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形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滞回特性研究

来源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vance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更好地研究T形型钢混凝土(SRC)柱-钢梁构件的抗震性能,基于已有Bouc-Wen模型,结合课题组前期试验结果,对节点试件的滞回特性进行了分析,将试件骨架曲线简化为三折线形模型,通过将Bouc-Wen模型中关键参数的再次定义,建立了适用于T形SRC柱-钢梁节点的连续曲线形滞回模型.随后采用遗传算法对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识别和求解,基于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构件设计参数与滞回模型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表达式.最后,通过与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对节点滞回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 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T形型钢混凝土柱-钢梁节点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特性,研究结果可为该类结构抗震计算分析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气溶胶可作为云凝结核或冰核参与云雾和降水的形成.然而,现有研究大多以云雾水和降雨中的水溶性组分为研究对象,对于难溶性组分的认识还十分有限.本研究于2017年5~6月在广东天井山观测站(24°41′56″N,112°53′56″E,海拔1690 m)采集了21个云雾水和9个雨水样品,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直接分析其中的单颗粒化学成分.通过聚类分析发现:(1)海盐、矿尘颗粒和生物气溶胶对云凝结核和冰核的贡献较高(数量占比为67.3%~75.1%).结合气团轨迹分析发现,海盐气溶胶经长距离的内陆输送后仍是重要的云
由于土体的各向异性,在高应力条件下无法克服单向激振中产生的球应力对轴向累积塑性变形和孔压的影响,为了获取动球应力对饱和尾粉砂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展了一系列从低到高10种围压下单、双向激振不排水循环三轴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试样不发生结构性破坏时,单、双向振动形式对饱和尾粉砂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可以视为等效,而在试样发生破坏时,从低应力到高应力的过程中,动球应力对单向激振时饱和尾粉砂孔压和轴向塑性变形的累积有明显的先促进后约束的作用.同时,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初步建立了高应力条件下饱和尾粉砂的累积动孔压的增
针对白云凹陷钻遇文昌组及恩平组泥岩受油基或烃水基泥浆污染严重,无法准确界定源岩生烃潜力与母质类型,导致研究区烃源潜力尚待落实;油藏原油及气藏凝析油成熟度跨度大且遭受次生改造严重,应用生物标志物浓度法在判别该区原油、凝析油成因及主力油源岩可靠性差的问题,本次研究采用干酪根催化加氢热解技术,从催化加氢热解产物及原油和凝析油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分析,获取泥浆污染烃源岩样品原始地球化学信息,判识原油及凝析油成因及来源.研究表明,白云凹陷发育半深湖相、浅湖相及海相或海侵泥岩,文昌组半深湖相源岩为非藻类勃
吊顶是典型的非结构构件,即使在中等强度地震下,其震害也尤为严重.而且由于吊顶系统自身构造复杂,以及振动台试验研究吊顶的局限性等原因,应用数值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其抗震性能成为目前的研究重点.文中应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提出一种考虑接触碰撞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对吊顶子结构在不同PFA下的失效全过程进行分析,并研究不同地震动、斜拉绳、板重及吊顶板尺寸对吊顶子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揭示了吊顶子结构的失效过程;得到了吊顶子结构的塑性发展规律;发现了吊杆对于吊顶子结构的影响及局限性;此外,当PFA在0.8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性能指标在性能化抗震设计中具有广泛应用.现有研究成果大多采用国外试验数据库,在国内实际工程结构的应用中面临挑战.因此,文中收集了国内公开发表的132组钢筋混凝土柱和24组钢筋混凝土梁的低周往复荷载试验数据,分析了《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的转角性能指标与试验转角之间的相对误差.研究发现,《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部分转角性能指标忽略了关键参数的影响,相对误差较高,各性能指标之间的安全冗余度相差较大.文中对此提出了修正的钢筋混凝土构件转角性能指标,更好地考虑了关
现有灌浆套筒连接预制拼装桥墩的抗剪试验仅考虑了轴压和长细比的影响.为进一步深入研究预制拼装桥墩的抗剪强度影响因素,基于现有试验结果,建立了高精度的桥墩抗剪数值分析模型,该模型可以考虑拼接缝处钢筋销栓力的作用.并通过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试件裂缝模态、力与位移曲线、接缝变形和箍筋应力等指标参数,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和精确性.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箍筋配筋率、纵筋配筋率、灌浆层强度和摩擦系数等因素对预制拼装桥墩抗剪强度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纵筋配筋率的提高对桥墩抗剪强度的提高有显著影响.
为研究重塑湿地湖泊相软黏土的动力特性,文中利用GZZ-50B型共振柱试验机来测得湖相软黏土的动剪切模量和阻尼比,并利用Davidenkov模型对湖相软黏土的动力特性参数进行拟合,得到了最大动剪切模量Gmax、G/Gmax-γ和λ-γ试验曲线及动力本构模型拟合参数.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含水率和围压对湖相软黏土的最大动剪切模量影响较大,含水率相同时,最大动剪切模量Gmax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围压相同时,Gmax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减小.重塑湖相软黏土动力特性曲线存在一个分界点,当动剪应变小于该分界点时,动剪切模量比
文中主要依据普通拉伸板材试样的试验结果对Q235B结构钢在单调颈缩后的塑性行为展开研究.为了准确观测Q235B结构钢颈缩后的变形历程,采用DIC光测系统对拉伸试样不同标距范围内的变形展开全过程追踪.此外,为了重现Q235B结构钢颈缩后的力学行为,提出了一种新型力学本构模型,并通过UMAT子程序的形式嵌入到ABAQUS平台.关于力学模型中的材料参数,提出了一种简单的标定流程.最后,采用经过标定的新型力学模型对四组拉伸试样展开有限元分析,数值模拟的拉伸曲线、最大力以及断裂时刻的轴向应变分布与试验结果高度吻合,
联肢墙进入塑性阶段后墙肢会出现明显的内力重分布现象,分析并计算墙肢内力是实现合理设计及高效评估的前提.目前,塑性阶段墙肢内力通常采用复杂费时的有限元模拟获得,缺乏实用的简化计算方法.文中首先基于OpenSees平台分析了联肢墙墙肢基底内力的变化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分析得到的附加轴力系数在塑性阶段稳定变化的特性和附加轴力与基底剪力呈三折线形式变化的规律,提出了墙肢基底附加轴力简化计算方法;然后,通过考虑附加轴力对墙肢刚度的影响,按照各墙肢刚度比例关系分配内力,给出了塑性内力重分布后墙肢剪力和弯矩的简
文中提出一种用于RC框架-轻钢增层混合结构的新型外箍式节点,旨在增强对上部结构柱脚的约束,并方便施工.对外箍式箱型柱节点和传统露出式刚接节点分别进行了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1/2缩尺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外箍式箱型柱节点将塑性铰外移至柱脚底板边缘处,有效保护了节点核心区,提高了极限承载力和刚度;滞回曲线更为饱满,减缓了强度和刚度退化,大幅提升了耗能能力.文中提出的新型外箍式箱型柱节点可以有效保证传力路径的连续性,其各项抗震性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露出式刚接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