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哲学变革的萌芽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ang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马克思在其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原子运动的差异,揭示了伊壁鸠鲁所提出的原子偏斜运动中所蕴含的自我意识觉醒的思想。同时,马克思深刻意识到伊壁鸠鲁原子运动思想中的内在矛盾,他对原子排斥运动的进一步阐释,克服了伊壁鸠鲁纯粹而抽象的自由观,使自由得到了自我意识与外部定在的辩证统一,为后来自由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现实方向。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既肯定了伊壁鸠鲁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又对其哲学思想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在这一过程中马克思早期的自由思想逐渐成型,并表现出向实践视域下的自由观变革的趋向。
  关键词: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德谟克利特;原子运动;自由
  一、隐藏在原子直线运动中的自我意识
  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的运动仅有直线运动和排斥运动两种形式,而伊壁鸠鲁则认为有直线运动、偏斜运动、排斥运动三种形式。马克思对原子直线运动是这样描述的:“正如点在线中被扬弃一样,每一个下落的物体也在它所划出的直线中被扬弃。这与它所特有的质完全没有关系。一个苹果落下时所划出的垂直线和一块铁落下时所划出的一样。因此,每一个物体,就它处在下落运动中来看,不外一个运动着的点,并且是一个没有独立性的点,一个在某种定在中—即在它自己所划出的直线中—丧失了个别性的点。”这即是说,原子在直线运动中只是一种纯粹物质性的存在,不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虽然原子的直线运动是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思想中的共同之处,但是他们对这种运动形式内涵的理解是不相同的。德谟克利特仅仅看到的是原子表面上所表现出来的普遍性与必然性,而马克思与伊壁鸠鲁都察觉到隐匿在原子直线运动中的自我意识。马克思认为同一个事物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两个属性,因此原子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之中潜藏着体现原子自我意识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伊壁鸠鲁也正是把握住了原子自我意识的这种隐匿状态从而推测出原子偶然发生偏斜运动的可能性,为自由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自我意识在原子偏斜运动中的“觉醒”
  原子的偏斜运动正是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哲学的不同之处,在直线运动中,原子受必然性的支配只是普遍性的原子,而不是个别性、独立性的原子,这时的原子被外在必然性规定和束缚着,毫无自由可言;但是在偏斜运动中,原子偏离了既定的定在(直线运动),这种偏离纯粹是意料之外的、偶然的,其原因不在外部,而在于内部,是原子自身之内自我否定、自我实、自我规定的冲动,正如马克思指出:“关于原子也可以这样说,偏斜正是它胸中能进行斗争和对抗的某种东西。”正是在原子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中,原子彼此之间才有碰撞和排斥的可能性,并由此发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原子意识到自己是一种自觉的存在,但是仍处在被外部定在所规定的不自由状态,因此试图通过观念化运动获得自由状态。原子的自我意识开始把外部的定在转化为自己内部的主观表象,对外部定在进行否定和超越来实现自身及其自由。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哲学中的原子本质上就是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它借助观念化运动对外部定在加以否定并且将其归入主观表象领域,从而达到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所以,虽然外部世界是自我意识的某种“前提”,但是自我意识通过自我的观念化运动可以取消这种外部世界的定在。既然外部定在的限制不复存在,那么原子和事物的运动也就不仅仅只具有必然性,从而为自由的存在创造了可能性。原子的直线运动体现的是原子纯物质性的存在,原子的“偏斜运动”就体现出了原子的纯粹形式的规定。原子的这种偏斜运动就意味着原子有自由的要求以及实现自由的可能性。
  虽然伊壁鸠鲁提出原子偏斜运动是基于他处于时局动荡、战乱频繁的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末期的时代背景中,因此他只能在精神上寻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追求内心不受干扰的宁静状态,教育人们要学会享受精神上的自由和快乐,但是马克思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提出的原子偏斜运动表示了极大的赞许,他认为虽然在伊壁鸠鲁思想中自由的可能性是停留在观念领域的抽象的可能性,但是原子的偏斜运动所引发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及其观念化运动为自由的可能性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三、自我意识在原子排斥运动的实现
  虽然,马克思认同伊壁鸠鲁原子偏斜运动的观点,但是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由原子偏斜运动引申出的自由观进行了否定。在伊壁鸠鲁看来,自由是与心灵以外无关的东西,这是一种原子式孤立的、个人的自由。换言之,自由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因此,伊壁鸠鲁的自由观是绝对的、抽象的、观念中的自由,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仅仅是内心的宁静和喜乐。这种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可能性,只是自我意识自身在观念上抽象的等同,并不意味着自由已经实现。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原子的排斥运动才是实现自由的关键,在原子的排斥运动中自由才能够由抽象的可能性转变为具有现实性。
  但是马克思在伊壁鸠鲁所提出的原子排斥运动中发现了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原子运动是一种绝对的、抽象的、观念性的运动,但是,原子在排斥运动中重新获得自身的物质性规定后,在不斷的碰撞中逐新生成现象世界,实现向外部客观的现象世界的过渡,同时抽象的、个别的自我意识开始演变为客观化的、经验性的个别的自我意识。于是,自我意识的内在矛盾开始凸显出来,自我意识的这种内在矛盾凸显了其追求自由的矛盾运动,也是其否定自我、实现自我的内在动力。在观念化运动过程中自我意识一方面想取消外部定在的限制,获得形式上的精神自由,另一方面又惦记着定在的具体内容,获得现实的自由,这种矛盾主要体现在自我意识追求自由的抗争运动中。在前面的论述中自我意识把外部定在观念化为相应的主观表象,实现了自身的抽象的等同在精神领域获得了自由,但是这种自由只是形式上的自由,没有实质的内容,不是现实的自由,自我意识终于认识到这种自由与外部定在隔绝开来,与具体、鲜活的现象世界无关联,外部定在相对于自我意识来说依然是异己的、独立的客观存在。表面上看来,自我意识实现了对外部定在的否定和超越,但是这种否定是抽象的、观念上的否定,实质上是对后者的逃离。伊壁鸠鲁思想中的自我意识深陷自我意识与外部定在的矛盾之中。   在看到伊壁鸠鲁思想中的自我意识陷入内在矛盾中之后,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或者自由应该是在定在中的自我意识和自由,它们应该在原子的排斥运动中达到纯粹物质性和纯粹形式性的统一。马克思强调:“抽象的个别性是脱离定在的自由,不是在定在中的自由。它不能在定在之光中发亮”。这意味着观念的东西不可能摆脱物质规定性而存在。因此,“只有在与其他的自我意识的关系中,自我意识本身才能成为自为自在的,即真正摆脱了存在和自然束缚以及自身的无所依凭的自由状态”。也就是说,在空虚中运动着的原子,必须通过原子与原子之间碰撞发生“排斥运动”,才是真实存在的原子。换言之,原子的自我意识和自由只能是在由它设定的物质世界关系中相互联系而存在。由此可见,马克思主张的自由不同于伊壁鸠鲁,自由应该是在定在中的、感性现实的自由。 与伊壁鸠鲁抽象消极的自由观相反,马克思所采取的是积极主动的方式,他认为原子要真正实现自己,就不能是一个孤立无援的个体,必须与其他原子或外部定在相互关联着。可见,“原子之间的关系是使原子概念成立的必要条件,也就是使自我意识成为自在自为的必要条件。因为,“只有在与其他的自我意识的关系中,自我意识本身能成为自为自在的,即真正摆脱了存在和自然地束缚以及自身的无所依凭的自由状态”。所以,自由必须在自我意识与定在的相互关系中去考察才能得到实现。伊壁鸠鲁没有看到自我意识与定在的这种相互关系,而是把定在理解为自我意识抽象的自身等同,以至于把自由与定在相互对立起来,认为自由只是一种抽象的形式上的自由,因此找不到通往自由的真正道路最后只能退守自我意识的宁静这一块小天地,而马克思不仅看到了自我意识与定在的相互关系,而且积极探求自我意识与定在的合ー。这种合一是在克服二者对立的基础上的合一,所以,马克思认为自由并不是脱离了定在的自由,而是定在中的自由。
  四、结语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以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为切入点,在肯定伊壁鸠鲁思想中所具有的自我意识思想的基础上,通过批判其思想的内在矛盾,进一步形成了自己的自由观框架,提出自我意识与外部定在的统一。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所论证的自我意识原则实际上就是自由。他站在自我意识的立场上,指出了“抽象个别的自我意识”所具有的缺陷:如果个人只有在彻底摆脱或否定世界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其自由,那么自由就只存在于主观的世界中而不能现实地作用于周围环境,那么抽象的自由便只可能被想象而无法得以实现,而一旦这样,自我意识便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衣,只得與现实的科学相背离。从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不满足于抽象的主观性,而是试图寻找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得到表现的思维和存在的统一、主观意识和客观性的统一,从而使意志的力量走出阴影的王国,以反对尘世的、不合理的现实,并因而使本身自由的理论精神变成巨大的显示力量。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表明了其新世界观的最初根源和继续前进的基本取向。
  参考文献
  [1]周莉.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论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由思想[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7):89-94.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鲁路.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吴猛.“自我意识”的意义论内蕴: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哲学视野[J].复旦学报,2010(02):50-56.
  [5]赵明秋.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自由思想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简介:张濒心(1997年—),女,汉,四川广安,在读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大学,研究方向:外国哲学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其他文献
摘要:夏、商、西周(前21世纪-前771年)相对于远古时期而言,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人们从原始氏族社会过渡到封建的奴隶制社会,音乐也在这种社会现象的伴随之下有了新的发展,继而成为这个时期统治者用来巩固政权的工具,因此也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本文中通过论述夏商西周的音乐文化,使我们感受到不同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另一种音乐现象,带领大家走进全新的音乐世界。夏王朝于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
期刊
(山東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着。为了进一步满足时代和人们的要求,很多行业都在努力求变,对于建筑施工行业而言也是如此。建筑施工是和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的,其不仅会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还有可能影响到人们的居住环境。很多建筑方也慢慢的意识到对施工管理创新和绿色施工管理的重要性,逐渐的去对施工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使其朝着绿色的方向发展,但是笔者了解到目前仍然有一部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问题在社会各界都引起来广泛的关注,尽管学术界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就当前的现状进行分析,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确还处于初级阶段,关于质量的内涵和表现形态等等等等问题还没有确切的定论,基于此从管理学的角度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質量问题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科学合理性。针对管理学中质量的实质进行科学的理解,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属性,从管理学的视角上对思想政治
期刊
摘 要:鄂伦春族是世居我国东北部地区的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鄂伦春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通古斯语支,没有文字,现在主要使用汉语汉文。本文以鄂伦春伴奏乐器为切入点,对于现今鄂伦春伴奏乐器的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传承进行简要的论述,为鄂伦春伴奏乐器的传承献出微薄之力。  关键词:鄂伦春伴奏乐器;现状;传承与发展  一、鄂伦春音乐及鄂伦春音乐伴奏乐器  (一)鄂伦春族音乐  鄂伦春族的音乐在调式调性、节
期刊
一、内容分析  本课是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第四课,也是高一必修二经济史模块的最后一课,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课题中所用的“趋势”一词表明:世界经济全球化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发展方向,与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课本先介绍了全球化的发展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是新知识时代,世界未来的竞争趋势则是以知识产权的竞争为中心,不断向外扩散的。而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需要有健全的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进行支撑,同时也需要良好的知识产权法学教育活动保驾护航。当前知识经济正在蓬勃兴起,全球竞争日益加剧,只有能够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对知识产权法学教育提起重视的国家,才能够在未来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取得良好的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知识产权;法学教育  引言  
期刊
摘要:针对于陶器的烧制种类以及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其作为我国最古老的一门艺术。在发展中,陶器衍生出不同派别、种类。陶器在我国具有显著的应用范围,目前陶器主要应用在茶具、花瓶、烹饪等领域,陶器的销售虽然在近年来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对于收藏者而言,陶器所具备了的艺术品质,是极具收藏价值的,还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其中,钦州坭兴陶是我国著名的陶器艺术品,特别是其注重于在制陶器过程中的手工技术。为了保障
期刊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我国走向新经济时代发展,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将互联网发展与学生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发展理念。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然性,分析了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从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发展,促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  关键词:“互
期刊
1作品名称:《传统元素与现代城市》  作者姓名:陈伟正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2作品名称:《故乡》  作者姓名:陈伟正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3作品名称:《我和我的”另一半“(一)》  作者姓名:馮思强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4作品名称:《我和我的”另一半“(二)》  作者姓名:冯思强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艺术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