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研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mao8446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广以来,全国各省市也相继完成了区域平台的建设工作,但是资源平台市域范围的大规模应用和普及工作缺乏成熟的模式和可借鉴的成功案例。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哲学思辨法和案例研究法,以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为研究样本,提出了适合地市级规模化应用的模式。研究成果完善了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成果,为推进“三通两平台”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三通两平台;规模化应用;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10-0081-03
  2012 年 9 月,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三通两平台”是未来几年教育信息化重点工作。“三通两平台”,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其中,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连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和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的纽带,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成为“三通两平台”目标实现的重要内容。但是自2012年12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宣布正式开通运营以来,尚缺乏可供地市级城市参考和借鉴的成熟的建设应用模式,基于科学模式的成功案例更是少之又少。基于上述问题,笔者作为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市平台)建设与规模化应用的参与者和研究者,在全过程中采取行动研究法和哲学思辨法将市本级的成功建设经验进行总结归纳,以期对完善基础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平台规模化应用的基本保障
  1. 科学的人员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方面,继续延续建设时期的管产研模式,形成了政策协调组、专家保障组和执行组三个部门。
  政策协调组是由沈阳市教育局及有关区、县(市)教育局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区域综合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该小组负责各地区行政部门协调及政策的帮助与支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沈阳市教育研究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办公室负责政策、资金、人员、物资的协调、调配和管理。
  专家保障组由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和各区县教师进修学校、电化教育馆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该专家团队研究领域涵盖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等基础教育的全学科专业领域,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充足的专业技术保障。
  执行组由企业、电化教育馆和教师共同组成。其中,企业部分的平台开发商、平台运营商、第三方应用接入商负责教育资源产品的开发运营维护工作,电化教育馆和教师负责平台资源的建设指导与使用。
  2. 可靠的资金与督导保障
  为了保证规模化应用的顺利实施,除了设置政策保障组、专家保障组和执行组外,还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和督导保障。
  该工作以项目形式推进,项目执行期共计3年,平均每年投入经费约200万元,确保项目正常运行。
  为保障试点的建设效果真实可靠,沈阳市还将试点建设工作纳入到全市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当中。每年全市教育信息化评估工作,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将推进效果评估纳入全市评估体系,以评促用,进而关注试点单位应用研究情况;以评促管,加大对试点单位管理力度;以评促优,挖掘试点工作卓有成效的优秀单位和个人;以评促建,从而提升沈阳市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
  以重点工作带应用
  1. 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全面开展试点工作
  2013年沈阳市启动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截至2015年,全市学校完成数字校园一星级建设,部分学校提前完成二星级甚至是三星级数字校园建设。规模化应用项目以数字校园建设为抓手,将试点工作列入数字校园标准之一,要求所有申报数字校园的学校必须加入“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成为国家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联盟的成员并完成相应的资源上传任务。学校(或者是教育教学科研机构)、教师、学生在“人人通”平台上注册空间,并在教研员的组织下开展相应的学习、教学、教研、科研活动,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任务。
  2. 搭建统一平台,鼓励特色应用
  “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由市里统一搭建,免费向全市开放使用,要求所有参加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的学校参与。学校、学生、教师、社会、资源等数据都纳入统一的教育基础数据库管理,所有子平台都使用同样的基础数据,既降低了维护成本,又能全面提高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和教育管理决策水平。
  对于学校和师生的教学应用品类不做限制,市里鼓励基层运用各种平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相关活动、鼓励校本资源建设、鼓励教师上传资源。市里对部分试点工作提供支持,如资源推送服务和资源上传工作。目前,市里通过教育资源自选服务系统向资源上传者提供支持,如“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对接。
  平台规模化应用工作的具体突破点
  1. 形成一站式“人人通”空间
  基于开放式的云架构,建设统一的基础数据中心,统一的认证及数据交换共享平台,整合人人通网络空间、资源管理平台、直播课堂、在线学习平台、班班通平台等各类智能化学习系统,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各类用户提供一站式空间,满足教学研讨、个性化学习、互动交流等信息化需求,进而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下教与学的变革与创新。
  2. 提供面向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资源服务
  沈阳市已经建成教育资源共享服务系统,教师可免费使用沈阳市教育城域网各种资源,同时鼓励教师制作和上传个性教育资源。在此基础上,将加强教育资源服务,将服务对象从教师扩展到学生,将服务范围从教育城域网扩展到整个互联网。尝试创建教研员工作室,对教育资源进行设计、评价,引导基层教师开发、使用优质教育资源。
  3. 指导应用
  指导各学校依托“人人通”平台、网络教育电视平台、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的使用,帮助教师和学生合理使用资源。开展课程辅导、资源推送、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名师工作室等应用模式在教育教学中的试验。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教学活动,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进行学习交流,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4. 自主开发教育资源
  除组织教师制作和上传教育资源外,沈阳市还自主开发完成部分系统性教育资源。如基础教育阶段精品课程、衔接课程、同步辅导课程、微课程、艺术类教育视频资源、科学实验类视频教育资源等。不但解决了沈阳市新课标教育资源更新不及时的问题,还可与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共享,满足其他地区需求。
  5. 完成部分网络空间注册
  试点地区所有学校教师和学生要在国家平台完成空间注册,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进家长空间注册。
  6. 开展平台应用培训
  首先,完善了平台应用指南文档。在原有应用指南的基础上,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形成可供国家级培训使用的应用指南。其次,完成所有试点区县骨干人员的培训。每个试点区县有专人负责项目的实施,按照试点工作要求规范组织区县的应用试点,保障对当地试点学校的业务指导能力和质量。
  教育资源规模化应用沈阳模式
  1. 形成“管-产-研”结合的协作机制
  为保证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的成功应用,形成了政策协调组(管)、专家保障组(研)和执行组(产)相结合的协作机制,从而保证在规模化应用过程中教育管理、教育智库和教育实施的无缝对接。教育专家针对教育资源的大规模应用提供智力保障,保证教育决策和教育资金使用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同时保证教育资源开发和使用全过程的高度针对性。
  2. 基于网络空间的教师研修
  利用平台提供的教研等相关功能,开展本地常规教研活动或组织不同区域教师开展协作教研活动,探索提高教研效率和效果的方式,增进教师间的交流学习、优势互补,实现教师共同提高。形成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社区、林平名师社区、周善富名师社区等知名网上社区。
  3. 完成国家平台与沈阳平台的互联互通,形成教研-教育技术协同建设模式
  完成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与国家平台的互联互通工作,实现统一登录认证,资源共享功能。
  “一师一优课”活动取得优异成绩。沈阳市“一师一优课”活动作为规模化应用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参与人数、获奖人数方面均为全省第一,超额高质量地完成省级目标和任务。沈阳市市长对沈阳市电教馆在“一师一优课”活动中的做法和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工作经验得到中央电教馆的高度肯定,拟在全国推广。
  采取线上线下双线齐动的互联网思维。为了促进广大教师和教育管理者使用资源平台,除了在线下由教研员引导外,针对各区县的不同情况,还进行了13个区县平台使用的个性化培训;线上则采取有奖大转盘和签到积分的形式鼓励教师、学生使用平台。未来沈阳还将评选出100个优秀专题社区,在丰富资源应用方面着力建设。
  沈阳模式产生的积极影响
  沈阳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模式的形成,为全国范围内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可复制的成功经验。除此之外,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了使国家教育资源更好地被大规模应用,沈阳市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了已经建成的具有自主产权的教育城域网,出口带宽总量和城域网支持保障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二是软件资源建设体系完善。通过购买、自建、交换等途径建立了教育资源库。教育资源库共涉及3个系统6个平台10大类,自有资源30TB,总访问量达到8千万人次。
  三是教育应用服务丰富多样。围绕智慧教育建设模型的六大应用,已建、在建近15个应用系统。
  四是优秀建设案例成果突出。沈阳市和平区建立了20个教学信息化应用名师工作室,研发了SPOC学习平台。在2015年青岛举办的国际信息化会议上,和平区的区域经验和沈阳铁路实验小学的实践成果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赞誉。
  五是教育信息化建设尝试取得突破。通过政府与企业合作模式(PPP),参与智慧教育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谋求政企双赢,获得成功。
  (作者单位:辽宁沈阳市教育研究院)
其他文献
说起博物学,《辞海》里说,博物指“能辨识许多事物”。现代汉语词典对博物的解释是,“旧时对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统称”。纵观自然科学史,曾出现过许多著名的博物学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近代的达尔文。  虽然达·芬奇在绘画、物理、生物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拿当下时髦的词来形容,他是一个“跨界”的科学家,但他首先是一个博物学家。由此可见,博物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许多现代学科
引言:是投影2.0吗  当多媒体教学发展到极至,新的瓶颈出现了,那就是立体的环境包围着学生。学生成为被“电灌”的单向观众,被动地受到强烈的感官刺激至大脑麻木、思维凝固,于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横空出世,一举要用交互式多媒体来进行“主动”改革。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一般教室需要配备80寸甚至更大尺寸的交互式电子白板。随着尺寸需求的加大,价格成为用户最关心也是最头疼的问题。  有没有一款产品,本身具备交互功能,
2016年5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创新,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把科学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贯穿教育全过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归宿的深度学习提供了契机。  那么,什么是深度学习?为什么要深度学习?如何实现深度学习?我们希望回归课程本质,从创新原点出发来寻找答案。  2016年中国版《地平线报告》指出,深度学习将
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学医出身,曾从事生理学教学与研究工作,偶然进入教育技术领域,立志成为一名“思者”。近年来创立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系国内提出网络时代学习理论第一人。  互联网越来越像一个大脑,大脑是由亿万个神经元连成的网络,而互联网也是由无数个终端连接起来的。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神经元组成一个个核团,每个核团内部也是一个小网络,类似于互联网中的局域网、博客圈、微博群等。  有人说,现在
【摘 要】本文为笔者在2014届初三实施分层教学后所带学困生班级的教学尝试及教学成果。通过笔者精心地设计教学和大胆地整合教材,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初三英语总复习,说明我们不但要注重教师的教,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学。  【关键词】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信息技术;主动学习  马云在中外互联网领袖高峰对话中曾这样说道:中国的互联网不仅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也正为世界
一、设计思想    本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册《绘画游戏》,属于“造型·表现”系列。根据《美术新课程标准》,本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以游戏的方式组织学生学习,用一个绘画游戏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其发挥“自主性和独立性”。本设计还注重克服学科教学的单一性,侧重美术与信息技术、音乐
记 者:我们知道,教育要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做准备。那么,您认为生活在21世纪的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  余胜泉:关于21世纪到底要培养学生的哪些核心素养,学术圈里讲得比较多的是21世纪技能(学习与创新技能,信息、媒体与技术技能,生活与职业技能)。当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美国教育界则将“4C”(批判性思考能力、沟通与交流能力、合
通过选拔,学校推选我参加越城区的信息技术优质课课堂比武,紧接着,就是反复多次的听课、上课和评课,意在让我能练就课堂驾驭的技术、体悟课堂教学的方法、提升学科教学的艺术,直到最后赛课的晋级。本文将自己这段教学蜕变的历程和自己的体悟进行梳理。  解读磨课中师长“学生主体”的精髓引领  “以学生为主体”这句话,已是老生常谈,在论文和平时的教研活动中,也被我多次引用,总觉得自己这方面做得还不错。然而,在这段
近两年提倡“零起点”教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抢跑”,这些孩子远远超过了“零起点”教学的进度。在班级学生程度高低不齐的情况下,如果老师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必将产生很多问题。今年我们在一年级新生中利用翼学院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零起点”教学适合绝大部分孩子。  利用翼学院平台学习前置,增强“零起点”孩子的学习自信  踏入一年级“零起点”的孩子没有
【本刊讯】2015年7月12-13日,网龙华渔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携手《中国教师报》举办了“第四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来自国内外的知名教育专家及全国各省市教育局长近500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华渔在会上提出依靠“互联网 教育”为教师减负的理念,得到与会教育专家及相关行业工作者的一致肯定。  目前,中国教师群体正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升学率、课堂管理、冗繁的教务备课、重复性的作业批改等,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