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在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ywy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的民族音乐是在历史的车轮下生长起来的,它们深入人心,丰富多彩。高等院校作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基地,应自觉担负起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不负众望地予以传承与发展,开拓和创新,使得中华民族这一灿烂的音乐瑰宝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传承;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着灿烂的文化,音乐文化便是其中独具魅力的代表。我国各民族优秀的音乐不仅代表本民族的精神面貌,而且也反映着一定历史阶段的人物、轶事,这是一笔令世人羡慕的宝贵财富,它们应该得以传承和发展。高等院校作为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阵地,应自觉担负起这一神圣的历史使命,使得中华民族这一灿烂的音乐瑰宝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一、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根据为实行素质教育而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内容来看,音乐已经被提高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地位。《标准》指出:音乐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将会了解和 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华夏民族音乐传播所产生的强大凝聚力,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是以审美为核心的,同时,它也是一门情感艺术,融入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感情。人们可以通过音乐来传达自己的心声,表现自己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可以这样说,只要有音乐,就必然蕴藏着某种情感。我国的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美不胜收。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应当被视为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而且更是一种让学生了解祖国灿烂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的有效途径。学生们通过充分体验蕴含于民族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所吸引、所陶醉,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其心灵得到净化,智慧受到启迪,情操得以陶冶,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可以深深感受到民族音乐美,进一步增加其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从而可以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意识,增强民族认同感。
  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现状
  (一)盲目“崇西”的音乐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各民族的音乐都是根据自己本民族的方言、风俗以及审美标准而创造出来的,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代表和反映,不能说谁的优秀,谁的低劣,谁的科学,谁的不科学,只是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已,归结到一个共同点来说,它们都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都应当值得珍视、传承和发展。然而,在相当的一段时间里,重西轻中的音乐思想占据着主流的位置,直到现在,这种奇怪的现象还是比比皆是,难道西方音乐文化真的就这么具有魅力,使得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瑰宝顿时黯然失色?答案是否定的。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进入经济全球化以来,西方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音乐作品和思想等大批进军中国境内,撞击着人们的思想,洗刷着人们的头脑,使国人的民族意识迅速淡化,这才造成了今天这种崇洋媚外的畸形现象。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的世界是开放、包容、多样性的世界,借鉴、学习、吸收外来文化已是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音乐领域也不例外。但是,我们必须要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本着“为我所用”的原则,来发展中国民族音乐文化,捍卫民族音乐尊严,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与发展民族音乐文化保驾护航。
  (二)民族音乐课程体系的不完善
  所谓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在我国古代,就设有礼、乐、射、御、书、数这些被称为六艺的课程,其中,音乐居于第二重要地位。另外,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音乐家孔子也曾明确地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把音乐看成是人生修养的最后阶段,由此可见,音乐对于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民族音乐课程不仅是高校学科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更是凸显民族音乐文化内涵,实现自身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内容。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育虽有涉及民族音乐课程,但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系,使得民族音乐价值得不到充分实现,究其原因,我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自身的不重视;二是学生需求的不强烈。当然,其原因远不止这两个方面,但这些都不能成为滞缓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因。鉴于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完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就显得尤为紧迫了。
  (三)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发展缓慢
  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最基本要素之一,也是教育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在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中,教师无疑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我国的民族音乐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发展的都比较迟缓,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民族音乐教师培养的大片空白。有相当一部分专业院校在音乐人才培养方面侧重于键盘、西洋美声、音乐剧等专业领域,忽视了民族音乐,有的院校虽有涉及但不够全面,也不曾深入,只是照本宣科地讲授一些理论知识,枯燥乏味,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这些现象无一不表明,建设一支科学的、高素质的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三、关于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珍视民族音乐,树立民族音乐自尊心
  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文化系统中的有机构成。民族音乐植根于本民族的历史和生活之中,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多民族大国,因此,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成为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正确的审美观念、启迪智慧以及陶冶情操的重要内容。我们应该倍加珍视我国的民族音乐,树立起民族音乐的自尊心,不仅因为它们是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文化和智慧结晶,而且它们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丰富民族音乐教材,完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
  教材是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工具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记录民族音乐的文字载体,对于实施民族音乐教育、传承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的音乐工作者对于民族音乐的整理挖掘已形成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如《中国传统音乐概论》、《民族音乐学概论》等,这些成果都为弘扬民族音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完善民族音乐课程体系提供了良好的保证。然而,这些并未能全面覆盖我国民族音乐的多姿多彩,有关民歌、小调、地方戏种、曲种等体裁的音乐教材寥寥无几,更谈不上开设有关的歌唱教学课程了。另外,民族音乐乐理(如3/4音、1/4音、滑音、抖音、拖腔等)方面的书籍也处于大面积空白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民族音乐学界与教育界的专家和老师的共同努力和奋斗。只有教材种类丰富了,教材内容深刻了,才能为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创设良好的前提。
  (三)加快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从事民族音乐教育与研究的教师们,所以,加快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关乎民族音乐的繁荣,更是对于文化强国战略的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各大专业院校以及综合类大学中的艺术学院对于民族音乐师资培养方面都显得不够重视,以致于民族音乐师资队伍建设发展的步伐相对缓慢。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应该从转变意识观念入手,所谓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意识对于进行科学实践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应积极认识到民族音乐对于人类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性,适时更新意识观念,与时俱进,开设有关民族音乐教育方面的专业课程,加快推进民族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步伐,争取培养若干名具有扎实专业基本功底的、在教育上有相当经验,有突出教学成果,领导能力极强的学科带头人和高素质的民族音乐骨干人才,努力形成和聚集一批在国际、国内有相当知名度的学术创新团队,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的适应民族音乐事业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为民族音乐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四)创新民族音乐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既定教育目标的手段,它体现了一种课程观念,即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两者之间的关系状况。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满堂灌输和学生的洗耳恭听、埋头笔记。这种以教师为无限主体的课堂模式,严重挫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导,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也把传授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完全忽视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没有了兴趣,就无从谈起学习动力以及创造力了。新世纪高等院校的民族音乐教育要以创新为基准,在教学方法上也要打破传统,推陈出新。从教学目标来看,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主;从教学成果上来看,要以培养新型民族音乐人才为方向;从教学方法来看,要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教师的指引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踊跃思考,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教育过程变成一个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氛围变得尊师爱生、相互配合、民主平等、亲密和谐。
  (二)拓宽民族音乐的民间表演渠道
  美国的音乐理论家、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教育家伯恩斯坦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没有广大的积极参与其中的听众,而是一些被动地听音乐的人,那我们就永远不会有一个具有音乐文明的国家和民族。”也就是说如果音乐缺少了广大民众的参与,那么音乐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民族音乐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广大民众的参与,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失去了其传承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目前,由于地区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民族音乐在民间的普及状况以及接受程度捉襟见肘,人们接触到的民族音乐主要是靠一些民间音乐社团或机构的演出(如群众艺术馆、业余音乐艺术团体、民间传统音乐社团等),然而,仅仅靠一些音乐组织和团体来达到传播、普及民族音乐的目的,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丰富民族音乐的民间表演形式,拓宽其民间表演渠道,是让广大民众了解、熟悉民族音乐和参与民族音乐实践的有效而迫切的实现形式。对此,笔者认为有三条可供参考的实践性的建议,陈述如下:
  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高瞻远瞩,意识到中国民族音乐的珍贵性和重要性,设立专门的音乐机构来普及民族音乐的基本知识以及歌唱表演,提高广大民众的民族意识,让广大民众积极主动并且踊跃地参与到当中,扩大民族音乐的传播面和影响力,让其在民间广为传唱,成为人们的一种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其次,要培养一批专门从事民族音乐研究及表演的骨干人才。毋庸置疑,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的诞生、传播、继承与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人扮演了一种“活性文本”的角色,即通过人们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等活动来完成一种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因此,民族音乐专门人才的培养对于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要让民族音乐进入中小学的课堂。基于音乐对于开发人的智慧,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音乐应该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来说,学生在智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展迅速,我们更应适合时宜地为其注入“必要养分”,合理地设置民族音乐课程,让学生从小就置身于母语音乐的环境当中,在身心得到愉悦的同时,也促进其在各个方面的素质得到有益地、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1.
  [3]《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吴素芹:《高师音乐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
  [5]赵毅:《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之创新探讨》,民族音乐,2008.
  [6]殷莹:《关于高校民族音乐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中国成人教育,2009.
  [7]申文明:《论思想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生主体性》,中国成人教育,2009.
  [8]冯振华.崔宇:《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民族高等音乐教育课程文化建构》,内蒙古师范学院学报,2009,7.
  [9]殷莹:《试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教育理论 2009.
  [10]杨青:《民族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
  [11]王宁莲:《对边疆民族地区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音乐教育,2009.
其他文献
通过对金刚石专利技术的发展态势、申请数量、技术布局等方面的数据分析,得出鄂州金刚石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主要技术领域,对鄂州金刚石产业相关专利的主要申请人、技术类别、产
近日,中其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这是我国出台的第一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五年规划,是统筹谋划和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领。、现将部
采摘、分拣、打包……近日,云南省寻甸县倘甸镇计施宽村委会副主任马久珍忙得不亦乐乎。双手捧着几朵羊肚菌,马久珍高兴地说:“终于到了丰收的时候。”
地处滇中北部均富民县盛产杨梅,有“中国杨梅之乡”的美称。“富民杨梅”2010年被评为“中国果品知名品牌”,2014年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登记。通过多年的发展,富民杨梅已成为
【摘要】全国的艺考热潮愈演愈烈,如何在最短时间把学生的视唱水平提高到一定高度,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表现能力、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等。节奏感是视唱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通过认、读、听、写四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培养节奏感并形成节奏意识,从而感知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  【关键词】视唱;节奏感;节奏意识;教学  一、通过基础训练培养节奏感  在训练中要注意做到认、听、读、写四个步骤,首先要以认清各种
学分制是一种高校教育管理制度.在学分制管理模式下,学生、教师、管理者及教学资源均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应创造条件减低学生受教育的机会成本,提高本校优秀教师流出的机会成
通过走访、座谈、问卷调查及专业课考试成绩的分析等手段,对学习西医的来自英语为非母语国家的留学生进行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授课中使用语种的调查,对比分析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
民族地区医学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要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充分了解民族地区对医学人才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坚持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调整课
【摘 要】文章基于人因工程理论和方法,探讨河西走廊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改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其原因及给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为河西走廊现代农业企业在应用人因工程进行生产改善提供方法依据与参考,建议企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注重工人健康,改善作业环境,增强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人因工程;农产品加工;生产改善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就高等教育大众化给高等医学教育带来的质量问题,对如何用科学发展观保证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重保障体系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