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与“1+2”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9iij9ijwh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创造了一个举世震惊的奇迹;
  他开拓了数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时代;
  他凝聚了全世界所有数学家倾慕的目光;
  他成为中华民族永远的自豪和骄傲。
  陈景润,福建省闽侯人,我国著名现代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一个邮政之家,从小性格内向,爱书成癖,书中仿佛有着一个永远也无法穷尽的迷人天地。10岁时,母亲突然病逝。书,为他分担和化解了难以排遣的忧伤。抗战胜利后,陈景润随父亲回到福州,进入英华中学读高中,期间,他从图书馆借阅了《微积分学》、《高等代数引论》等比较高深的科学专著,为他日后攀登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50年春夏之交,他高中尚未毕业,就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进了素有“南方之强”美称的厦门大学数学系。大学期间,他依然保持着中学时那种沉默并近似孤僻的性格,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学习上,在名师们的指导下,独自在数学的王国中遨游。1953年,国家急需人才,陈景润提前一年毕业,开始了其曲折而传奇的人生之路——
  在北京,他当过教师,因“不善言辞,木讷有余”而被学校辞退;
  在福州,他摆过地摊,因王亚南出面,他被安排到厦门大学数学系资料室工作;
  在大连,他洗过瓶子,因华罗庚向周总理申请,他得以继续回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然而,曲折的人生和多变的命运未能阻挡住他向科学高峰奋力攀登的脚步,相反使他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机遇,创造出无比灿烂的辉煌。
  50年代,陈景润对高斯圆内格点、球内格点、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作了重要改进;
  60年代以来,陈景润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研究,并屈居于6平方米小屋,借一盏煤油灯,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于1966年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即: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一个素数加上顶多两个素数的乘积。这一成果被国际数学界誉为“陈氏定理”,轰动了全世界。
  1978年和1982年,陈景润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的邀请,请他在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阿·威尔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数学家王元评价说:“他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最优秀、品质最高的奶。”
  邓小平曾感慨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世界上公认有水平的”科学家,“中国有一千个就了不得”。
  正当陈景润向哥德巴赫猜想的顶峰(1+1)发起强有力冲击的时候,不幸再一次降临到这位数学奇才身上。1984年4月27日,陈景润在大街上被一辆横冲而来的自行车撞倒,初步确诊:后脑严重撞伤,得了严重的脑震荡。1985年在挤公共汽车时,陈景润又一次被拥挤的人们挤到车身底下,当场摔昏过去。不久,他被检查出患了世界上尚没有办法医治的帕金森氏综合症。长期的病房生活,成为他晚年重要的生活形式……
  1996年3月19日13时10分,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院士与世长辞,终年63岁。
  1999年,我国发行了纪念陈景润的邮票。
  在今年纪念陈景润逝世10周年和“1+2”成果发表40周年之际,他的话再一次在我们耳边响起:“攀登科学高峰,就像登山运动员攀登珠穆朗玛峰一样,要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懦夫和懒汉是不可能享受到胜利的喜悦和幸福的。”
  陈景润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用生命编织了昨日历史的辉煌,他所取得的成绩,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责编 一竹)
其他文献
张宗汉,芮城县陌南镇石坡村人。祖籍陕西洛南,自小家境贫寒。有一年,当地遭到严重旱灾,为了一家5口人活命,父亲一担挑从洛南山逃荒落脚到石坡村,住在别人家的破窑洞里,以给人干活养家糊口。  1938年3月,日军进犯芮城,残害、骚扰百姓。3月8日至18日10天时间,日军曾三次在陌南、岭底一带,杀害无辜群众41人,烧毁民房600余间,奸淫妇女20余人,宰杀耕牛140多头。日军的暴行,使张宗汉这位刚烈火爆的
期刊
“雕者,以形显神、以灵势真也。拟天地、山水、草木、鱼虫于心,以形取势,以力应场,以态显道也;乐者喜之、观者会之、识者化之。”  雕刻迥异于书法绘画,它讲究以“刀”代笔、以“雕”写意,对工匠的要求颇高;正如前人所云:“雕天地之脉,塑山水之路,融人情、事理、智慧于形,汇变化、灵动、颖悟于器,应化主形,或东或西,或南或北,或上或下,外取于象,内敛于形,转而为圆、因势呈缘者,大师之谓也。”所以,要成为高超
期刊
备战太原战役    1948年7月,晋中战役结束,我华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十五纵队四十四旅一三O团三营九连(后改为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一八五师五五三团三营九连)驻榆次县龙田村休整,为进攻太原作战斗准备。  东山,是太原的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阎锡山用了近十年时间和大量的人力物力,在东山上修建了3000多个钢筋水泥碉堡,在北起牛驼寨,南至山头,长达8公里的防御线上,修建了牛驼寨、淖马、小窑头、山头四大要
期刊
日前,笔者到原平市大牛店镇梨井村的关帝庙内参观,只见这座历经清乾隆、嘉庆、同治三代重修的庙宇,如今已破旧不堪,不再能够吸引人的眼球。但立在大殿前的一通石碑却保存完好,字迹清晰。仔细端详碑文,原来是民国时期梨井村与沙峪村关于土地讼争的详情记载,正面记事,背面附有判决书的全文。  这通石碑为长方体形制,高146厘米,宽64.5厘米。碑身正面详细竖刻有民国19年3月7日,由上阳武村庠生李步荣撰写、上薛孤
期刊
众所周知,白话文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头戏,也难怪有人干脆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称为白话文运动(至1921年,白话文完全取代文言文取得了正宗的国语地位)。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的世界语运动,就鲜为人知了。尽管如此,世界语运动在“五四”也引起了不少波澜,《新青年》杂志就曾于1916年到1919年,为此开展过一场历时三四年之久的大讨论。本文就“五四”世界语运动的发生、发展及其受挫原因进行
期刊
1944年8月,正当陕北高原上展现出一幅谷子黄如金、高粱红似火的丰收景象的时候,中外记者参观团中的美国、英国、加拿大、奥地利等国记者,愉快地结束了对我革命圣地——延安的访问,启程要赴我晋绥抗日根据地进行参观。临行之前,毛泽东主席还亲自来到交际处为他们饯行。  中外记者赴延安参观团是1944年6月上旬抵达延安的。到延安后,他们先后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朱德总司令、叶剑英参谋长的亲切接见;参
期刊
早听说台湾的山西人中五台人居多,而台北山西同乡会的执事人员又多为五台人,刚换届的同乡会总干事赵清福先生便是五台县东冶镇怀荫村人。赵清福先生致欢迎词时,操着一口浓厚的乡音,让人联想到同乡阎锡山。山西旅游协会访问团在台期间,受到了旅居台湾多年的山西乡友盛情接待,并派阎志昭先生陪我们去参观其堂伯父阎锡山在台湾的金山茅屋,觅取阎氏生前、身后的著作。  1949年,阎锡山跟蒋介石逃到台湾后,不到一年,就被革
期刊
任何事情只有亲身经历它,才能深刻地感受它,对于晋南治丧习俗也是如此。2006年1月3日凌晨2时55分,母亲因病治疗无效不幸去世了,在治丧中才使我对家乡的安葬风俗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母亲病逝    2005年12月27日,我去吕梁市考察工作,原计划30日或31日返回太原,不料第二天司机同志告诉我,应该今天赶回太原给车辆缴养路费,否则,将会被罚款。我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在考察完历史名镇碛口后,驱
期刊
1936年2月21日至5月初的红军东征,毛泽东曾四次到石楼县,共和国的10位元帅中就有5位来石楼参加战斗。  石楼是红军东征的根据地。这次东征,红军到过山西几十个县,但石楼人民贡献最大,牺牲的县、区、乡各级苏维埃政府人员最多。在石楼,由李富春、胡耀邦、蔡畅、王达成、白治民、冯雪峰、陆定一、王首道、刘晓、苏耀亮等,建立了县、区、乡三级苏维埃政府37处,斗争了大土壕劣绅165户,斗争出粮食7000石、
期刊
说起海外华侨华人对中国抗日战争的贡献,不能不提到南侨机工回国抗日的事。可是对于“南侨机工到底是什么人”、“他们是如何投身抗日战争的”这类问题,知道清楚的人就很少了,特别是在北方更是如此。因此,我们有必要把那鲜为人知的一页呈现在国人面前。    南侨机工的由来    1938年10月,上海、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抗日战争进入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  在海外,华侨社会群情激愤,纷纷掀起了抗日救亡热潮。自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