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公布“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mmttjj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河南省政府近日公布了“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rn规划指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教育评价体系、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教育体系、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及面向现代化的教育治理体系,形成制度更加完备、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服务贡献能力显著增强,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教育综合实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有力支撑国家创新高地建设.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和人才强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上游行列.
其他文献
加强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是党中央对高校党建工作的一贯要求.当前,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大学生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规范、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机制不完善、党员党性修养不高等现象.在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应坚持选拔准入与发展监督结合、常态教育与节点教育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定性考察与定量考察结合、正向激励与负面惩戒结合,这将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
著名作家梁晓声作为文学讲述者,以共乐区平民工人周氏三兄弟的经历为主线,融通了波澜壮阔时代下小人物乃至高级官员的生活习惯、地域特质、人情样貌,形象而真切地全方位展示了自“文革”始至改革开放50年间中国城市的发展图景,挖掘着苍茫大地上底层平民的道德意志和精神理想,并用《人世间》倾心守望着一代又一代国人的道德理想主义历史.
当代著名女作家残雪以风格独特著称,擅长小说叙事方式的探索,不可靠叙述和空间叙述是其小说的两种主要叙事策略.长篇小说《五香街》主要采取不可靠叙述,虚构与真实是其主题,小说的意义指向一切叙述的虚构性及其在产生真实行为时的荒诞性;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主要采取空间叙述,呈现权力异化及其导致的精神扭曲.
国家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标杆性院校,在参与和成功入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过程中显示了雄厚的科研实力,在其建设过程中,又借助于科研论文等成果激发科研工作中的鲶鱼效应、头部效应及学派效应等带动效应,启迪普通高职院校正确理解国家科技政策、突出特色、打造团队、强化项目支撑,带动高职院校教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
课程思政的评价是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也是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保障.评价体系的构建面临着难体系化、难量化、难实施的“三难”困境.高职传媒类课程“新媒体应用”,基于新媒体运营核心工作岗位进行角色划分,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李克特量表等一系列手段,构建POCR角色的课程思政评价内容体系,为课程思政评价指标体系的量化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也为传媒类高职院校课程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和范例.
新高考改革使高职院校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应充分挖掘办学特色,找准办学定位,以品牌特色专业为核心竞争力,抢占发展机遇.面对生源的多样化,高职院校应改革“千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形成自己的独特竞争力.
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是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基于劳动教育对扶志和扶智的功能,考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客观实际与受助学生的现实需要,从价值理念、融入内容、效果评价三方面着眼,实现对受助学生价值取向和劳动能力的培养.劳动教育融入高校资助育人对高校立德树人培养体系的完善具有现实意义.
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宏观要求是实现专业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与思政理论内涵、实践功能、价值导向之间的融通与勾连.目前,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存在价值引导单一、学生主体微弱、长期效果乏力等现实困境.因此,必须以价值要素为导向路径,围绕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时新性、人情味等五个价值要素精心设计思政育人课堂,以提高专业课程思政育人的生动性、针对性和思想性,真正形成协同育人效应.
教材理论性、主客体互动、内容方法、信息手段等构成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逻辑.提升高校思政课亲和力,应着实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还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违规体罚、有偿补课、学术抄袭……这些有违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今后将有明确的处理办法.2月22日,河南省教育厅正式印发《河南省实施〈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细则》和《河南省实施〈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细则》,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行为划定红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