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活着也是学问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tongzhix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京城民间的歇后语中,关于老字号的有不少。比如,东来顺的涮羊肉——真叫嫩、六必居的抹布——酸甜苦辣都尝过、同仁堂的药——货真价实、砂锅居的买卖——过午不候……这些听起来亲切朴实的市井俚语,生动地表述了老字号的品牌特色。
  什么是老字号?无疑,往细里说,年头长、东西好、讲诚信是最基本的评判标准;拔高了看,它不仅是城市的一道商业景观,更是中国商业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是万物都要遵守的生存之道,老字号也不例外。已经消亡了的,现在看起来未必就非要结论成是种遗憾;保留下来的里头却一定大有学问。
  来一次这样的怀旧之旅,抚今追昔,我们又将有些怎样的感慨?
其他文献
蒋廷锡既是一个位尊权贵的一代名臣,又是一个多才博学名重一时的宫廷画家。他的设色写生,生动艳丽,继承恽南田而另有一种华贵的庙堂气象;水墨一路,则勾花点叶,飘逸淳厚,显露出他洒脱的文人本色。  图中这两本册页,一设色,一水墨,恰恰代表了蒋廷锡的两种画风。设色一册以没骨勾勒画花卉,以工笔重彩画草虫。而水墨一册,以或浓或淡、或枯或湿、或短或重的笔墨,画折枝花卉12种。两本册页写种种花卉禽鱼,活色生香,让人
期刊
2005年,鸿运斋参与故宫乾隆皇帝晚年会所——倦勤斋的室内装饰大修工程,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何福礼相识于北京。倦勤斋是乾隆皇帝晚年时的休憩之地,当时国力强盛,所以室内装饰所用巧夺天工、奢侈之至。单是墙壁,底板采用紫檀木护板,在紫檀木上用细如发丝的竹丝镶成嵌万寿纹,最后贴上竹黄山水画(这两项工艺已失传200余年)。2004年故宫在全国寻找能完成这一“失传”工艺的能工巧匠,最终仅有何福礼大师掌握这“失传
期刊
10年前,著名作家海岩在北京花4万元收藏了一对海南黄花梨圈椅,今天已涨到150万元一对。究其上涨的原因,一是“海黄”资源已枯竭,二是海岩有投资眼光,要玩就玩高端的。  鸿运斋在2005年参与故宫倦勤斋室内装饰工程的基础上,受倦勤斋紫檀镶竹丝嵌玉门窗的启发,创意研制了整套宫廷皇家工艺的奢侈家具,有沙发、大衣柜、床、梳妆台、书橱、写字台、八仙桌、餐桌、太师椅、花架、案几等。2007年,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期刊
7月9日中午11点48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播出一则名为“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亮相”的报道。报道对中国国家博物馆庆祝建馆100周年的精品展览做了简要介绍,尤其突出了名为“佛罗伦萨和文艺复兴”的展览。报道时,画面中的著名雕像《大卫·阿波罗》敏感部位被打上马赛克,此举随即引发网友争议。  面对网友的争议,央视在新闻首播4个多小时后作出改变。当日15点54分此新闻复播时,大卫身上的马赛
期刊
纸制品收藏的好处,大家说了不少,我最近有一新的体会,每当有文艺名家去世,我几乎都能在自藏的报刊杂志中找到相应的纪念性材料,用以寄托哀思,同时又升华了藏品的特殊意义,譬如已故丁聪、张仃等艺术家,我都能马上找出他们艺术生涯早期的履痕。最近以94岁高龄离开我们的电影表演艺术家张瑞芳,我马上想到了几本老杂志中张瑞芳的老照片,当然我所说的不是很常见的照片,而是抗战初期张瑞芳参加抗敌宣传队时的集体合影,它的历
期刊
上世纪50年代,年画中的新事物多是农业生产上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当时工业不发达,没有新事物可表现;另一方面,年画更大的市场在农村,其内容自然着重表现适合农村的新事物,比如新的生产用具,从最初的新农具的试用,到后来拖拉机的使用,再到后来的现代化机械化,有多少张年画来表现?不计其数。  “敲打”出来的拖拉机  以拖拉机为例,较早的有1952年李琦创作的《农民参观拖拉机》,后来就很多了,笔者粗略地翻过
期刊
成百上千年地经久不衰,这不正体现了“老字号”最突出的“质量第一”的特点吗?  “洋行”、“老字号”并不是我们的印象中应该同时出现的概念,但通过整理研究考证自己的藏品,笔者对“洋行”和“老字号”这两个名词有了更多的思考,且认为有重新认知的必要。如今能提出并探究“洋行”与“老字号”的关系,应该说是个创意。  年少时,笔者并不大关注“洋行”,也不知那里到底卖些什么?还会自然地把洋油、洋火与“洋行”连在一
期刊
今年端午节北京雨水多,因此想起藏书的话题。  在酒仙桥Indigo(颐堤港)“百灵鸽”买了牛津版董桥的《绝色》和《故事》,忍不住在雨中的车里就要阅读,因为《绝色》讲的大抵是装帧精美的英文旧书,诱惑力实在难以抵挡。《故事》此前我已经买了“作家”版,灰色纸封面,不亚于手里的布面精装本。于是想到其实藏书无所谓非那种不可。  90后的孩子常说旧书都让你们买光了,我们没什么可藏的了。我自己的经验则是藏书未必
期刊
凡天下各国,中华各省,金银珠宝、古玩玉器、绸缎估衣、钟表玩物,无不毕集其中。京师之精华,尽在于此;热闹繁华,亦莫过于此。”  每座城市都会有个市中心,即使在百年前也不例外。在这样的繁华地段中,旺铺、字号林林总总,各有特色。这种茂盛的生机似乎具有某种魔力,牵引着人们的脚步难以停歇。如此热闹的生活气息,不仅成为老百姓们纷纷来此购得生活所需的场所,也令不少或是具有商业眼光、或者原本就是为了糊口的人争相希
期刊
“寻城记”——寻的并非美食、并非美景,更并非美女,而是一城一地的收藏历史、收藏文化。近日,北京匡时发起的“收藏寻城记”——中国收藏地理发现之旅在业内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这不禁让同事们回想起前几年本刊即开始做的“收藏城市”系列专题策划,收藏本是个大概念,于是我们便开始了城市发现之旅——搜罗中国的城市收藏文化,探寻在不一样的地理、历史背景下,收藏文化的多样呈现。  中国的孩子自小学起,便被教之中国“地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