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CSⅡ)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MSⅡ)对血糖控制的临床疗效差异,并为该病治疗积累经验。 方法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于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其中研究组开展CSⅡ治疗,对照组开展MSⅡ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素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FBG、2hB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A1C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胰岛素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低血糖和黎明现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开展胰岛素泵连续皮下输注相较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血糖控制效果更佳,胰岛素剂量使用更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20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II) and 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 (MSII) on blood sugar control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and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Sept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allocated to a research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9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CSII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MSII. FBG, 2hBG, HbA1C, insulin dosag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treatment week, FBG and 2hBG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of HbA1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Recovery time of blood sugar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insulin dosage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and dawn phenomenon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MSII, CSII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has a better effect of blood sugar control, less insulin dosage, a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Diabetes type 2; Insulin pump; Subcutaneous infusion; Blood sugar control; Adverse events
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饮食逐渐成为人们主要饮食结构,与此同时,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之势[1]。由于高脂饮食会引起大量脂质蓄积体内,造成人体肝脏、胰腺、肌肉等组织出现异常代谢,使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引起血糖升高[2]。由于糖尿病病程长,若不及早控制血糖,极易诱发一系列心血管慢性并发症,不仅增加治疗难度,更是增加患者生理性痛苦。而强化降血糖治疗是控制血糖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方案包括CSⅡ和MSⅡ,两种措施均能有效控制血糖,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据文献报道[3],CSⅡ能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在降血糖的同时,还能避免低血糖及黎明现象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故笔者设计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2种降糖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于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32~69岁,平均(43.8±1.9)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FBG、2hBG、HbA1C检查,再联合多项辅助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诊断参照人卫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FBG≥10mmol/L、2hBG≥14mmol/L、HbA1C≥8%;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视网膜活动性增殖病变;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经运动、饮食、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及以上,且血糖控制不佳者;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FBG、2hBG、HbA1C、BMI(体质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方案,内容涉及运动疗法、饮食疗法、口服降糖药治疗及健康宣教等。(1)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CSⅡ治疗,即利用胰岛素泵(型号MiniMed508)经皮下连续输注诺和锐。其中将全天胰岛素总量的50%~60%作为每日基础供应量,实施24h连续输注,剩余40%~50%剂量作为每日三餐前追加剂量。(2)对照组:本组患者开展MSⅡ治疗,即每日三餐前30min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短、中效胰岛素。胰岛素初始剂量制定由医生综合患者血糖水平及体质指数等指标评估而来。两组患者每日需测量8次血糖,分别为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点。两组胰岛素强化降血糖治疗的各项指标达标情况设定如下:FBG<7.0mmol/L,2hBG<10.0mmol/L。当患者血糖值<3.5mmol/L时,表明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医生根据患者实时血糖水平调整CSⅡ组的每日胰岛素基础用量及餐前负荷量、MSⅡ组胰岛素用量,直到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达标为止。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末FBG、2hBG、HbA1C值。(2)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及每日胰岛素用量。(3)记录两组患者低血糖及黎明现象发生率。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即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于凌晨3~9点因体内各激素水平发生紊乱而引发的高血糖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x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FBG、2hB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A1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受到损害和胰岛素抵抗所致[4],上述2方面原因会引起高血糖,而长期高血糖状态又会进一步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和加剧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5]。据文献报道[6],持续高血糖状态会诱导胰腺β细胞发出凋亡信号,最终使胰岛出现不可逆转性损害,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显得尤为关键。糖尿病传统治疗方案主要为阶梯性模式[7],即首先指导患者行饮食干预3个月,若效果不佳,则口服一种降糖药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者,采取多种降糖药联合治疗;上述效果均无效后,则实施胰岛素治疗。目前,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效果最佳的治疗药物,而胰岛素不同形式的给药方法对于血糖控制效果的研究一直是全球熱点课题[8]。CSⅡ和MSⅡ是当今临床上常用的2种给药模式,笔者拟在探究这2种方案所产生的效果差异,为医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处方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各时间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及每日胰岛素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因为CSⅡ更接近人体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采取脉冲式可调节胰岛输注系统,通过24h持续向人体输注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稳,同时还能调整胰岛素基础分泌量维持肝糖输出,进而满足外周组织充分利用血糖的需求[9];通过餐前及餐后负荷血糖含量的调控,使药代动力学达到最佳发挥,能改善长时间高血糖状态,改善胰岛功能及降低胰岛素抑制[10-11];此外,胰岛素泵具有便携式特点,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改善其生活品质[12]。而MSII无法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且注射剂量控性不佳,极易发生血糖波动性变化,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13]。另外,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所致,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调研以明确两种给药方式对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差异性影响。
研究结果亦表明,研究组低血糖和黎明现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由于胰岛素泵具有可调节基础量的特点,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进行剂量调整[14]。例如患者存在夜间低血糖症状时,可调低夜间胰岛素用量避免低血糖发生,即泵的使用可有效避免胰岛素过量等现象出现。另外,胰岛素泵注射剂量精确,每次使用胰岛素泵时仅在皮下残留极少量胰岛素,可减少因运动所致低血糖。胰岛素泵的上述特点,能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同时还能降低黎明现象发生率。因为胰岛素泵能实现胰岛素基础率分段设置,患者可在黎明时分设置较高的基础输注量,据文献报道[15],当胰岛素输注量增加50%时,可控制黎明现象。而MSⅡ控制血糖的原理主要是将机体某一时段所需胰岛素水平一次性注射至皮下,虽然能控制该时段血糖水平,但却极易引起血糖非正常性波动,无法有效维持人体24h血糖的稳定,进而使血糖达标时间延长,低血糖和黎明现象发生率增加[16]。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采取胰岛素泵行皮下连续输注相较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少,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胰岛素泵;皮下注射;控制血糖;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3-208-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of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 (CSII) and multiple subcutaneous insulin injection (MSII) on blood sugar control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and to accumulate experience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Methods 78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who were ad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0 to September 2013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allocated to a research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with 39 patients in each group. The research group received CSII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MSII. FBG, 2hBG, HbA1C, insulin dosage and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before and after the treatment in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fourth treatment week, FBG and 2hBG in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difference of HbA1C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Recovery time of blood sugar in the research group was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insulin dosage was less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Incidence of hypoglycemia and dawn phenomenon were both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MSII, CSII for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has a better effect of blood sugar control, less insulin dosage, a low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and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Diabetes type 2; Insulin pump; Subcutaneous infusion; Blood sugar control; Adverse events
隨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脂高蛋白饮食逐渐成为人们主要饮食结构,与此同时,2型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年攀升之势[1]。由于高脂饮食会引起大量脂质蓄积体内,造成人体肝脏、胰腺、肌肉等组织出现异常代谢,使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引起血糖升高[2]。由于糖尿病病程长,若不及早控制血糖,极易诱发一系列心血管慢性并发症,不仅增加治疗难度,更是增加患者生理性痛苦。而强化降血糖治疗是控制血糖有效治疗手段之一,目前在临床上应用较广方案包括CSⅡ和MSⅡ,两种措施均能有效控制血糖,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据文献报道[3],CSⅡ能模拟人体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模式,在降血糖的同时,还能避免低血糖及黎明现象发生,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故笔者设计本研究,旨在进一步了解2种降糖方案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内分泌科于2010年3月~2013年9月收治的78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男43例,女35例,年龄32~69岁,平均(43.8±1.9)岁。所有患者入院当天均经FBG、2hBG、HbA1C检查,再联合多项辅助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诊断参照人卫第7版《内科学》教材中关于该病诊断标准。纳入标准:FBG≥10mmol/L、2hBG≥14mmol/L、HbA1C≥8%;患者不存在其他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患;不存在视网膜活动性增殖病变;不存在原发性或继发性痴呆;经运动、饮食、口服降糖药治疗3个月及以上,且血糖控制不佳者;对本研究知悉并签署同意书。利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 ,分别设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两组在性别、年龄、FBG、2hBG、HbA1C、BMI(体质指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降血糖治疗方案,内容涉及运动疗法、饮食疗法、口服降糖药治疗及健康宣教等。(1)研究组:本组患者采取CSⅡ治疗,即利用胰岛素泵(型号MiniMed508)经皮下连续输注诺和锐。其中将全天胰岛素总量的50%~60%作为每日基础供应量,实施24h连续输注,剩余40%~50%剂量作为每日三餐前追加剂量。(2)对照组:本组患者开展MSⅡ治疗,即每日三餐前30min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予短、中效胰岛素。胰岛素初始剂量制定由医生综合患者血糖水平及体质指数等指标评估而来。两组患者每日需测量8次血糖,分别为三餐前、三餐后2h、睡前及凌晨3点。两组胰岛素强化降血糖治疗的各项指标达标情况设定如下:FBG<7.0mmol/L,2hBG<10.0mmol/L。当患者血糖值<3.5mmol/L时,表明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医生根据患者实时血糖水平调整CSⅡ组的每日胰岛素基础用量及餐前负荷量、MSⅡ组胰岛素用量,直到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达标为止。
1.3 观察指标
(1)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后第4周末FBG、2hBG、HbA1C值。(2)记录两组患者血糖达标所需时间及每日胰岛素用量。(3)记录两组患者低血糖及黎明现象发生率。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夜间血糖控制良好,即在无低血糖的前提下,于凌晨3~9点因体内各激素水平发生紊乱而引发的高血糖状态。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作为统计描述,采取x2检验。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时间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
治疗后第4周末,研究组FBG、2hBG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A1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2型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特点主要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受到损害和胰岛素抵抗所致[4],上述2方面原因会引起高血糖,而长期高血糖状态又会进一步破坏胰腺β细胞功能和加剧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5]。据文献报道[6],持续高血糖状态会诱导胰腺β细胞发出凋亡信号,最终使胰岛出现不可逆转性损害,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显得尤为关键。糖尿病传统治疗方案主要为阶梯性模式[7],即首先指导患者行饮食干预3个月,若效果不佳,则口服一种降糖药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者,采取多种降糖药联合治疗;上述效果均无效后,则实施胰岛素治疗。目前,胰岛素是控制血糖效果最佳的治疗药物,而胰岛素不同形式的给药方法对于血糖控制效果的研究一直是全球熱点课题[8]。CSⅡ和MSⅡ是当今临床上常用的2种给药模式,笔者拟在探究这2种方案所产生的效果差异,为医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处方提供数据支持。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在各时间点血糖、血糖达标时间及每日胰岛素用量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因为CSⅡ更接近人体胰岛素分泌的生理模式,采取脉冲式可调节胰岛输注系统,通过24h持续向人体输注胰岛素以维持血糖平稳,同时还能调整胰岛素基础分泌量维持肝糖输出,进而满足外周组织充分利用血糖的需求[9];通过餐前及餐后负荷血糖含量的调控,使药代动力学达到最佳发挥,能改善长时间高血糖状态,改善胰岛功能及降低胰岛素抑制[10-11];此外,胰岛素泵具有便携式特点,能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并改善其生活品质[12]。而MSII无法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且注射剂量控性不佳,极易发生血糖波动性变化,出现低血糖等不良反应[13]。另外,两组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可能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所致,需进一步开展前瞻性调研以明确两种给药方式对糖化血红蛋白值的差异性影响。
研究结果亦表明,研究组低血糖和黎明现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由于胰岛素泵具有可调节基础量的特点,因此使用者可以根据自身血糖情况进行剂量调整[14]。例如患者存在夜间低血糖症状时,可调低夜间胰岛素用量避免低血糖发生,即泵的使用可有效避免胰岛素过量等现象出现。另外,胰岛素泵注射剂量精确,每次使用胰岛素泵时仅在皮下残留极少量胰岛素,可减少因运动所致低血糖。胰岛素泵的上述特点,能有效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同时还能降低黎明现象发生率。因为胰岛素泵能实现胰岛素基础率分段设置,患者可在黎明时分设置较高的基础输注量,据文献报道[15],当胰岛素输注量增加50%时,可控制黎明现象。而MSⅡ控制血糖的原理主要是将机体某一时段所需胰岛素水平一次性注射至皮下,虽然能控制该时段血糖水平,但却极易引起血糖非正常性波动,无法有效维持人体24h血糖的稳定,进而使血糖达标时间延长,低血糖和黎明现象发生率增加[16]。
综上所述,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采取胰岛素泵行皮下连续输注相较于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在控制血糖方面效果更佳,不良反应更少,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