种“混沌”状态,距离真正的“融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距离。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传统出版行业离互联网依然很远,还持有一种抗拒心态。产业链各方面还没找准自己应有的位置。一方面互联网阅读缺少优质内容,另一方面传统阅读又在寻找互联网时代中的位置。只有当他们在竞争性的混沌中,慢慢清晰自身定位,才会形成好的巨大的增量。
  当然,一些良好的倾向也在形成。一位出版业内人士就这样表示,“你没发现吗?现在很多出版社已经开始有转型的意思,书越来越精致,品相越来越好,手感越来越棒。电子阅读只会让这样的书增加推广量和知晓度”。
  实际上,浅阅读的板子,不能打在互联网身上。
  客观来看,互联网与书本一样,都只是文字与信息的载体,它可以影响阅读,却不能决定阅读。在浅阅读中,读者如何实现碎片化的知识整合、直至思维系统化,又能否将碎片信息作为深阅读和深思考的索引,都取决于读者自身。
  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另一件事情——阅读习惯。就像李伟长所分析的,“阅读这种需求,是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精神需求。一个人如果能够从少年时代就养成阅读习惯,可能因此终身受益。至于阅读方式,到每个年龄阶段,他自然会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来源:人民日报)
其他文献
11月11日,在北京很多写字楼里,很多白领专心地盯着网页,将自己看中了好久的商品装在购物车里,而领导并不责难,甚至也和员工一样挑选商品,这样的场景在其他时候很少见。  这种情况的直接结果就是,淘宝商城与淘宝网共同创造了支付宝交易额突破52亿的新纪录。其中淘宝商城成交额达33.6亿元,每秒成交3.89万元。“光棍节”成为淘宝网及主流商家的狂欢节,再往后是全国快递行业40多万快递员不计其数的物流车辆和
【正】 1981年5月26日~28日,上海市场一度发生硬分币严重紧缺现象,商品交易大受影响,许多商店营业额显著下降,有的只能用火柴、铅笔、草纸、邮票、信封、糖果等找零,市内公共
尊敬的刘哲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大家上午好!按照会议安排,现将我省工程招投标工作情况,向大家作一简要介绍。近年来,我省招投标工作在厅党组和主管厅长的领导下,在各级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