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唐前期正卷立体化莲瓣纹样分析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敦煌莫高窟所见正卷立体化莲瓣纹样,以前端作三分弧形且翘起为特征。这种纹样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两京地区极为流行,武周及其以后逐渐减少。而在唐前期的敦煌,正卷立体化莲瓣呈现与两京地区同步发展的态势,自唐前期第二期开始广泛使用,进入唐前期第三期后以瓣代花形式不再流行,多作为卷草中的花瓣或草叶表现。
其他文献
《文海宝韵》是一部兼释文字形、音、义的西夏字书。这部字书的已有翻译或解读成果大多成书较早,早期可兹利用的例证材料严重缺乏,部分翻译存在缺少理据、意义未落到实处、或与实际文献用例相左等现象。随着大量文献材料的刊布、文献解读成果的面世、字词及语法研究的推进,《文海宝韵》等字书的翻译和解读可望有进一步改进和深入的空间。文章结合近年来公布的材料和解读成果,选取了《文海宝韵》书中的几条解释,或就解释文本的翻译、或就字头的实际意义,对其重新解读、翻译,以期助力这部字书发挥更大的作用。
本文为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从季羡林先生20年前“行百里者半九十”的嘱咐出发,就新时期敦煌学研究进一步做好文献编目、数字化工程、中外相关信息交流、档案收集整理等方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藏有一批敦煌文献,部分可以缀合。前贤对已刊馆藏敦煌文献做了缀合,本文则对院藏未刊的汉文文献进行缀合,将39件残卷和残片缀合为13组,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也有助于了解敦煌文献的聚散情况。  关键词:敦煌文献;残片;缀合   中图分类号:K870.6;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21)04-0112-13   Abstract:The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莫高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2021年6月30日,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在北京大学共同举办了“敦煌文化价值体系”研讨会。
《俄藏黑水城文献》第九册编号Инв.No.7887的残页定名为《亥年新法》.通过文献内容解读,涉及对于西夏另外两部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和《法则》中未曾提及“铡法”的审
《当代中国敦煌学研究(1949—2019)》是一部全面反映中国敦煌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著作.该著融科学性和前沿性于一体,在对百余年来敦煌学发展历程的梳理、敦煌学理论的建构、敦煌
西夏文《三才杂字》是一部重要的蒙学字书,目前发现有多个版本,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明确了大部分的部类。本文结合前辈学者之前未见的新材料兼相关材料的佐证,明确西夏文《三才杂字》在“杂字一品上天一分”之下“云”、“雪”之间应增加一“雨”类。
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增加了西夏语第二人称双数后缀魏tsji2的使用语料,并佐证了人称后缀在句中并非强制出现,以及西夏语中只有第一、二人称单、双、复数后缀,不存在第三人称的人称一致标记,这一点与大多数藏缅语言类似。
内容摘要:敦煌藏经洞发现的22件汉、藏文宅经写卷,弥补了目前唐宋时代同类文献缺失之不足。敦煌藏文本P.3288V《宅经·五姓家宅图等占法抄》与P.T.127V《人姓归属五音经》均系依据汉文本《宅经》编译而成。它们的发现,表明宅经文献不仅在中国古代的中原地区长期流行,同时对吐蕃日常生活也有深刻影响,隐喻着归义军时期敦煌吐蕃移民转型发展、积极融入地方社会的具体路径,成为唐宋时代汉、藏认同融合历史归宿的
西夏译汉文佛典中存在语义关联的通假字,这批通假字的本字与借字之间并非只有语音相同、相近,语义也具有一定联系,分别表现在语法与语用两个方面。语法上的关联性主要和动词的人称呼应与音韵转换以及词性有关,语用上的关联性主要是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环境中表现的意义具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