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李墨,女,辽宁,大连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丹,女,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研究生的幸福价值取向关系着中国梦、民族梦实现的前进步伐。本文从探讨影响高校研究生幸福感的因素出发,尝试构建高校研究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为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幸福感;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8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幸福价值取向关系着中国梦、民族梦实现的前进步伐,因此,关于高校研究生的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的探讨和建构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校研究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课题组对省内五所高校(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影响研究生幸福观的因素大致如下:
1、就业压力因素。就业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指向。但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硕士研究生的原有就业观念受到社会环境的冲击,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对接,造成研究生就业心理失衡,导致其幸福感下降。
2、经济状况因素。硕士研究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实现经济的独立,但在年龄、工作、婚姻等现实问题面前,他们又需要经济独立来更好地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渴望经济独立却又无法实现的客观现实影响了研究生的幸福感。
3、情感因素。新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对研究生的情感产生冲击与影响:个体情感需要的层次性与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发育与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对幸福的体验。
二、研究生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幸福教育与其成长息息相关,但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幸福教育工作尚未引起重视。因此,课题组基于施教者、受教者、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一种研究生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的尝试,希望为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1、优化师生关系,传递幸福体验
高校导师作为科研的重要力量,是大学教师群体中幸福感较强的一部分人。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科研活动,都与导师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因此,导师的自身幸福体验对研究生的幸福体验起到影响作用。通过导师的生活指导、科研锻炼,硕士研究生不仅可以在学业上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也可以感受到导师在繁杂的科研活动中所收获的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的愉悦情绪体验,从而通过心灵浸润与人格感受增强自身幸福感的获得。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应为教师创造公平、公正、自由的工作环境,确保体制上保障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幸福感传递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导师不仅应当具有驾驭学术知识的能力,而且要乐于、善于与学生展开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在导师负责制下,强调师生的互相尊重,增进师生交流与沟通,缩短师生距离,将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学习、科研各方面与导师接触学习,以情感为纽带,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
2、培养幸福自觉意识,提升幸福体验
研究生个体的幸福感自觉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由于学业与科研的担子重,当代研究生越来越倾向于深居简出的简单生活,长期单一的“宅生活”会减弱研究生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很大程度降低对幸福的感知力。因此,研究生应适当的走出“书斋”,增加外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开阔视野,感性地认识社会环境,丰富自己的精神,加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是道德修养。幸福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因此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尽管对什么是幸福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拥有道德的人,才能体会和感受真正的幸福。对道德人格塑造过程,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幸福感的产生过程。研究生唯有通过幸福感自觉意识的培养,不断地提升自身对幸福的敏锐性,在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中,提升自我幸福的体验。
3、营造和谐大学文化场
大学校园是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的重要场所。大学文化场的营造,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研究生的幸福感受。
作为研究生幸福教育的外部环境,学校应以制度与经费为保障,不遗余力地培养良好的科研团队,良好的科研团队不仅可以给硕士生归宿感,让硕士生在一个自由、和谐的团队中成长,有助于加强人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增加学生的幸福感。构建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共享学术资源,如学术论坛、国内外学术会议、校级和院级讲座、学术沙龙等。建立专业内部研讨制度,促进学生和导师间的科研合作能力。釆取积极的政策,为硕士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与条件,促使硕士生积极感情的积累。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硕士生培养的始终,引导硕士生构建正确的择业观,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克服择业的功利化和择业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努力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在增进社会幸福的过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作者单位:1.大连工业大学;2.辽宁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资助课题《高校研究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JGZXS13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董嫚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的当代研究生幸福观问题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3.
[2]张莉.南京四所高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4.
[3]张娜.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2,6.
张丹,女,辽宁,辽宁中医药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高校研究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研究生的幸福价值取向关系着中国梦、民族梦实现的前进步伐。本文从探讨影响高校研究生幸福感的因素出发,尝试构建高校研究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为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幸福感;幸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85-01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把“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研究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来源,担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研究生的幸福价值取向关系着中国梦、民族梦实现的前进步伐,因此,关于高校研究生的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的探讨和建构显得格外重要。
一、高校研究生幸福感影响因素
课题组对省内五所高校(大连工业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音乐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进行了随机的问卷调查。课题组发现,影响研究生幸福观的因素大致如下:
1、就业压力因素。就业是研究生教育的最终指向。但随着高校研究生扩招,研究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硕士研究生的原有就业观念受到社会环境的冲击,与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不对接,造成研究生就业心理失衡,导致其幸福感下降。
2、经济状况因素。硕士研究生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学术研究中,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实现经济的独立,但在年龄、工作、婚姻等现实问题面前,他们又需要经济独立来更好地解决自身的实际问题。渴望经济独立却又无法实现的客观现实影响了研究生的幸福感。
3、情感因素。新时期伴随着社会转型,社会开放程度的增加,对研究生的情感产生冲击与影响:个体情感需要的层次性与多元性;情感体验的矛盾性;情感发育与智力发展的不平衡性。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对幸福的体验。
二、研究生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研究生幸福教育与其成长息息相关,但当前的高校研究生幸福教育工作尚未引起重视。因此,课题组基于施教者、受教者、环境等影响因素,提出一种研究生幸福教育实践模式的尝试,希望为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提供可参考的借鉴。
1、优化师生关系,传递幸福体验
高校导师作为科研的重要力量,是大学教师群体中幸福感较强的一部分人。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科研活动,都与导师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因此,导师的自身幸福体验对研究生的幸福体验起到影响作用。通过导师的生活指导、科研锻炼,硕士研究生不仅可以在学业上开阔视野,积累知识,也可以感受到导师在繁杂的科研活动中所收获的被尊重、被理解、被认可的愉悦情绪体验,从而通过心灵浸润与人格感受增强自身幸福感的获得。
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应为教师创造公平、公正、自由的工作环境,确保体制上保障高校教师的幸福指数,另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幸福感传递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导师不仅应当具有驾驭学术知识的能力,而且要乐于、善于与学生展开心理上和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在导师负责制下,强调师生的互相尊重,增进师生交流与沟通,缩短师生距离,将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学习、科研各方面与导师接触学习,以情感为纽带,增强学生的幸福体验。
2、培养幸福自觉意识,提升幸福体验
研究生个体的幸福感自觉意识的培养不容忽视。由于学业与科研的担子重,当代研究生越来越倾向于深居简出的简单生活,长期单一的“宅生活”会减弱研究生对外部世界的敏感,很大程度降低对幸福的感知力。因此,研究生应适当的走出“书斋”,增加外出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开阔视野,感性地认识社会环境,丰富自己的精神,加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同时,要不断提升自我修养,尤其是道德修养。幸福是一种主观心理体验,因此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不同。尽管对什么是幸福没有统一的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只有拥有道德的人,才能体会和感受真正的幸福。对道德人格塑造过程,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过程,更是幸福感的产生过程。研究生唯有通过幸福感自觉意识的培养,不断地提升自身对幸福的敏锐性,在道德修养的不断完善中,提升自我幸福的体验。
3、营造和谐大学文化场
大学校园是研究生生活、学习、科研的重要场所。大学文化场的营造,民主、科学、人文、开放的校园文化氛围影响研究生的幸福感受。
作为研究生幸福教育的外部环境,学校应以制度与经费为保障,不遗余力地培养良好的科研团队,良好的科研团队不仅可以给硕士生归宿感,让硕士生在一个自由、和谐的团队中成长,有助于加强人际交流、促进身心健康,增加学生的幸福感。构建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共享学术资源,如学术论坛、国内外学术会议、校级和院级讲座、学术沙龙等。建立专业内部研讨制度,促进学生和导师间的科研合作能力。釆取积极的政策,为硕士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与条件,促使硕士生积极感情的积累。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硕士生培养的始终,引导硕士生构建正确的择业观,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克服择业的功利化和择业目标短期化的倾向,努力将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在增进社会幸福的过程中实现幸福人生。
(作者单位:1.大连工业大学;2.辽宁中医药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资助课题《高校研究生幸福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JGZXS13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董嫚嫚.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指导下的当代研究生幸福观问题研究[D].云南:云南大学,2013.
[2]张莉.南京四所高校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14.
[3]张娜.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现状研究[J].科教文汇.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