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才能一辈子做好事?在探索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发现了同样在探索这个问题的北大毕业生、如今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机构的掌门人张浩而。她说想达到公益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社会企业是一个发展方向。“社会企业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帮助自己认为值得帮助的群体的最好的方式,我们在从事企业经营的同时,就最大限度地帮助了我们认为值得帮助的人,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施舍,而是以需求为前提的多方共赢的一项真正的事业。我想这也就是社会企业的真正含义所在。”
2004年的暑假,张浩而和北京大学的一些同学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寨考察。考察结束,他们买了一箱火腿肠送给当地的孩子吃。当他们要离开山寨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追着汽车跑了很远。车停下后,张浩而问他有什么事。小男孩问她:“姐姐,你说我是这世界上第一个吃到火腿肠的人吗?”
这个问题让车上所有人受到震动。小男孩离开后,他们探讨了“怎么才能让贫困地区致富”的问题。那次贵州之行,成为了张浩而从事公益事业的诱因。回到北京之后,感性的张浩而就在北大校内发起了“润灵爱心计划”,目的便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完成学业。
从传统募捐到公益实习
“润灵”在创办之初,走的是最传统的道路,主要通过募捐和简单的义卖活动来筹集善款。2004年12月,张浩而和十几个同学到北大、人大、农大等5所重点高校进行募捐,但是这次募捐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他们总共只筹到2000多元,而且底下还有人议论纷纷,表示对他们这种募捐方式的质疑和不满。
那次活动结束后,张浩而开始反思公益事业传统筹款方式的问题——“募捐忽略了资助者的需要,募捐者的一时感动不能带来稳定的公益事业,受捐助者也难摆脱被怜悯的心理阴影。”
有一次,张浩而问北京太阳儿童村的孩子:“有人捐钱给你们,高不高兴?想买些什么?”孩子们沉默着不肯回答。后来孩子们告诉她,接受资助后并不开心,反而有被怜悯、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会产生不吃嗟来之食的抵触情绪。后来“润灵”成员通过向企业、募捐人员和被捐赠对象发放关于对捐赠行为认识的问卷、开展深度访谈等方式,证实了这一感性认识的正确性。
经过思考和探讨之后,张浩而与“润灵成员”作出了一个结论: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平台,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赚钱资助孩子,让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让他们知道,资助者并不是“有钱没处花”;帮助他们,不是施舍,也不是怜悯。这是张浩而的公益事业的第一次转折点。
2005年暑假,“润灵”开始了自食其力、智慧助人的第一个项目:公益实习。即由“润灵”负责为大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参加公益实习的同学需要与“润灵”签约,承诺将自己一定比例的实习工资捐出来,资助贵州部分地区家境贫困但成绩优异的高三学生。
联系实习单位是“润灵”公益实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年多以后,“润灵”和许多大型外企、国企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像安永会计事务所,每年都给“润灵”留有固定的实习名额。但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接受这种公益理念,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在“胡闹”。
公益实习开展两年后,“润灵”为贵州70多名高三学生支付了10万元的学费,同时为北大、清华、人大以及对外经贸大学的72名大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而且公益实习对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起了很大作用。据“润灵”调查,20%接受公益实习的学生,跟实习公司员工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最终进入实习公司任职。
成立QBUY公司
在2006年的公益实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情况,让张浩而开始忧虑这一项目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北京一所高校的两名硕士生在公益实习结束后,拒绝按照此前的协议捐出600元的实习工资。“他们告诉我们,钱花光了。其中一人说,他用这钱买了手机。”
最后,张浩而只好选择在她看来“最切合实际、也最没有技术含量”的“QBUY网上购物平台”。
2006年暑假,张浩而拿出了她自己积攒的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注册了QBUY购物网。公司成立后,由她的男朋友——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系2002级本科生曹飞全权负责日常业务。在最初的定位中,该公司隶属于“润灵爱心计划”,其利润的50%作为“润灵”北京项目部的资金来源,资助北京地区的贫困高中生完成学业;而另外50%利润,则用于QBUY自身的发展壮大。
不过事实上,QBUY购物网并没有像公益实习一样得到普遍认同和接纳。QBUY作为张浩而自己出资建立的公益购物网站,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学生和企业员工,销售利润的50%属于张浩而个人所得,这加上她在润灵公益咨询的工资,她的所得并不低于那些在投行和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同学们。这也使得张浩而遭遇了很多质疑和争议。但是张浩而觉得“这是他们的局限性。如果我拿不到收益,投入这些钱做什么?如果人们一分钱挣不到,谁愿意投身这项事业?丛飞(已故青年歌手,8年时间义演300多场)那样的人我会称他是一个圣人,一个大家,但那样的公益做不长久。社会企业模式就应当是双赢”。对于QBUY带给她的这部分收益,张浩而拿得理直气壮:“这是我的投资和劳动应有的报偿。”
在张浩而的设想当中,QBUY业务能顺利推广到北京的十几所高校,半年后每个月的利润能到7000元至8000元,足够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她与曹飞的生活费,还能有一部分用来发展QBUY。但半年时间过去了,公司的业务仅在北大、人大、农大有一定的推广,每个月1000多元的利润也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很多高校仍然像对待商家一样对其进行收费,租一个场地要1500元。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是QBUY难以承担的,因此,QBUY的经营业务基本上依靠自己的网络购物平台以及在各高校的BBS开展。校园代理在学校BBS上发帖卖东西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润灵”和QBUY购物网的公益模式仍然引起一场争议。有一些网友表示,QBUY有拿着“润灵爱心计划”的公益性质为其营利目的做幌子的嫌疑。更有人对“润灵”公益筹款的用途提出了质疑。
在各自作出许多辩解之后,这场争论以双方的致歉结束,但作为“润灵”和QBUY的创始人,张浩而的心情跌到了谷底,“QBUY每个月的财务报表都在网上公开,我们的钱用在什么地方一清二楚,我自己没有从中拿一分钱。”
“难道我们做的事情就没有一点好吗?”张浩而反问道。这次BBS风波逼迫着她正视QBUY购物网和润灵爱心计划之间的关系。
从感性走到理性
之前,张浩而一直不愿意把“润灵”和QBUY分开。不过种种事实不得不让张浩而开始向现实靠拢。“现在,我们只能按照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向现实妥协。”她决定,彻底放弃QBUY和公益实习,集中精力经营 “润灵”的公益事业咨询机构。“我将脱离公益活动的执行层面,而是指导人家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进行公益活动,我现在只做公益咨询这一块,公益实习已经不做了,马上QBUY也将结束。我现在做的公益咨询主要涉及两块,一块是给企业做社会责任咨询,这不仅仅包括指导企业对环境、公益事业的关注,还包括企业内部战略制定、人事制度制定等等内容。另外一块是和NPO(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系,我们在NPO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从完全公益性质的润灵公益实习计划到稍显社会企业味道的QBUY购物网,再到如今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机构,张浩而的社会企业家之旅走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轨迹。她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机构做过很多成功案例,和万事达卡等世界500强企业都有过合作,还成功帮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开招标,对筹集到的2000万善款进行效率化处理,实现公益资源共享。张浩而说:“为有志于慈善事业的组织,包括企业和基金会等进行服务,是我们现在惟一的工作和理念。”
如今张浩而对公益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当我逐渐深入到公益组织的核心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的很多认识和做法并不是完全可取的。商业与公益联姻在现实下是不可持续的,将导致整个社会企业行业的毁灭。单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到现在都没有像样的人才,谈何社会企业建设?现在我还是要在润灵这个平台上实现我的社会企业的梦想,我允许自己先前的失败。比较起来,公益事业咨询是更高级的公益事业,社会企业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帮助自己认为值得帮助的群体的最好的方式,我们在从事企业经营的同时,就最大限度地帮助了我们认为值得帮助的人,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施舍,而是以需求为前提的多方共赢的一项真正的事业。我想这也就是社会企业的真正含义所在。”
张浩而和曹飞(两人现已成婚)一直没有放弃对社会企业的探索,他们正计划通过一些在海外留学或即将去海外留学的合伙人将润灵带到海外,第一站就是美国,因为美国的非营利产业比较成熟,张浩而认为去美国,一方面是去取经,一方面是想引进一些资源到中国。
2004年的暑假,张浩而和北京大学的一些同学到贵州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一个小山寨考察。考察结束,他们买了一箱火腿肠送给当地的孩子吃。当他们要离开山寨的时候,一个小男孩追着汽车跑了很远。车停下后,张浩而问他有什么事。小男孩问她:“姐姐,你说我是这世界上第一个吃到火腿肠的人吗?”
这个问题让车上所有人受到震动。小男孩离开后,他们探讨了“怎么才能让贫困地区致富”的问题。那次贵州之行,成为了张浩而从事公益事业的诱因。回到北京之后,感性的张浩而就在北大校内发起了“润灵爱心计划”,目的便是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完成学业。
从传统募捐到公益实习
“润灵”在创办之初,走的是最传统的道路,主要通过募捐和简单的义卖活动来筹集善款。2004年12月,张浩而和十几个同学到北大、人大、农大等5所重点高校进行募捐,但是这次募捐并不如想象中的顺利,他们总共只筹到2000多元,而且底下还有人议论纷纷,表示对他们这种募捐方式的质疑和不满。
那次活动结束后,张浩而开始反思公益事业传统筹款方式的问题——“募捐忽略了资助者的需要,募捐者的一时感动不能带来稳定的公益事业,受捐助者也难摆脱被怜悯的心理阴影。”
有一次,张浩而问北京太阳儿童村的孩子:“有人捐钱给你们,高不高兴?想买些什么?”孩子们沉默着不肯回答。后来孩子们告诉她,接受资助后并不开心,反而有被怜悯、低人一等的感觉,甚至会产生不吃嗟来之食的抵触情绪。后来“润灵”成员通过向企业、募捐人员和被捐赠对象发放关于对捐赠行为认识的问卷、开展深度访谈等方式,证实了这一感性认识的正确性。
经过思考和探讨之后,张浩而与“润灵成员”作出了一个结论:以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平台,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去赚钱资助孩子,让大学生在资助过程中充分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让他们知道,资助者并不是“有钱没处花”;帮助他们,不是施舍,也不是怜悯。这是张浩而的公益事业的第一次转折点。
2005年暑假,“润灵”开始了自食其力、智慧助人的第一个项目:公益实习。即由“润灵”负责为大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参加公益实习的同学需要与“润灵”签约,承诺将自己一定比例的实习工资捐出来,资助贵州部分地区家境贫困但成绩优异的高三学生。
联系实习单位是“润灵”公益实习的重要环节之一。一年多以后,“润灵”和许多大型外企、国企建立了固定的合作关系。像安永会计事务所,每年都给“润灵”留有固定的实习名额。但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能接受这种公益理念,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在“胡闹”。
公益实习开展两年后,“润灵”为贵州70多名高三学生支付了10万元的学费,同时为北大、清华、人大以及对外经贸大学的72名大学生提供了实习机会。而且公益实习对帮助大学生确立职业规划、促进大学生就业起了很大作用。据“润灵”调查,20%接受公益实习的学生,跟实习公司员工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最终进入实习公司任职。
成立QBUY公司
在2006年的公益实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个情况,让张浩而开始忧虑这一项目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北京一所高校的两名硕士生在公益实习结束后,拒绝按照此前的协议捐出600元的实习工资。“他们告诉我们,钱花光了。其中一人说,他用这钱买了手机。”
最后,张浩而只好选择在她看来“最切合实际、也最没有技术含量”的“QBUY网上购物平台”。
2006年暑假,张浩而拿出了她自己积攒的2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注册了QBUY购物网。公司成立后,由她的男朋友——北京工商大学计算机系2002级本科生曹飞全权负责日常业务。在最初的定位中,该公司隶属于“润灵爱心计划”,其利润的50%作为“润灵”北京项目部的资金来源,资助北京地区的贫困高中生完成学业;而另外50%利润,则用于QBUY自身的发展壮大。
不过事实上,QBUY购物网并没有像公益实习一样得到普遍认同和接纳。QBUY作为张浩而自己出资建立的公益购物网站,主要消费群体是高校学生和企业员工,销售利润的50%属于张浩而个人所得,这加上她在润灵公益咨询的工资,她的所得并不低于那些在投行和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同学们。这也使得张浩而遭遇了很多质疑和争议。但是张浩而觉得“这是他们的局限性。如果我拿不到收益,投入这些钱做什么?如果人们一分钱挣不到,谁愿意投身这项事业?丛飞(已故青年歌手,8年时间义演300多场)那样的人我会称他是一个圣人,一个大家,但那样的公益做不长久。社会企业模式就应当是双赢”。对于QBUY带给她的这部分收益,张浩而拿得理直气壮:“这是我的投资和劳动应有的报偿。”
在张浩而的设想当中,QBUY业务能顺利推广到北京的十几所高校,半年后每个月的利润能到7000元至8000元,足够支付孩子们的学费、她与曹飞的生活费,还能有一部分用来发展QBUY。但半年时间过去了,公司的业务仅在北大、人大、农大有一定的推广,每个月1000多元的利润也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而且很多高校仍然像对待商家一样对其进行收费,租一个场地要1500元。大规模的宣传推广活动是QBUY难以承担的,因此,QBUY的经营业务基本上依靠自己的网络购物平台以及在各高校的BBS开展。校园代理在学校BBS上发帖卖东西毕竟是一种商业行为,“润灵”和QBUY购物网的公益模式仍然引起一场争议。有一些网友表示,QBUY有拿着“润灵爱心计划”的公益性质为其营利目的做幌子的嫌疑。更有人对“润灵”公益筹款的用途提出了质疑。
在各自作出许多辩解之后,这场争论以双方的致歉结束,但作为“润灵”和QBUY的创始人,张浩而的心情跌到了谷底,“QBUY每个月的财务报表都在网上公开,我们的钱用在什么地方一清二楚,我自己没有从中拿一分钱。”
“难道我们做的事情就没有一点好吗?”张浩而反问道。这次BBS风波逼迫着她正视QBUY购物网和润灵爱心计划之间的关系。
从感性走到理性
之前,张浩而一直不愿意把“润灵”和QBUY分开。不过种种事实不得不让张浩而开始向现实靠拢。“现在,我们只能按照人们习惯的思维方式向现实妥协。”她决定,彻底放弃QBUY和公益实习,集中精力经营 “润灵”的公益事业咨询机构。“我将脱离公益活动的执行层面,而是指导人家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地进行公益活动,我现在只做公益咨询这一块,公益实习已经不做了,马上QBUY也将结束。我现在做的公益咨询主要涉及两块,一块是给企业做社会责任咨询,这不仅仅包括指导企业对环境、公益事业的关注,还包括企业内部战略制定、人事制度制定等等内容。另外一块是和NPO(非营利组织)建立联系,我们在NPO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
从完全公益性质的润灵公益实习计划到稍显社会企业味道的QBUY购物网,再到如今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机构,张浩而的社会企业家之旅走了一条从具体到抽象的轨迹。她的润灵公益事业咨询机构做过很多成功案例,和万事达卡等世界500强企业都有过合作,还成功帮助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公开招标,对筹集到的2000万善款进行效率化处理,实现公益资源共享。张浩而说:“为有志于慈善事业的组织,包括企业和基金会等进行服务,是我们现在惟一的工作和理念。”
如今张浩而对公益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当我逐渐深入到公益组织的核心之后,我发现自己以前的很多认识和做法并不是完全可取的。商业与公益联姻在现实下是不可持续的,将导致整个社会企业行业的毁灭。单从实际操作层面来说,中国的非营利组织到现在都没有像样的人才,谈何社会企业建设?现在我还是要在润灵这个平台上实现我的社会企业的梦想,我允许自己先前的失败。比较起来,公益事业咨询是更高级的公益事业,社会企业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帮助自己认为值得帮助的群体的最好的方式,我们在从事企业经营的同时,就最大限度地帮助了我们认为值得帮助的人,这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施舍,而是以需求为前提的多方共赢的一项真正的事业。我想这也就是社会企业的真正含义所在。”
张浩而和曹飞(两人现已成婚)一直没有放弃对社会企业的探索,他们正计划通过一些在海外留学或即将去海外留学的合伙人将润灵带到海外,第一站就是美国,因为美国的非营利产业比较成熟,张浩而认为去美国,一方面是去取经,一方面是想引进一些资源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