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了糕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xter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了!”
  西南边儿有个小镇,镇上有家铺子,卖的是白花花、软糯糯的凉了(liǎo)糕。每天清晨,凉叔和凉姨轮流吆喝着叫卖,“卖凉了糕嘞!”
  凌晨四点,窗外黑漆漆的,偶有几声虫鸣。凉叔摸索着插上电灯,院子里顿时明晃晃一片。随后凉叔把食材装上车,催促着老伴儿去了镇上的铺子。
  铺面不大,里面刚好能挤下老两口。好在铺子处于镇中心的街角口,车水马龙的,人多。来来往往的人多了,总有几个人要停下来看看,买买东西。老两口子年近三十岁才有了个男娃,叫小凉,现在正在省城里头读重点大学嘞!他俩得卖糕挣钱供小凉读书。
  两口子正忙活间,一个小伙子嚷了声:“凉叔!凉姨!”
  凉姨一瞅,哎哟,这不是村儿里的高材生小赵娃吗?
  凉叔把身子往前一探,顿时一乐,“赵娃子,你们放寒假喽?”
  “哎!是!小凉估计这几天也要回来了。对喽,凉叔,给我拿十块钱的凉了糕,别的地方都没见有的卖,这回我要吃个够!”
  凉叔一边拿白色塑料袋给赵娃装凉了糕,一边笑着说,“好!好!糕买回去了别急着吃啊,等凉了再吃!”
  小伙儿咧嘴一笑:“记得的!凉了糕就是要凉了才好吃嘛!凉叔,凉了糕名气越来越大喽!”
  小伙此言不虚,凉叔凉姨的凉了糕在省城上过电视,叫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叔是指定的传承人。
  小凉回家的那天下了大雨,刚迈进屋的时候,凉叔正挽着袖子在帮凉姨拌盐菜。
  凉姨瞧见孩子拖着行李箱独自淋雨回来,连忙嗔怪道:“哎呀,小凉你回来了,咋不叫我和你爸去接你呀!这么大的雨,衣服都湿透了,来来来,先去洗个热水澡,我去给你弄吃的。”
  凉叔取下被辣椒染得通红的白色橡胶手套,起身接过小凉的行李箱去了二楼儿子的房间。
  两口子都各自忙去了,小凉闲来无事打开了电视,坐在沙发上消磨时间。
  小凉往屋内四下看了看,屋顶的墙角结了些蛛网,电视机上也积了些灰尘,沙发的坐垫偶有几处破了洞。门框边还留着些刀痕,是以前量身高的时候留下的。
  晚上,饭桌前。
  “来,小凉吃这个,在学校肯定没吃好吧,你快尝尝看!”凉姨夹了几块盐菜五花肉放到儿子的碗里。
  小凉看了看手里堆成小山的饭碗,欲言又止。
  吃完饭,小凉放下碗筷,“爸,我想跟你商量个事儿。”
  见儿子有话说,凉叔也放下了手里的碗筷,抬头看向小凉。
  小凉咽了咽口水,最终开口道:“爸,我争取到毕业留校资格了,我想留在学校那边几年。”
  凉叔脸上顿时没了笑,眼里映着儿子的人影,“留几年是几年?”
  小凉低下头,咬牙抿唇不作声。
  “你老实说,几年?”凉叔冷着一张脸。
  凉姨见两人的气氛冷到了极点,赶忙打岔说:“小凉,灶屋里头还炖了汤,你快去看看好了没!”
  小凉坐在桌前不动身,眼见着凉叔要发脾气了,凉姨赶紧去拽儿子的衣服,“还愣着干啥子,快去看看汤好没!搞快点儿!”
  小凉被凉姨推搡着,沉默了许久,抬起头。
  “爸,我想在那边安家,到时候再把你们接过去住。”
  凉叔脸涨得通红,“你!你再说一遍!你要待多久?”
  “爸,我说我想在那边安家。”
  “好哇,老子花钱供你读书,你心气儿高了,看不起这个小地方了是不是?那你还回来做啥子?你滚!迈出这个家门就别回来了!”话还没说完,凉叔眼前一黑,连人带桌地栽向地板。
  “爸!”
  “老头子!”
  等安顿好老凉在市医院的一切事情,小凉让母亲守在病房,自己回了一趟村里拿医保。
  在镇上搭公交去市里的时候,小凉遇到了几个住在镇上的老顾客。
  “哎,这不是小凉嘛,你家鋪子这几天咋没开?家里人想吃糕,我去了几回都没买着。”
  小凉有些不知所措,假装翻包找东西,“哦,那个,最近爸妈出去耍了,过几天就回来。”
  市医院。
  凉叔咽气前一刻,紧紧攥着小凉的手,“凉了,爸爸不行了。爸爸这辈子没得啥子出息,好歹是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咱们家的糕还得卖,咱们不卖的话,这糕就真的凉喽,你记到起……”
  几天后,小凉带着凉叔的遗骨回了家。
  按照乡里的习俗,凉家要安排坐夜。
  有人说,老凉凉了,凉了糕真的凉了。
  几年后,人们依旧到镇中心的街角买糕。只不过店面扩大了,还有了店牌——“凉了糕”。来的顾客多是游客,买了一两袋还不够,还得自己带个大袋子继续装,大都是当作特产带回家。
  “凉了!前边儿没糕了,拿些糕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朝厨房喊了声。
  在后厨间的小凉应声,“哎!凉了糕来喽!”
  (作者系武昌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2018级写作班学生,指导老师:钱鹏喜)
其他文献
愛相守
期刊
摘要:“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在这一创作理念之下,王安石写有《游褒禅山记》。这篇游记叙述了他与友人游褒禅山的经过,并因此引发议论,若想成就一番大事,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还得拥有坚定顽强的意志与信念。正是这样的态度,对生活的体悟引发我们如今的再思考。  关键词:《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古文鉴赏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尽了自己所有的努力之后,就算不能完成目标,也可以没有
期刊
作者简介:李明聪,湖南绥宁武阳人,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迄今发表文学作品800多万字,作品见于《诗刊》《星星诗刊》《散文选刊》《山东文学》《鸭绿江》等刊物,出版《李明聪文集》等作品集7部,主要作品有中、长篇小说《工作一星期》《漂浮的云》《漂浮的圆》《举报》等,有作品入选湖北《中学语文》等。  品茶  端起杯子  懂得了拿起与放下  牵挂  雪在路上,你在路上  
期刊
摘要:作为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学派的奠基人,20世纪最伟大的语言学家之一,雅各布森语言功能观提出的“六因素六功能学说”开展了当代文学语境下的跨学科研究,其突出特征就是语言学与诗学联姻。在很大程度上,语言学诗学就成了雅各布森文论思想的核心观点,而语言学诗学的理解,指的就是处于语言学范式下的文学研究。本文从雅各布森语言功能观出发,在语言学诗学的表现方式和结构机制的两个层次上,就其对以语言学为大背景下的
期刊
摘要:本文从《野草》语言与其他作品的关系出发,引入“文本”与“主体”两个互文性理论的维度作为研究方法,对《野草》与其他关联作品展开文本细读。本文的研究对象既包括《野草》与鲁迅其他作品的“自文本互文解读”,也包括《野草》与西方文学作品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互文性研究。  关键词:鲁迅 《野草》 互文性  文学的写作与个人及历史的回忆紧密相连,文学的阅读也常常可以唤醒读者的生命体验。在具体的创作中,每一
期刊
一条街道,我扫南区域,她扫北区域。扫着扫着,我区域的一只塑料袋子被风吹到了她的区域。我赶忙自觉地用扫把把那只塑料袋从她的区域捞过来,弄进垃圾斗。  她看见了:“大哥,你这人真好。”  我说:“你不用跟我客气,那只塑料袋本来就是从我这里吹到你那里的。”  一周后,扫北段那妇女家里有事,辞职时,指着我对新来的妇女说:“那大哥人很好,吹过来的纸呀袋呀什么的,自觉捞回去弄进垃圾斗。你呀,看见纸呀袋呀什么的
期刊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起者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长期奋斗的历史革命精神和优良品格的积淀,不断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在当前文化大背景下的发展,从而加强优秀品格的传承红色文化。革命文物作为中国共产党和许多革命先烈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是中国重要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民族斗争的见证。因此,实现新时期革命文物的有效发展,有效发挥革命文物在
期刊
一阵阵驱鸡赶鸭之声回荡在幽静的山谷,村民在田间地头忙活了一上午,装满背篼的折耳根不时地吐露着清香。  “王所长,留下来不要走,我们全村人会向镇上请愿。”叼着叶子烟杆的米老头满怀渴望。  “王叔叔,我不让你走,你还得继续教我武术呢!”小明拉着他的袖口祈求道。  “王所长,之前你在村里调研要搞大棚蔬菜,我们不该带领村民公然反对。”小明的父母听说王所长要走,忙放下背篼,快步走到跟前,随之而来的村民也随声
期刊
摘要:2020年柏林电影节落幕,女性题材电影《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获得世界关注。虽然受疫情影响,该片在北美上映三天即宣布撤档,但这部极具现实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影片,凭借着极高口碑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本文将从女性叙事和空间设置两个角度来探讨该片的创作风格,并结合伊丽莎·希特曼的创作经历来探讨她作为独立导演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青春片 女性电影  由伊丽莎·希特曼
期刊
我十岁那年,在读小学三年级。那年夏天的一天晚上,已经读初中的表哥对我说,乡里今晚演电影《少林寺》,他们十几个伙伴要在当天晚上去乡里看,我一听,马上求表哥带上我。表哥不同意,说它们都是大人(十五六岁以上),怕我走不动,或者跟不上他们,怕我拖累他们。我向表哥发誓说,我一定跟得上,我就是跑也要跟着去看,表哥看我坚定的样子,只好同意带上我。  那时,在小伙伴们中,关于电影《少林寺》的传说,已经沸沸扬扬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