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环境影响学习效率的调查分析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p71518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養目标的实现,必须营造科学完善的学习环境。文章通过网络问卷进行调查分析环境在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中的重要性,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学生;学习环境;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32-0069-07
  Abstract: Learning environment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arning efficienc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personnel training, we must create a scientific and perfect learn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environment in affecting students' learning efficiency through the network questionnair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for the learning environ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learning efficiency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类型之一,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职教育作为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生力军,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质量。众所周知,提高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系统工程,取决于多种因素的通力合作,协调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学习效率的高低对于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来说至关重要。滕勇认为,“开展职校学生学习效率研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有益工作。职校学生的学习效率问题,关系到职业教育的成败,也关系到能否顺利完成党和国家赋予职业教育的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人才的光荣任务[1]”。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既是高职学生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结果有直接的影响,也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我们生活在学习型社会和终生学习的时代,学习效率的话题一直是大家探讨的重点。实际上,学习效率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学校上学期间,一旦大学生离开高校,踏入社会,依然需要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其学习效率的高低依然会直接影响其工作质量,继而影响他们事业和前途的发展。因此,学习效率的问题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其效率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学习效率的概念界定
  谈及学习效率,首先要理解效率的要义。在日常工作、生活、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或提及“效率”一词,比如“凡事要讲究效率”等类似的话语。那么,究竟何为效率?简而言之,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若从管理学的视角考虑,效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的各种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关系。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当代青少年心理与教育大辞典》提出:学习效率是既定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与所耗费时间和精力的比率关系。简单地说,学习效率是学习者学习的投入(包括时间、精力等)与学习的产出(学习的成果、个人的收获)之比[2]。
  借鉴专家、学者对于效率和学习效率的解释,结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认为,学习效率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上投入的时间、精力等与取得的目标成效之比。
  二、影响学习效率的相关因素分析
  我们知道,人类的成长离不开环境,脱离了其生存环境,人类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环境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保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赖于高职学生自身的内发式的自我完善,还有赖于高职学生所处的周围环境。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环境也是一把“双刃剑”,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利用有利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利的环境和不当的使用也会阻碍、限制高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美国学习效率研究专家戴维斯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一个“场”里进行的,“场”对于学习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学习者在学习时的心境,就是内部的“场”,而学习时所处的环境,就是外部的“场”。学习者要善于选择、调节学习的“场”,使之有利于学习[3]。这里讲述的“场”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习环境。具体而言,影响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因素可以归结为主观因素(心境)和客观因素(环境)两大类型。主观因素,主要指学生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兴趣、爱好、性格、态度、智力、能力、毅力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等学生自身因素。客观因素,简单来说,就是主观因素之外所有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等各类对学生学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客观因素。
  针对学习环境而言,既包括稳定、和谐、健康的社会宏观大环境,也涵盖干净、整洁、舒心的学习微观小环境。为科学有效地调查影响学生学习效率因素的具体状况,我们把影响学习效率的主要因素具体细化为学习方法、学习环境、教师教学水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其他等六个指标,通过腾讯网络问卷,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六个指标中学习方法、学习环境和教师教学水平分别占88.4%、85.6%和55.1%,其他指标占比明显下降,其中学习方法居于榜首,学习环境位居第二(见图1),可见学习环境在影响学生学习效率中的重要地位。   三、学习环境在高职学生学习效率中的影响分析
  提高教育质量始终是教育事业永恒的话题,是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有效发展的路径之一。教育质量的提升不能仅仅依靠“教”的综合因素的改善提升,更要注重与教学方式方法相适应的学习环境的完善与改变。就学习环境而言,还可以细分为诸多子因素。陈巧云认为“环境是学习进行的物质基础,影响学习环境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环境、校园文化环境、学习场所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对学习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具有优良校风、学风、教风的学校能够培养高质量的优秀人才,在适宜的声、光、色、温、湿环境以及优雅、安静的学习场所学习,学习效率定会提高[4]”。
  为进一步深入分析学习环境对于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影响,我们针对学习环境的诸多因素进行了分解细化,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问卷调查。参与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人数达1667名,回收有效问卷1240份,回收率74%(见图2)。
  参与本次问卷调查全部是高职学校的大学生,其中男生62.9%,女生37.1%,大一大二学生居多,分别占52%和46%,大三仅占2%。
  (一)影响因素分析
  针对众多影响因素,我们先概括地从高职院校的校风、班风、学风、学习氛围、宿舍文化布置与氛围、教室文化布置與氛围、校园文化氛围、父母教育、教师教育与指导、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学习环境的湿度、温度、亮度、噪音、卫生、教室教学设施设备、课程安排、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学生就业等21个方面,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全面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学习效率的影响程度。
  总体来看,认为上述因素对学习效率有影响的比例分别为:86.6%、87.3%、88%、90.2%、80.3%、78.1%、88.1%、83.5%、89.6%、85.7%、81.5%、86.9%、81.8%、88%、92.8%、90%、82.7%、84.8%、88.5%、86.8%、85.6%;认为没有影响的比例分别为:8.4%、8%、7.3%、6.2%、14.7%、16.5%、7.3%、11.9%、6.7%、10.6%、13.1%、8.8%、11.8%、7.3%、4.6%、6%、12.9%、11.4%、8%、8.9%、8.7%(见图3)。
  调查结果显示:21个环境因素中,认为对学习效率有影响的均达到80%以上(除教室文化布置与氛围78.1%),尤其是噪音影响高达92.80%。总的来讲,学习环境因素对学习效率有着明显的影响。
  同时,我们针对学习环境的座位安排、学习环境的颜色、组班方式与课时时间、班级人数、学习环境的光线、学习环境的声音、不同季节、时间段与天气状况、不同地点及通风状况等影响因素进行调查。
  (二)学习环境座位的安排
  高职院校的授课内容和形式有所不同,学习环境的座位安排也有所差异。目前,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室座位安排还是主要以“排排坐、圆桌式、U型、圆弧式”四种方式排列为主。针对这四种座位的排列方式,我们在高职学生群体中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四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比例分别为48.2%、24.6%、16.1%、11.1%(见图4)。由此可见,排排坐的传统方式还是被学生认可,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当然,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课程类型、特点和需要,进一步实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感受和需求,针对学生的有效诉求,采取相应灵活的座位安排,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习环境的颜色
  我们知道,不同的颜色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对人的影响也是明显不同的。比如红色能给人一种激情、活跃、兴奋等积极的情绪感染,同时,也会给人一种浮躁、愤怒、疯狂等消极的情绪影响。因此,学习环境的颜色,包括墙体的颜色、课桌座位的颜色对学习者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您认为哪种教室内墙壁颜色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分白、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八种颜色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认为白色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比例为61.6%,比例最低的靛色为1.5%。从调查结果比较而言,学生还是喜欢传统的白色环境(见图5)。
  (四)上课组班方式与课时时间安排
  高校扩招,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剧增,部分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不足,针对某些课程,尤其是基础课程,学校往往采取合班上课。此外,对于授课时间的设置,一般为40分钟/节或45分钟/节。哪种方式更加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通过调查发现,认为单独组班和40分钟/节,对于提高学习效率的认可比例为39.5%;而认为合班,45分钟/节认可的比例最低,仅仅10.8%。调查的结果足以表明,学生对于合班上课认可度较低,每节课设置的最佳时间为40分钟(见图6)。
  (五)学习环境的人数
  学习环境的学生数量多少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否会产生影响?我们针对“不同班级人数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班级人数超过50人,学习效率认可度最低,仅为6.5%,这个结果也验证了学生对于组班上课的认可度。此外,并不是班级人数越少,学习效率越高,1-5人的认可比例为15.8%,6-10人的认可比例为7.3%。结果说明,学生数量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21-30人的最佳人数组合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见图7)。
  (六)学习环境的光线
  陈巧云认为,“室内的光环境设计是室内空间设计基础的因素之一,也是校园学习空间设计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适度的光源照度及良好的光照设施能营造一个最舒适的光环境,不仅能保护学生和作业者的视力,还能提高学习效率[4]”。
  学习环境的光线、亮度对于学生学习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什么样的光线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从柔和的浅黄色护眼灯、教室里常用的日光灯、夏季中午的自然光、冬季中午的自然光等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认为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是柔和的浅黄色护眼灯,比例为56%,其次就是教室里常用的日光灯,占28.9%,最差的是夏季中午的自然光,仅占6.9%(见图8)。   (七)学习环境的声音
  学习环境的声音大小对于学习会产生影响,我们从绝对安静、有轻音乐、大声音乐、嘈杂声、其他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发现选择绝对安静的环境占50.6%,紧随其后的是有轻音乐的学习环境,比例为39.9%,最不喜欢的就是嘈杂声,占0.4%。可见,嘈杂的学习环境对学习影响之大,安静的学习环境安静是弥足重要(见图9)。
  (八)不同季节、时间段与天气状况
  在不同的季节,由于气候的差异,对学生学习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我们就“您认为在哪个季节学习效率更高?”这个问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学习效率高低的次序为春、秋、冬、夏,所占比例分别为:47.3%、39%、7.8%、5.8%。从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春秋两季的学习效率较高,相对而言,冬夏两季较差。因此,教育者和学习者应该抓住春秋两个季节,合理、充分、有效地加以利用(见图10)。
  进一步调查分析,即使在一天之中,不同的时间段,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是有所不同的。我们就一天中的早晨、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其他等七个时间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认为学习效率高低次序为:早晨46.5%、上午20.8%、晚上13.8%、下午9.0%、深夜6.7%、中午1.7%、其他1.5%。由此再次验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这个谚语的科学道理(见图11)。
  此外,不同的天气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就“你认为在什么样的天气下学习效率会更高?”这一问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晴天67.4%、阴天14%、小雨11.9%、雪天3.9%、大雨2.8%。很明显,晴朗的天气情况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阴雨雪等天气相对有碍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见图12)。
  (九)不同学习场所及通风状况
  不同的学习地点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学校内部,学习的地点主要分布在图书馆、宿舍、教室、实验室、其他等不同地方,针对这几种学习环境,我们通过“你认为在哪个地点地方学习效率更高?”这个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认为在图书馆的学习效率高的比例为62.8%,认为在教室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比例为20.9%,认为在宿舍和实验室学习效率高的学生比例分别为7.7%、4.9%。可见,图书馆是学生学习的最佳环境(见图13)。
  通过“通风透气与否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效率是否有影响?”的网络调查,71.8%的学生认为开门开窗有利于学习,28.2%的学生认为关闭门窗有利于学习。可见,学习环境的通风透气不可轻视(见图14)。
  四、学习环境的科学构建与营造
  我们知道,“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个体的社会化是指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个体培养成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一定态度、情感、知识、技能和信仰结构的人;社会的个性化是指把社会的各种观念、制度和行为模式内化到需要、兴趣和素质各不相同的个体身上,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5]”。字里行间凸显“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出整体“大环境”对于教育的重要影响。每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现实环境中,在环境的影响下生存与成长。我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显而易见。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
  通过影响学习效率诸多环境因素的问卷调查分析,不难看出,学习环境营造与构建的科学合理,对提高學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试从学习环境硬件的构建与软件的营造两个层面入手,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环境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软件”的营造
  1. 校园文化的隐性熏陶
  在高职院校的整体软环境里,需要深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舆论风气、健康的心理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及学习氛围,让学生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浸泡”在特有而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每一位大学生,久而久之,内化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外化在他们日常的言谈举止和行为实践中。可以说,一旦这种环境文化深入心灵深处,无论在校园内,还是未来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工作岗位,依然能够体现、展示出那种独到的文化气质与魅力,促进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
  2. 家庭父母的教育跟进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家长是孩子一生的影响者,家庭是影响孩子一生的环境。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品行尤为关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道德可以弥补能力的缺陷,而能力却难以掩盖道德的缺陷,品行的养成与家庭教育、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东晋著名宰相谢安曾说过,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要做最好的自己。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依然需要父母一如既往不间断地科学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家长教育一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父母需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学习型家庭环境,需要做好孩子成长的榜样,需要一以贯之地做好大学生的“成人”教育,做好针对性的“成才”教育。因此,作为家长,率先垂范,学习教育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3. 高校教师的教育引导
  教师是通过师范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同伴传帮带、自我教育等一个科学系统的专业发展过程而成长起来的,具备专业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教师对于大学生学习的教育与指导,更具专业性、科学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教师在高职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交往最为密切,作用最为明显,影响最为重要。作为专职教育工作者,高职院校教师除了应该具备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还应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能力和崇高的专业精神等,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最为直接有效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传授给学生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4. 社会环境的营造
  学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和成长的,教育是环境中的重要元素。我们知道,教育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除了良好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整体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学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整个社会环境的和谐稳定,尤其是学习型社会的构建,终身教育理念的深入,给高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升。
  5. 教育制度的导向激励
  在外部环境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那就是相关的教育制度。针对于高职教育的各类制度的科学规范,譬如相应的教育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就业创业制度等政策的正确导向,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具有积极的引导和重要的激励作用。
  (二)“硬件”的构建
  高等职业院校高职大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和大学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具体到校内活动的主要环境场地:学生集中居住的公寓宿舍环境、上课的教室环境以及整个校园的环境,需要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营造浓厚的物质文化环境。同时,需要进一步深入细化,针对高职学生学习环境的湿度、温度、亮度、噪音、卫生、教室教學设施设备、课程安排、学习环境的座位安排、学习环境的颜色、组班方式与课时时间、班级人数、学习环境的光线、学习环境的声音、不同季节、时间段与天气状况、不同地点及通风状况等方面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综合考虑,在提高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总之,在这些硬件环境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到诸多影响因素的科学合理构建,为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学习效率提供坚实保障。
  《劝学》中论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充分体现出环境在人的成长中的重要性。针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学习环境的诸多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高职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必须及时查找影响学习效率的环境短板与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积极构建和营造科学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因此,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在学习环境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和积极营造等方面做进一步全面深入的思考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滕勇.影响职校生学习效率的原因及对策[J].职教论坛,2005(14):62-64.
  [2]陈昕阳,沈佳佳,郭鹏伟.浅谈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率[J].东方教育,2012(3):135.
  [3][美]戴维斯.这样学习最有效[M].海南:南海出版公司,2001:3.
  [4]陈巧云.高等院校高效率学习空间的设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Don McMann,男,42岁。住在麻醉术后监护室(PACU)。护士发现其肌肉僵硬、呼吸急促、心过动速,血压154/90mmHg,体温术前为37℃,住进PACU时体温为38℃,现已升至40℃。
期刊
摘 要:文章从地理学学科发展视角,以中山大学与香港中文大学为例,探究粤港两地地理学本科教育的异同。办学规模上,中山大学更具优势,而香港高校在世界大学地理专业排名较前。课程设置上,两地高校各具特色,中山大学注重将思政元素融入地理专业教学实践中,而香港中文大学始终贯彻“两文三语”的教育政策,注重提升学生对所居城市及地区的认识和理解,开设课程充分彰显地方文化与区域特色。教学实践上,香港高校较内地高校更加
一名体型肥胖的23岁男性青年来到急诊室,主诉胸骨下压迫感伴头晕2.5h。疼痛指数为6(最高为10)并放射至背部。患者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气促,主诉呼吸困难。分诊后,护士立即将患者带到治疗室,给予心电监护。急诊室医务人员给予静脉输注生理盐水,滴速100ml/h,并给予鼻导管氧气吸人,氧流量3L/min。
期刊
Masters,35岁,女性,因发热、寒战、恶心、腹痛、腹泻、手脚皮疹,被送入急诊室。3个月前曾因非酒精性脂肪肝施行肝移植术,1w前出院。入院查体:BP110/60mmHg,HR104次/min,R24次/min,T37.8℃,切口愈合尚好。皮肤温暖,皮肤和球结膜有轻微黄染,意识清楚,定向正确,双肺呼吸音清晰。病人自诉皮疹有些疼痛,其手和脚可以看到几处红斑,并有水疱开始形成。T形引流管流出少量胆汁
期刊
摘 要:大学生在青春期都比较注重外在形象和内在呈现,希望通过各种途径向外界呈现自身最优形象。各类网络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是大学生进行网络印象管理的主渠道。从高校辅导员的视角去探索当今大学生在进行网络印象管理时的表现,发现存在标签化展现、个性化展现和选择性展现的特点,而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个体展现的强烈意愿、个体自信的网络构建和注重角色的自我保护。高校辅导员应该在关注中给予回应,把话说到学
患者28岁,一年前左外踝受伤,两处伤口均未愈合,有黄色腐烂组织及少量渗出物,伤口面积为3cm×2cm和4cm×2.5cm,各深0.75cm,无静脉瘀血、无色素沉着、静脉曲张及皮炎。伤口与动脉溃疡相似,但足背动脉搏动可触及。左脚第三趾明显暗黑色。整个躯干皮肤有细格样褪色。
期刊
怎样进行心脏整体护理 绘制出从病人呼救处线路图,查看出现延误的环节。
期刊
在英国近20年来,快克可卡因的吸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为此,政府制定了一项国家级计划,并与现行的毒品政策并行。所有A级毒品均有危害人身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可能。普遍认为快克南于高成瘾性更易导致暴力犯罪和社会动荡。
期刊
摘 要:为适应学生中心、成果导向的教育要求,探索了智能时代以问题为导向(PBL)的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根据PBL的学习过程和特点,提出了其在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适用条件;提出了PBL问题设计原则及教学要求。结合数学实践,提出了雨课堂+PBL模式、视频会议线上翻转+PBL模式以及SPOC异步线上授课+PBL模式的适用条件,给出了这些模式基于PBL的建构过程。并以实际教学案例介绍了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情
转院注意事项确定如何安全的从一个机构向另一个机构转送病人(转院)需要考虑以下几项:①转送指征;②最佳运送方式;③运送中谁提供护理;③转送和运送的相关法规;⑤接诊医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