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典:非个人化理论在中国古典诗歌理论中的应用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4006804680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比新批评派中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论与中国古代文论中“用典”这一命题的相关概念。本文阐述艾略特的“非个人化”诗学理论的理论内涵,并梳理中国古代关于“用典”问题的历史源流,发现二者不乏相似之处。通过相互对比我们发现,结合中国古代文论对用典问题的现有研究成果,对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提供了新的视域。同样,对于我们更好的认识中西文论的异同与互补,促进中西文论的融合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Compares the related concepts of Eliot ’s “impersonal ” poetics in the new criticism and the proposition of “usage code ” in Chinese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This essay elaborates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Eliot’s “non-personal ” poetics theory and combs the origin of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about the problem of “usage code ”, and finds that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By contrasting with each other, we find that combining the ancient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Canon of Dictionarie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further elucidation of Eliot’s non-personal theory. Similarly,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imilarities, differences and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and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literary theories.
其他文献
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能量是一个关键资源。传感器网络节点通常在大部分时间里处于休眠状态以节约能量。其中,节点间精确地同步和超低的休眠功耗能够本质上延长无线传感器网络节
《蜀山剑侠传》中关于女性的描写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包含着开明的解放思潮,这不仅源于对中国古代传统叙事方式的续承,亦隐含着当时女性解放在开明知识分子中的认同.还珠楼主
ZigBee技术是实现无线传感器网络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其中,Z-Stack协议栈是TI公司推出的一种实现ZigBee技术的软件架构,已被广泛使用。以CC2530为硬件平台,Z-Stack协议栈为软件平
冯梦龙版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通过法海最后的忠告告知世人女色的邪恶力量.然在美学的范畴中,美的事物本应发扬、是有价值的,为何冯梦龙却将这种美作为罪恶的根源.弗洛伊德
随着电视剧《甄嬛传》的热播,网络上迅速爆红一种新的网络体“甄嬛体”.本文从“甄嬛体”古香古色的的语言风格勾起了网民的怀旧情怀、温文尔雅的语言风格体现女人温婉娴静的
写作需要生活,写作更需要想象.生活赋予文章丰满的血肉,而想象则给文章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使文意得到了升华.通过想象,我们可以使抽象化为具体,使静止的音符继续奏响,使片段的
《舞姬》是森欧外的处女作,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这部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是以其在德国留学时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私小说作品.虽然不能说男主人公就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要使学生亲师,师必须先播下“爱”的种子.作为教育者,要从内心接受学生的行为,把他们看作一个发展的个体去看待,倾注全部的爱去浇灌他们幼小的心灵,给他们
《罗家通书》首创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雍正七年(1729年)由雍正皇帝恩准发行,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含历法、地理、日课.其中日课、历法是它的精髓,地理是它的附属,算命
斯图亚特·霍尔作为当今英国乃至世界文化研究的巨擘,对文化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拟以霍尔文化研究的重要理论——“文化的循环”(the circle of cultute)为论题,通过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