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还有学生吗?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yulan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天看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话题是“中学该不该取消文理分科”,双方争辩激烈,尤其是某教授情绪激动得都失态了。一场伪争议而已,取不取消,和素质和减负都没有必然关系。倒是有位中学教师说了一句,很在理:中国只有考生,没有学生了。
  我们经常听到有学校这样表态:“要把高一当高三抓”,或“高考意识要在高一提前渗透”;更或者“高考要从高一、高二抓起”,有些表态甚至就来自于主管部门,大家都说身不由己。检验老师的最大手段是分数,甄别学生的最大凭借更是分数。在学校里,分数是大家的命根,考是大家的法宝。可能也是深谙中国教育之理,所以那天的争议到最后,完全转到了对高考的争论,也就是地球人都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问题就是高考问题。不解决高考问题,谈再多的改革都是越改越累,越改越乱。
  高考是个好东西,取消不得,如果没有这个公平、公正的平台,那些没钱没权没路子的人到哪儿去博未来呢?可是钢筋可以拿来架桥,也可以拿来捅人。如今那么多对高考的质疑,并不是厌恶高考本身,而是厌恶高考大棒下学性、灵性、人性的淡失。那么如何做才是出路?
  有专家建议:加大自主招生力度。听起来很美,做起来会很丑。专家们再三提醒我们不要有罪推定,将高校教授、专家们一棒子打死。可问题是高校还有独立的教授专家吗?在全盘官僚化、功利化、世俗化的高等学府里,要我们相信他们能独善其身,简直是天方夜谭。太清晰的现实、太杂多的实例,讓我们原有的一点点对学术的敬畏、对学术者的敬畏早已消弭殆尽。当教授已沦为“叫兽”,专家已成“砖家”,他们和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除了叫乱人们的思维,砸伤我们的审美,已不会再奉献出什么高尚与纯净了。在社会这条大河里,身为小溪是脱不了干系的。——不排除还有极个别极个别高山溪涧独立于世,傲然于天地之间,但问题是真有招生这样的美差,也落不到他们身上。有人关于朋友有这样一个定义,即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不走同一条线路,不干同一个勾当,你还足以被信任吗?
  所以自主招生还是停留在现在这样的毛毛雨算了,可别铺天盖地之后,让大学再次成为有钱、有权、有关系者的天堂。等到真正可以教授治校了,大学可以独立于行政之外,而社会监督机制已较完善,再谈也不迟。
  有人以为不分科就培养综合素质了,殊不知在“学生等于考生”的教育背景下,不分科就是加多几门功课的作业,加多几门功课的考试,直到把学生压趴、压垮为止。哪一个角旮旯里的小东西,都可能成为考题中的一个得分点,哪门科都是总分里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捡了芝麻捡西瓜,填了窟窿补小洞,手忙脚乱、顾此失彼、张皇失措、六神无主,以致于压抑、恐慌、绝望……别说综合素质,可能最后连命都没了。勉强存活,那些往死里折磨了学生的知识,也一定被他们决绝地抛弃了。——为考试而记住的东西,随着考试的结束也就结束了。
  可分科就一定好?早早地丢弃几门课,弄得思维残缺,谈何可持续发展?
  当学校只为高考服务,当课堂已沦为考点训练场,当教师的眼里只有升学率,当学生的眼里只留存分数,那么我们的学生已不能再称为学生,学校不能再称为学校,前者叫考生,后者则叫考前培训班。
   那么如何让学校回归本位、学生回归为本体呢?我认为——
  首先是解散过多的层层叠叠的行政管理机构。它们的存在名曰为管理,事实上为干预,这种干预威逼着学校的异化。我们都知道,现在新一代的家长已不像从前那样只纠集于分数了,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孩子快乐、健康;学生自己更是期待能有更多的空间可以自由发展、自主发展;教师如果不是领导的威逼,也不会没事找事用分数去勒自己的脖子。现在升学率成了政绩,成了领导脸上的油彩,他们咬定分数不放松:
  一来,以升学率定业绩已成了惯例,怕被问责,怕被追究,怕被批评,怕影响乌纱帽和前程,才层层威逼,层层加码。现在学生对教师负责,教师对校长负责,校长对局长负责,局长对区长负责……对上而不对下负责,是中国行政特色,而我们每个人都是行政管理上的棋子。
  二来,以分数来量化管理是管理者自认的捷径。现在动不动就说的“质效管理”其实就是分数管理,变着法子拿分数来折腾人,看重点率、本科率、大专率还不够,还得看均分,看进步率、巩固率、贡献率,还不够,还得看优分率、优分段、优分人数,还不够,甚至还得看985工程、211工程的入学数,看和兄弟市县、兄弟学校的均分比、均分差……这就叫精细化管理,是化虚为实、化繁为简的管理。有了这种管理方式,就不怕教师耍个性、不服从了。这不就是GDP吗,是硬指标,当每个人都为此去低头耕耘的时候,管理者才能体现管理者的强势话语权,才能更得心应手地进行管理。
  三来,有管理者就得有管理项目,拟定最容易跟踪的内容,既能体现管理者的劳动,又能落实管理者的职责,何乐而不为?正如各层各级的督导机构想方设法要评估一样,这样才能体现其部门的存在价值。行政机构越多,对下的干预就越多,殊不见市区校轮番上演的高考工作会议,那是向谁抡起的鞭子呢?
  如果压力来自于学生、家长,我们认了,因为教育就是为他们服务嘛。站在讲台上,不能让学生信服、让家长信赖,那是教师的失职。可现在教师最大的压力来源,是上级而不是他们,更不是学生的明天、国家的未来,令人唏嘘难解。
  其次是明确基础教育的责任,由国家制定基础教育的学业水平测试标准。即国家只解决过关教育,只设最低线,至于高要求、高发展、高目标则交给个人,交给家庭,交给私人机构。也就是说,一个学校没人考上清华北大,没有状元,没人进入全市前100名,学校没有责任,但一个学校有过关考试不合格的,学校就要负责任。学校得保证每个学生的基本素养,让他们有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不使他们有一天成为国家、社会、他人的负累。
  我们一直在说,中国是失败者的教育,用绝大多数的陪读者烘托了个别的精英,所以各个学校状元工程、尖子生工程都是头等大事,至于陪读者,就被代表了,被忽视了。其实,人都有向上的欲望,真正的优生,给他们空间,他们将发展得更自由、更畅达、更有个性与创新性。需要帮忙的是困难生,我们的方向常常反了。
  再次,把高考报名交给社会、社区去办。分数反馈只针对个人,让所有想排名的政府管理机构、私人机构、个人、家长等都没有了依据,至于媒体找到个别典型(比如状元等),那是媒体的事,与学校评价就没有直接关系。只有高考和学校脱钩,学生才能由考生还原为学生。
  还有,被屡次提及的高考多次化,如一年考5次取最高成绩的做法,完全可以实施。虽然社会成本增加了,但这个成本和产出相比是值得的。美国有些高中生比中国学生还苦,他们除了修中学课程,还主动修大学AP课程,经常也是做到深更半夜,但他们不叫苦,为什么?因为那是他们自找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永远不会累。我们为什么不能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自己去决定未来呢?想进好学校,自己多学几门课程,多上几个层次,这才叫多元,才叫自主。
  看着学生每天心不甘情不愿泡在题海里的苦样,看着不分青红皂白的清一色的作业和测试,看着黑板上的高考倒计时,我强烈感受到教育的无奈。
  中国没有学生只有考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
  (作者单位:深圳市南山区南头中学)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其他文献
<正> 本实验室经过多年努力,运用以虚拟结构和数论方法为基础的晶格反演理论,通过一系列的第一性原理能带计算,建立起有明显中国特色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有效的原子间相互作用
1999年,周华宝在无锡组建了怡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怡庭物业).5年多来,他以敏锐的商业眼光,率领团队不失时机地开拓业务,目前委托管理和顾问管理物业面积已达百万平方
综述了近期有关多肽和氨基酸的纳滤膜分离过程中的膜污染及防治的研究进展.膜表面浓差极化层或凝胶层的形成以及多肽和氨基酸与膜的疏水或静电吸附是导致该过程膜污染的主要
坐在记者面前的傅丽茹是美丽的,是历经世事、尘埃落定后淡定、沉静的美丽.谈话时脸上始终是温婉而亲切的微笑.这让与她对话的我们放松,但也在最初的开始时有一些与想象背离的
大数据时代观:一种可以采纳的思维模式  依据现有传统思维模式实现上述的“全数据”评估,必然存在人力、物力和海量数据的困境。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模式,革新传统监控评估技术。大数据时代观就是一种可以采纳的思维模式。其关键是“样本=总体”。  在信息处理能力受限的时代,世界需要数据分析,却缺少用来分析所收集数据的工具,因此随机抽样应运而生,“抽样”的目的就是用最少的数据得到最多的信息,它可以被视为那个
在单向拉伸和平面压缩金属涂层/聚合物复合体系的条件下,在体系的表面形成周期性的微观结构.综述了对这种周期性表面微结构的特点及其形成机理的研究,并介绍了该理论在地壳表
2012年8月底.搜狐网发起网友票选“全国十大最丑雕塑”活动.入围的城市雕塑来自网络搜索引擎工具和微博.包括公共空间中的非临时性雕塑。12月20日,结果决出。网友对其中第2号的重
以偏铝酸钠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为原料,采用螺旋通道型旋转床超重力法制备纳米氢氧化铝粉体。分析讨论了NaAlO2溶液的碳分机理,考察了碳化温度、终点pH值、原料浓度及CO2浓度和
日前,在新京报针对“最难就业年”进行的一份调查问卷中,“找工作是否动用过关系”一项,成了受访者颇为关注的焦点。调查显示,约有21.5%的受访学生承认自己为求职动用过“关系”。(见《新京报》)  据报道,部分高校老师建议部分缺乏“关系”的应届生到二三线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持这种观点的老师对“关系”求职现象的分析是欠妥的,缺乏“关系”的毕业生就该去二三线城市发展,难道一线城市打拼的人大都是靠“关
<正> 1985年全国红楼梦学术讨论会于10月13日至19日在贵阳举行。参加这次讨论会的,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中国红学会会员和红学界学者,本省红学会会员及各方来宾、代表共17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