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一个人只要思考问题,就离不开运用一定的思维方法,有时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如果我们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思维,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往往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要让学生吃到更多的鱼,最好的方法莫过于教学生学会“打鱼”。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取得思维的创造性、缜密性,有赖于教师平时对学生思维的严格训练。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高中数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6支长短相同的笔能摆成4个三角形吗?同学们试试看!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也摆不出来。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可予启发:如果这6支笔不一定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竖起几支试试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给出正四面体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这样的入门设计,能有效地打破已有的只在一个平面上思维的界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欲望。
这样以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入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显得十分生动、有魅力。学生的兴趣异常浓厚,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转化诱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化诱导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各种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数学教学中诱导学生研究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并合理实现知识的转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实现数学知识有机转化。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转化体现在多方面;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如特值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填空题、选择题;数与形的转化,如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代数的问题;动与静的转化,如用反函数法解决原函数定义域、值域的问题;不同体系的转化,如代数、三角、几何问题的转化等。诚然,数学教学中,解一道题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一个主体对数学知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体现过程;一个主题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三、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创新。
数学创新思维是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成果,而不是简单再现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过的解题技能。华罗庚教授也说过:“只把现成饭拿上桌,而无做饭过程,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塑造,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信的人格和创新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第一,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揭示数学规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助跳板”,加强观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寻找独特的解题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重视想象力的训练。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第三,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就是让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通过积极“猜想”,打开学生的思维路径。
通过归纳猜想可以探索数学规律,帮助解题;通过类比学习新知识,寻求解题思路,推广数学命题。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从三方面入手:
1.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培养猜想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后,才能有更好的猜想,布鲁纳教育改革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学生还没有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前,就去“猜想”,去“发现”,必然会陷入“尝试错误”的学习中。
2.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加速“猜想”能力的催化剂。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们不满足于知其然,迫切要求知其所以然,他们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本质,喜欢争论,喜欢探索。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若能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学生,必然会激起他们的活泼的思维活动,促进他们去观察、去分析、去猜想、去探索,从而养成善于猜想,勇于探索的思维习惯。
3.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模式与方法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可靠途径。猜想有一定的模式与方法。我们应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数学教学实际,遵循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和探索精神。
五、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就是看到问题后没有经过任何的分析与推理,仅仅是凭着自己的经验直接就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的判断与猜测。而这种直觉思维,必须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基础,并且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对每一类问题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并能快速动脑思考,做出大胆的猜想,直接判断一些熟悉的事物,来锻炼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由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其中,利用书本知识来论证自己的直觉判断得到结论。从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有了体验、参与、成就感,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有了更多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同时要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或设疑、布谜、创设悬念等灵活多变的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时,可以这样提问学生:6支长短相同的笔能摆成4个三角形吗?同学们试试看!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仅局限在一个平面内,无论如何也摆不出来。这时,他们就会产生疑问,真能组成4个三角形吗?从学生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时教师可予启发:如果这6支笔不一定放在同一个平面内,竖起几支试试看,从而把学生的思维推向空间,很快就获得了成功。接着教师给出正四面体模型,引导学生认真观察。通过这样的入门设计,能有效地打破已有的只在一个平面上思维的界限,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立体几何的欲望。
这样以学生感兴趣,又有一定的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入手,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显得十分生动、有魅力。学生的兴趣异常浓厚,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二、转化诱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转化诱导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各种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数学教学中诱导学生研究问题的结构特点和内在联系,并合理实现知识的转化,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深刻性。故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结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实际情况,实现数学知识有机转化。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转化体现在多方面;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如特值法解决普遍性问题的填空题、选择题;数与形的转化,如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代数的问题;动与静的转化,如用反函数法解决原函数定义域、值域的问题;不同体系的转化,如代数、三角、几何问题的转化等。诚然,数学教学中,解一道题的整个过程就是一个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一个主体对数学知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体现过程;一个主题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理和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过程。
三、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学会创新。
数学创新思维是指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新颖性和独特性的思维成果,而不是简单再现书本知识和教师讲过的解题技能。华罗庚教授也说过:“只把现成饭拿上桌,而无做饭过程,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启蒙和塑造,把学生当作录音机,其结果是使学生缺乏独立、自信的人格和创新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加强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第一,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揭示数学规律。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助跳板”,加强观察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观察,根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寻找独特的解题方案,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次,重视想象力的训练。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
第三,加强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吉尔福特提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就是让学生突破常规,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通过积极“猜想”,打开学生的思维路径。
通过归纳猜想可以探索数学规律,帮助解题;通过类比学习新知识,寻求解题思路,推广数学命题。因此,要确认其猜想的正确性,还须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从三方面入手:
1.使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培养猜想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牢固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以后,才能有更好的猜想,布鲁纳教育改革的失败告诉我们在学生还没有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之前,就去“猜想”,去“发现”,必然会陷入“尝试错误”的学习中。
2.教师的启发、诱导是加速“猜想”能力的催化剂。中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他们不满足于知其然,迫切要求知其所以然,他们喜欢独立地寻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本质,喜欢争论,喜欢探索。因此,数学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若能抓住时机,启发、诱导学生,必然会激起他们的活泼的思维活动,促进他们去观察、去分析、去猜想、去探索,从而养成善于猜想,勇于探索的思维习惯。
3.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模式与方法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可靠途径。猜想有一定的模式与方法。我们应该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联系数学教学实际,遵循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培养学生猜想能力和探索精神。
五、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就是看到问题后没有经过任何的分析与推理,仅仅是凭着自己的经验直接就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的判断与猜测。而这种直觉思维,必须要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基础,并且这些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有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对每一类问题积累出丰富的经验,并能快速动脑思考,做出大胆的猜想,直接判断一些熟悉的事物,来锻炼自己的直觉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由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踊跃地参与其中,利用书本知识来论证自己的直觉判断得到结论。从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调动,有了体验、参与、成就感,学生对于学习数学有了更多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的情境,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同时要培养学生根据题中具体条件,自觉、灵活地运用数学方法,通过变换角度思考问题,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长期坚持这样的训练,学生一定能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