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ch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浙江省从2006年秋季开始实施高中新课程,作为教学一线的教师,亲身体验了新课程所带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教材打破了原来的知识体系,不仅关注给学生提供多少知识,更重视过程与方法。它不仅在专题内容选择与编排顺序上贴近生活,结合实际,而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情感的培养。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改进存在的问题?本文浅谈拙见,敬请指正。
  
  一、 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未能尽快转变
  新教材不再以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追求从结构、性质、存在、制法、用途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物质,不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而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常见物质,将物质性质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生产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分析解决活动中,体现其社会应用价值。而长期的应试教育形成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评价方法,给很多教师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们不愿意也不敢去打破传统、创新思维,而要继续墨守成规,做“经验型”的教师。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持观望态度,对课程思想、内容体系缺乏深入的了解,仍然在以往课程的框架下进行思维,难以避免以往知识系统、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对新课程的不利影响。
  (2)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落实
  新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培养是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具体目标实现的。形象地说,三维目标犹如“三足鼎立”,它们相互支撑,不可偏废。而实际是对“三维目标”的厚此薄彼甚至顾此失彼的情况屡屡发生。因为有些教师认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刚性的,是可以检测的,是必须达到的硬任务;是与高考直接相关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柔性的,而且难以检测,因此不太重视。另一方面有的教师缺乏从整体上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显性的目标能够把握,对隐性的目标认识不清。
  (3)教学要求没有准确把握
  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的目标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基础性,这是区别于选修课程模块多样性、选择性的一个标志。化学必修课程的教学必须“固守”基础性的“阵地”,认识到它的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在现实教学中“拔高”、“加深”和“扩展”必修要求的现象普遍存在。例如,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化学反应限度”,教材从“可逆反应”引出 “化学平衡”的特征即止,而“化学平衡的移动”、“化学平衡常数计算”等内容放入后续的选修课程中。有的教师受长期形成的“经验”的影响,在教学中对各知识点力求“挖深”,习惯“一步到高考”,上述有关化学平衡的选修要求也就演化成学生的必修内容了。导致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增大,最终加重师生的负担,使得很大一部分学生丧失学习化学的兴趣,对进一步学习化学选修课程产生畏难情绪,也造成大规模的“夹生饭”的现象,从而影响学生可持续学习的能力。
  (4)练习测验不配套不科学
  针对“教什么”、“怎么教”“怎么练”等问题,教师不是去深入研究课程标准,而按以往的思维路线去设想若干年后高考的可能情形,以此来考察今天的教学。而高考如何考大家都说不准,一定程度上也强化了教师这样一种观念:只要过去考过的或以后有可能考的内容,必须要教给学生。因此,课程设计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方式、学生学习的时间主要集中在验证“考”的假设上,教学中出现了“一步到位”的现象,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混合使用,各类习题和测试的标准偏离了正常“轨道”。学生普遍感觉听讲很简单,看书都懂,但遇到课外练习,却无从下手,动手就错。久而久之,对课堂教学的作用产生怀疑,对化学产生恐惧心理,慢慢对化学失去兴趣。
  2.教学方式上存在的不足
  (1)教学方式依然陈旧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和谐、宽松的课堂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新课程实施伊始,大多数老师鼓励学生共同参与、平等互动,纷纷尝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针对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了许多探究的课题,但是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慢慢又走回到老路。因为学生没有预期的互动能力,探究没有预设的学习效果,课程时间不允许。因此组织交流和讨论、合作和探究的次数越来越少,课堂学习的气氛又归于平静。没有成功的合作探究、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没有平等、宽松、融洽的课堂文化,因此,课堂依然缺乏活力。
  (2)探究式教学的泛化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学习实践活动。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是为了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但是,片面地追求探究式学习,否定接受式学习,遇到问题就探究,每堂课都探究,不光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还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与预先所想的相差甚远。接受式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借鉴前人的直接经验可以使自己少走很多弯路。
  (3)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动、互助学习。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学生自然就会合作。于是,在课堂上,只要提到合作学习,教师就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布置一下学习任务,要求小组讨论完成。教师只关注小组活动的结果,而对每个小组活动的过程,小组成员的参与情况不太重视和关心,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合作学习应有的作用。
  (4)多媒体教学成“时尚”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已被广泛地应用。毋庸置疑,这种教育技术的优势有些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多媒体教学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果不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每堂课都用多媒体,上课不板书,每堂课都像放电影一样,学生对重要的内容根本来不及做笔记,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3.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初中化学知识不系统,基础普遍较差
  现在的初中新课程中没有单独的化学学科,而是将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融入一门科学课之中,教材中化学知识的系统性、整体性不强,导致学生化学基础不好,很多高中老师又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没有必要的衔接,仍然按照老观念进行教学,致使学生刚一开始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化学的学习。
  (2)学习过于依赖老师,缺乏主动性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把知识传递给较多的学生,实现了知识的高速传递。但是单调的学习方式使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种以教师为绝对中心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个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导致学生过分依赖老师,而普遍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学校条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需要
  (1)学校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教材内容涉及面较广、栏目众多,教师不可能把所有内容都讲到、讲透,这就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积极倡导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是什么”的知识和“如何获取这种知识”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学校的图书馆要有足够的藏书资料和配套的网络设施。广大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有关的工厂和科研单位,收集有关实验的各种影视资料,想方设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科学探究。
  (2)学校实验室的配置跟不上课程的要求
   高中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充分体现了“通过实验学化学”的思路,不仅在必修课程中增加了学生的探究实验,而且单独设置了《实验化学》选修课程,期望通过实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得以提高。实施新课程后,学校实验室的使用次数大大增加,实验的仪器药品都会比原来要求的高,现有的实验室的配置和人员难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 我们的措施和对策
  
  1.切实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决定教育行为。因此,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念的问题。新的理念、新的教材、新的教学方式,必然要和我们业已形成的一些习以为常、驾轻就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发生碰撞和磨擦。如何面对这一冲击?首先要充分认识这次新课程改革的背景和重要意义。其次,要有勇于实践新课程的勇气,这种勇气要有变革旧观念和旧模式,改革自己的胆识。再次,要相信新课程改革对减轻师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有实效的,抛弃改革会影响教学效果、影响高考成绩的担心。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有了质的提升,新课程的理念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那么,新课程的探索才有希望。
  2.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高中化学教材改过几遍,但由于受重知识技能掌握、轻知识建构、轻过程方法、轻情感态度的教育观念的局限,教材始终没有发生质的变化。而此次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引领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核心,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设计的。这就要求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三维目标。其次要准确把握教学要求,摒弃“一步到位”的思想。补充过多过难不仅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而且由于知识难点的集中和知识深度的增加,往往挫伤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所以,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更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体系构建的层次性和渐进性,按照不同模块课程标准的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切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提高。
  3.积极改进教学方式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或设计多样的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作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反应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
  4.科学进行练习和评价
  练习和考试一方面检查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另一方面可以调控教学。所以练习和考试的题目的形式、难度等必须与教学要求配套,否则非但不能巩固检测教学效果,反而还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学。因此我们应该在认真分析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精选习题,根据学生的基础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克服传统的轻视评价过程、关注评价结果弊端,积极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中。将纸笔测验评价、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相结合。纸笔测验将重点放在考核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学习档案评价是学生自主进行的一种学习和反思的过程;活动表现评价是在学生完成一系列任务(如实验、调查、设计等)的过程中进行的,它通过观察、记录来分析学生在各项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5.加大实验教学力度
  化学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实验为基础,与以往的高中化学课程相比,新课程的化学实验在教与学的方式、内容等方面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了更高的要求。从切实发展提高学生的实验知识与技能的目标出发,我们除了充分利用已有的实验条件外,还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开展实验。可以让学生动手实验的,应尽量采取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对于拓展实验和探究实验,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积极动手,学会自己设计方案、选择仪器和药品、进行操作和观察。认真研究新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效果,对于提高新课程的教学效率也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龚正元,王祖浩.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中小学教材教学,2006(11).
  [2] 王文进.浅谈高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科教文汇,2006(6).
  [3] 李勇彬,胡志刚.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的几点思考.理科教学探索,2007(1).
  [4] 庄东初.新教材、新教法、新问题.理化生教学研究,2006(7).
  (责任编辑付一静)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公司、企业纷纷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建立分支机构,开拓市场。办公场地和分支机构的分散化趋势,以及日渐庞大的移动办公大军的出现,使得这
首先介绍了国内关于城镇化质量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构建了皖北地区城镇化质量的的指标体系,给出了相应指标的成对比较矩阵,并且对这些矩阵做了一致性检验,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
一般认为,幸福指数是衡量人们对自身生存和发展状况的感受和体验,即人们的幸福感的一种指数。据报载,“幸福感”将作为构建社会和谐程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指标,列入政府决策的依据以至于行政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一种人文进步,无疑是值得称道并期待的。近几年教师的生存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从总体上说仍然不容乐观[1]。教师行业成为2006年最不和谐三大职业之首[2]。教师普遍感到工作辛苦、精神疲惫、报酬偏低,就是说
分析了国内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现状,提出"围绕一个中心,培养三种能力,突出实践环节",打造我校信管理专业"基于技术的管理"的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改革思路和
通过对2004年10大ERP系统的回顾,我们看到,未来ERP应用行业化、平台化、快速化和集成化趋势已经显现。
定位要准确    问:我是一名高三学生,我苦恼的是每到学习时,注意力就是集中不起来,我该怎么办?快要高考了,真是急死了!  答:光急没有用,你要先找到“急死了”的原因。恐怕你的注意力总是集中在:或是自我抱负太高,或是以己短比人长,或是担心考不好对不起父母,怕老师同学看不起,或是担心考不好自己没前途等等。因此,建议你首先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给自己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既不要盲目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对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起着无可取代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多,由于地球上的资源是有
2002年12月2日微软Windows XP Tablet PC简体中文版发布,Acer、联想、优派、HP同时展出了其相关产品.它的面市使人们对于"平板电脑"的想象有了真实的体验,让想写就写、想画就
分析了康德与福柯对启蒙者身份理解的变迁,认为从康德至福柯,启蒙者身份的嬗变不仅反映了现代哲学的发展轨迹,也反映了启蒙批判走向社会批判、政治批判以及权力批判等更深领域,使
在调查中发现,金融领域有这样一个特性,就是每一次金融领域推出的新型营销手段,其必定会带来下一次IT设备的采购.中国工商银行、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建设银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