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有效运用

来源 :课外语文·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tcpt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中职语文教学设计之中,使语文课堂迅速地变得形象、生动,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与学生良好交流,更好地培养了学生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思考的能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用视、听等多种感官参加语文课堂活动,从而诱发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语文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课堂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中职教育的基础学科,由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大多比较薄弱,但学生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还是不错的,因此笔者积极尝试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激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等方面的优势,取得较为理想的语文教学效果。
  一、加强教学实践研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和氛围才能吸引住学生。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鉴于目前教师使用教育主管部门提供的教材、教辅资料相对来说是较为单调、有限的,结合中职学生自身的特点,也注定了他们对填鸭式的灌输的知识、技能持排斥的态度,而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高了海量的教育教学资源,更加先进的教学思想,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图文音视并茂的备课资源等,经过老师的精心筛选、组织、整合,这些由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幅幅美丽的图片、一首首美妙的背景音乐、一段段生动的视频……使得学生置身于与文本相联系的情境之中,相对于单调、枯燥的文字讲解、粉笔板书,学生更爱前者,多媒体信息技术合理、有效的运用,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使其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多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笔者曾以PowerPoint 软件作为应用平台设计了《蜀相》教学课件获省一等奖,在设计过程中,利用了ppt 应用软件平台,插入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同时充分挖掘利用ppt控件技术的简单运用,嵌入Excel等手段实现了简单的人机互动,方便、快捷地检测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利用超级链接等大家熟知的技术设计内循环系统,页面之间可以进行任意切换,综合、合理利用各种技术含量不高,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可以掌握的技术,改变了许多老师认为的ppt 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图片的展示的观念,它可以做得更好,信息化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思考、实践,还可以使教师的个人才能、人生价值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信息化语文教学能实现“逸而功倍”。
  二、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把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整合
  多媒体课件可强化重点、分散难点、拓展思维,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有关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促进了教学形式的多彩、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现代教学理念,科学、合理、巧妙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系统优化教学过程,力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方式、考核与评价方面有所创新。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观察语文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广泛应用,将抽象的语文内容的教学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直观、形象、生动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交互性强,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善学习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能力。
  笔者在设计《会话》教学课件实践中,相较于单纯依靠教材、黑板的教学程式,信息化教材不只有文本,它还具有“超文本性”,“超文本性”,表现为多媒体,配上图片、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内容,将课本链接到相关网页、文档等。通过ppt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设计对话,以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绪。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
  笔者同时明白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仅是从手段上作为教育教学手段的补充,它与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实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现实的课堂中,并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多媒体来承载,一定要通过多媒体来进入课堂,比如教辅资料中已经整理好的教学目标、正字正音以及名词解释等基本教学任务,借助传统教学手段再自行预习过程中熟悉文本来完成,有些需要补充的知识点,如文学常识、主旨、写作特点等,应该简明扼要,方便学生笔记,通过正常讲授过程完成,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写能力,而不是将所有的文字在多媒体课件中密密麻麻地显示出来,教师往往照“多媒体”宣科,学生也对多媒体产生了审美疲劳,长此以往,多媒体的使用反而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了我们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提高课堂效率。
  而多媒体信息手段的最显著的功效在于将学生平时少见的,难以理解的抽象道理等借助传统教学手段校难实现有效理解的内容形象、直观的显示。比如在教授《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由于我们学校地处淮海平原,学生阅历较窄,对山地、丘陵等风景没有生活体验,较难理解作者文中“空中楼阁”的山势特点、自然风光,进而影响对空中楼阁的美妙把握、领悟。于是利用ppt课件,将远山如眉黛、山林的苍翠欲滴、小屋的虚无缥缈,运用美妙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选取一组组美丽的图片给学生形象、直观的展示,学生满怀兴趣结合文中作者的描绘、老师的讲解,欣赏《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小屋的意境,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的、少见的教学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合理、适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又是中职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需求,事实证明:形象、生动、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課堂教学有机结合,就是在学生学习知识、发现问题、合作交流、增进师生互动过程中,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更优化、合理的手段;其目标是革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明确了这一点,才能避免产生“唯信息化之上”的误区,使信息技巧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珊珊.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利与弊[J].华章,2012(11).
  [2]王栖.浅谈多媒体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作用[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2(10).
  (编辑:陈岑)
其他文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业在改革中突破前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且人民群众的餐桌越来越丰富,品质越来越优良。在这波澜
背景噪声成像能够为地壳内部结构提供地震波速的观测证据,能够增进对地壳结构与物性的认识.本文利用背景噪声成像方法对合肥—金华流动地震台阵55个台站数据进行了分析反演,获得了华北克拉通与华南块体东部构造边界附近区域的地壳S波速度与径向各向异性结构.成像结果表明,以东经118°—118.5°附近为界,西北部表现为地壳低速异常和中下地壳正的径向各向异性,东南部表现为地壳高速异常,下部地壳存在负的径向各向异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启蒙阶段,也是关键性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可能的丰富和优化教学语言,以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发展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意义;特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言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将不可测的灾后财政救助变为定量的灾前保险投入,政府通过转嫁风险,发挥保险救助机制,助力现代经济发展.
本文应用WRF(v 3.4)模式输出资料,揭示了风垂直切变(Vertical Wind Shear:VWS)在垂直方向上的波状变化特征,这种波状变化在台风不同发展时期又有不同形态,其中在持续强盛期呈双模态分布.应用VWS引起的次级垂直环流影响台风对流分布和强度变化的基本原理,用模式资料分析发现:对流层中层具有的VWS是整层VWS的主要部分,台风强度变化滞后VWS的形态突变6h左右;双模态波状变化的
对Cu2+在湿法炼锌浸出液锑盐法深度净化除钴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钴离子浓度达到深度净化浓度([Co2+]〈0.1mg/L)的时间、低于该浓度的持续时间及所需初始铜离子浓度([Cu2
【摘要】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而且是学生以后工作生活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本文分析了小学生语言表达的现状,以小学语文为例,从课内文本积累、课外阅读积累、摘抄周记积累等三个方面以积累的角度提出了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积累;语言表达;提高;策略;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的重要任务
做好对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的进步带来重要支持。本文以兴趣、生活、实践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予以探讨,希望能够为
高校图书馆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提高服务质量,而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是要增强图书馆员的责任感.这是时代任务、工作性质、素质要求决定的.增强责任感的途径主要有加强职
【摘要】材料作文是当前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的重要呈现类型,主要考察的是学生提炼观点和分析材料的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材料作文的教学方法”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阐释了学生如何对材料进行吸收和把握,其次从教学层面的角度说明了写作方法的提升技巧。望本文的论述,能对当前高中语文应试教育以及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有所裨益。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材料作文;材料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