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燕山地区为什么多山地?本文详细讲述了“燕山运动”的提出、发展与地球动力学本质,“燕山运动”最早是由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1927)提出,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210-65Ma),地史上属于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其地球动力学本质应为岩石圈减薄和消失。我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进行了近百年的深入研究,指导找油找矿的实际生产工作,在我国的地质事业写下了浓重一笔,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同时为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燕山运动 科普 地质
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b)-0249-02
燕山山脉是我国北部著名山脉,东起山海关,西至洋河,北接坝上高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西南以关沟与太行山相隔。南侧是河北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雨裂冲沟众多。以潮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多低山丘陵,海拔一般1000m以下,植被茂盛,灌木、杂草丛生,森林面积广阔。西段为中低山地,一般海拔1000m以上,植被稀疏,间有灌丛和草地,整体地理高差巨大。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燕山地区现今的地理地貌呢?为什么燕山地区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呢?这是源于一起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地质工作者称为“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210-65Ma),属于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国许多地区由于地壳受到强烈挤压,褶皱隆起,成为高山,燕山山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1 中国主要造山运动
要想了解“燕山运动”,需要先从地壳运动讲起。地壳为什么会运动呢?现今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地幔里具有塑性的物质因为各处冷热不均而发生对流,带动了上面的岩石圈层。而这个岩石圈层并不是一个整体,是被许多被很深很大的裂缝(深大断裂)分割开来的板状块体相互嵌合在一起的,上部板块的密度小于下部地幔的密度,所以板块是漂浮在地幔上的,当地幔里具有塑性的物质流动起来时,上部的板块会跟着“漂动”。板块在“漂动”的过程中有的部位相互碰撞挤压会褶皱隆起,形成高山,有的部位相互背离拉张就形成裂谷盆地,这种“漂动”的过程即是“造山运动”,造山运动的时间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的,造山运动的同时通常伴有大量岩浆的侵入。
我国的造山运动主要划分为5幕,即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每一幕造山运动都影响着现今的地貌变化。
加里东运动发生在早古生代,这次造山运动造成褶皱隆起形成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山脉。
华力西运动发生在古生代石炭纪到二叠纪,这一幕运动造成我国北部阿尔泰山、天山、阴山、大兴安岭、昆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的隆升,并伴有大量花岗岩侵入。
印支运动是指三叠纪到侏罗纪的造山运动,该幕运动产生了川西、滇西一带的岷山、邛崃山、云岭等。
燕山运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期这段时间,这一运动产生了最主要的燕山山脉,同时产生了太行山脉、贺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雪峰山等山脉。
喜马拉雅运动是指发生在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又名“新造山运动”。该运动又分两幕:第一幕发生在渐新世至中新世,产生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主体、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武夷山脉、长白山;第二幕发生在上新世至更新世,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南面的西瓦里克丘陵隆起,西藏高原大幅隆升,台湾山地抬升出海平面。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新一幕的造山运动是会对之前的地质体造成改造和破坏的,因此山脉的形成地质时代有先后,但现今的面貌并不都是前几次造山运动所形成的面貌。
2 “燕山运动”的提出
“燕山运动”是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1927)根据辽西北票地区上煤系和北票上火山岩系的不整合关系首先提出的术语,当时认为燕山运动是侏罗、白垩纪之间的褶皱幕。在之后的研究中,翁文灏(1929)将燕山运动分为两期:A期为绪动,泛指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初期的宽广褶皱;B期为主动,指白垩纪时期的急激褶皱和逆掩断层。这两期为同一运动,具有连续性,称为“燕山运动”,两期运动其间伴有强烈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之后,丁文江用“燕山运动”泛指中生代我国的造山运动。
之后随着我国地质学家对造山运动研究的深入对燕山旋回或中生代褶皱幕先后提出20多个不同名称,所指的地质时期和运动分期不一致,这造成燕山运动这一地质术语在意义上变得含混。李春昱(1950)主张将中生代各期造山运动的名词加以归并,统一定名并加以推广使用,这样避免了因为名词太多而造成的混淆。认为燕山运动仅限于侏罗、白垩纪之间,即翁氏燕山A期限定为燕山运动。因四川境内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白垩纪红色砾岩沉积之后,因此创立四川运动代表中生代末期造山运动,其与翁氏的燕山B期可对比。
3 “燕山运动”的形成条件
“燕山运动”自温文灏提出以来已成为我国东部中生代地质演化的代名词,其形成条件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本质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
主流认识主要有:(1)认为燕山运动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伴生的弧后伸展或俯冲带后退有关;(2)认为我国东部中生代发生过陆-陆碰撞,或表现为剪切型大陆边缘是燕山运动产生的原因;(3)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与外星打击有关;(4)燕山运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关系密切。
燕山运动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对这一地质事件形成条件的正确认识是极其重要的,这对世界地质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部现今岩石圈地幔是在晚中生代以后形成的,燕山运动期间岩石圈是减薄的过程,甚至存在软流圈与地壳直接接触的情况。由于软流圈的烘烤,我国东部中生代期间产生了巨量的金属矿产,同时伴有火山岩的喷发与侵入。因此,岩石圈减薄和消失是我国燕山运动发生的地球动力学本质即形成条件。
4 结语
燕山山脉东起山海关,西至洋河,北接坝上高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西南以关沟与太行山相隔。南侧是河北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雨裂冲沟众多,这种多山的地貌主要是因为距今6500万年~2亿年时发生的燕山运动造成的。“燕山运动”是一次全球重要构造运动,自1927年翁文灏提出燕山运动概念以来,我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燕山运动的研究指导找油找矿的实际生产工作,在我国的地质事业写下了浓重一笔,几十年来为国家找寻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同时为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福元,孙德有.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4):313-318.
[2] 赵宗溥.论燕山运动[J].地质评论,1959(19):339-346.
[3] 趙宗溥.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J].地质科学,1963(3):128-138.
[4] 陈国达.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16(2):111-112.
[5] 邓晋福,刘厚祥,赵海玲,等.燕辽地区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J].现代地质,1996,10(2):137-148.
关键词:燕山运动 科普 地质
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b)-0249-02
燕山山脉是我国北部著名山脉,东起山海关,西至洋河,北接坝上高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西南以关沟与太行山相隔。南侧是河北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雨裂冲沟众多。以潮河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多低山丘陵,海拔一般1000m以下,植被茂盛,灌木、杂草丛生,森林面积广阔。西段为中低山地,一般海拔1000m以上,植被稀疏,间有灌丛和草地,整体地理高差巨大。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燕山地区现今的地理地貌呢?为什么燕山地区山峦起伏,山势陡峭呢?这是源于一起中国广泛发生的地壳运动——地质工作者称为“燕山运动”。
“燕山运动”从2亿1千万年左右开始,到6500万年前结束(210-65Ma),属于晚三叠世到白垩世时期。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我国许多地区由于地壳受到强烈挤压,褶皱隆起,成为高山,燕山山脉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1 中国主要造山运动
要想了解“燕山运动”,需要先从地壳运动讲起。地壳为什么会运动呢?现今地质学家普遍认为地幔里具有塑性的物质因为各处冷热不均而发生对流,带动了上面的岩石圈层。而这个岩石圈层并不是一个整体,是被许多被很深很大的裂缝(深大断裂)分割开来的板状块体相互嵌合在一起的,上部板块的密度小于下部地幔的密度,所以板块是漂浮在地幔上的,当地幔里具有塑性的物质流动起来时,上部的板块会跟着“漂动”。板块在“漂动”的过程中有的部位相互碰撞挤压会褶皱隆起,形成高山,有的部位相互背离拉张就形成裂谷盆地,这种“漂动”的过程即是“造山运动”,造山运动的时间是以百万年为单位计算的,造山运动的同时通常伴有大量岩浆的侵入。
我国的造山运动主要划分为5幕,即加里东运动、华力西运动、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每一幕造山运动都影响着现今的地貌变化。
加里东运动发生在早古生代,这次造山运动造成褶皱隆起形成俄罗斯西伯利亚南部山脉。
华力西运动发生在古生代石炭纪到二叠纪,这一幕运动造成我国北部阿尔泰山、天山、阴山、大兴安岭、昆仑山、祁连山、秦岭等山脉的隆升,并伴有大量花岗岩侵入。
印支运动是指三叠纪到侏罗纪的造山运动,该幕运动产生了川西、滇西一带的岷山、邛崃山、云岭等。
燕山运动主要发生在侏罗纪末到古近纪初期这段时间,这一运动产生了最主要的燕山山脉,同时产生了太行山脉、贺兰山、横断山脉、唐古拉山、雪峰山等山脉。
喜马拉雅运动是指发生在新生代的造山运动,又名“新造山运动”。该运动又分两幕:第一幕发生在渐新世至中新世,产生的山脉有:喜马拉雅山主体、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武夷山脉、长白山;第二幕发生在上新世至更新世,这一时期喜马拉雅山南面的西瓦里克丘陵隆起,西藏高原大幅隆升,台湾山地抬升出海平面。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新一幕的造山运动是会对之前的地质体造成改造和破坏的,因此山脉的形成地质时代有先后,但现今的面貌并不都是前几次造山运动所形成的面貌。
2 “燕山运动”的提出
“燕山运动”是中国地质学家翁文灏(1927)根据辽西北票地区上煤系和北票上火山岩系的不整合关系首先提出的术语,当时认为燕山运动是侏罗、白垩纪之间的褶皱幕。在之后的研究中,翁文灏(1929)将燕山运动分为两期:A期为绪动,泛指侏罗纪末期至白垩纪初期的宽广褶皱;B期为主动,指白垩纪时期的急激褶皱和逆掩断层。这两期为同一运动,具有连续性,称为“燕山运动”,两期运动其间伴有强烈火山喷发和花岗岩侵入。之后,丁文江用“燕山运动”泛指中生代我国的造山运动。
之后随着我国地质学家对造山运动研究的深入对燕山旋回或中生代褶皱幕先后提出20多个不同名称,所指的地质时期和运动分期不一致,这造成燕山运动这一地质术语在意义上变得含混。李春昱(1950)主张将中生代各期造山运动的名词加以归并,统一定名并加以推广使用,这样避免了因为名词太多而造成的混淆。认为燕山运动仅限于侏罗、白垩纪之间,即翁氏燕山A期限定为燕山运动。因四川境内主要造山运动发生在白垩纪红色砾岩沉积之后,因此创立四川运动代表中生代末期造山运动,其与翁氏的燕山B期可对比。
3 “燕山运动”的形成条件
“燕山运动”自温文灏提出以来已成为我国东部中生代地质演化的代名词,其形成条件一直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焦点,其产生的地球动力学本质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
主流认识主要有:(1)认为燕山运动与东侧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以及伴生的弧后伸展或俯冲带后退有关;(2)认为我国东部中生代发生过陆-陆碰撞,或表现为剪切型大陆边缘是燕山运动产生的原因;(3)近年来部分学者认为与外星打击有关;(4)燕山运动与岩石圈减薄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关系密切。
燕山运动是我国最早提出的,对这一地质事件形成条件的正确认识是极其重要的,这对世界地质科学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东部现今岩石圈地幔是在晚中生代以后形成的,燕山运动期间岩石圈是减薄的过程,甚至存在软流圈与地壳直接接触的情况。由于软流圈的烘烤,我国东部中生代期间产生了巨量的金属矿产,同时伴有火山岩的喷发与侵入。因此,岩石圈减薄和消失是我国燕山运动发生的地球动力学本质即形成条件。
4 结语
燕山山脉东起山海关,西至洋河,北接坝上高原,七老图山、努鲁儿虎山,西南以关沟与太行山相隔。南侧是河北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缓南陡,沟谷狭窄,地表破碎,雨裂冲沟众多,这种多山的地貌主要是因为距今6500万年~2亿年时发生的燕山运动造成的。“燕山运动”是一次全球重要构造运动,自1927年翁文灏提出燕山运动概念以来,我国地质学家对燕山运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燕山运动的研究指导找油找矿的实际生产工作,在我国的地质事业写下了浓重一笔,几十年来为国家找寻了大量的矿产资源,为祖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同时为世界地球科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福元,孙德有.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作用与岩石圈减薄[J].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4):313-318.
[2] 赵宗溥.论燕山运动[J].地质评论,1959(19):339-346.
[3] 趙宗溥.中国东部的燕山运动[J].地质科学,1963(3):128-138.
[4] 陈国达.燕山运动的历史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2,16(2):111-112.
[5] 邓晋福,刘厚祥,赵海玲,等.燕辽地区燕山期火成岩与造山模型[J].现代地质,1996,10(2):13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