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梅:大山里一束希望的光

来源 :新青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tl88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張桂梅,1957年6月生,1998年4月入党,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云南省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院长,党的十七大代表。张桂梅扎根贫困地区四十余年,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一千八百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是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的“张妈妈”。她探索形成“党建统领教学、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特色教学模式,用红色基因树人铸魂。她拖着病体忘我工作,持续12年家访超过一千六百户,行程十一万余公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1996年,丈夫去世后,她自愿调到了偏远的云南华坪县民族中学。正当她准备开始新生活时,却被诊断出了子宫肌瘤,需要马上住院手术。可是中考在即,自己是班主任,如果临时换老师,会耽误孩子。张桂梅把诊断书锁了起来,靠吃止痛药坚持到中考结束。
   2002年,为筹建华坪女子高中,她拿着自己的获奖证书和证明材料,去昆明街头募捐。但很多次,她都被人误解为骗子。有人向她吐口水,有人甚至放狗出来咬她,她坐在地上放声大哭。
   2008年,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建成,张桂梅随即投入到紧张超时的工作中。凌晨5点15分,她就起床,在教学楼门前等候前来早读的学生。深夜12点,学生们都已入睡,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躺到宿舍的单人床上。
  



  巨大的压力和高负荷的工作,让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手上关节疼,需要止疼膏药,一天要用掉2盒。为了省钱,她白天贴,晚上不贴。她身上穿的衣服,通常只值十几块钱。她每天吃的饭菜,是普通的粥、馒头和咸菜。
   2007年,张桂梅当选为十七大代表,去北京开会。临行前,县里特意资助她7000元,让她买一身像样的正装。可张桂梅转手就用这钱给学生买了台电脑,自己还是穿了一身旧衣服。
   2018年4月,一天深夜,张桂梅突然晕倒。被送到县医院抢救后,张桂梅醒来的第一句就是:“能不能把我的丧葬费提前预支?我要看着这些钱用在孩子们身上才放心。”



   张桂梅没有存款,她几乎把所有的收入都给了学校。有次去参加节目,节目组给了900元奖金,她让别的老师拿去,资助家境困难的学生。还有一次,她拿到了一笔“巨大”的奖金:30万。然而,她分文不取,当场宣布,捐赠给学校,用于日常的建设。
   已经64岁的张桂梅依旧无房无车,无儿无女,只剩下一腔对教育的孤勇与一身疾病。
   华坪女高的校训是: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她无数次地告诉自己的学生,不要在黑暗中提心吊胆地随命运浮沉。你必须拼命,才有力量决定自己的命运,才能逆天改命。
   对那些贫困家庭的女孩,她从来不提贫困两个字,她一直叫她们“大山里的女孩”。因为,“贫困对女孩子们来说,也是一种隐私。”
  



  张桂梅不止一次地表示,教育好一个女孩,就改变了三代人。因为女孩在社会里的身份,是子女,是父母,也是妻子。大山里的女孩不是生育工具,不能早早地结婚,生孩子,她们也要努力地飞出去。
   张桂梅告诉暂时低到尘埃里的女孩:一定要独立,一定要读书,只有读书才能去看更大的世界,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张桂梅的脾气,不再是温婉,越来越严格,甚至是“不近人情”。她每天住在学校,与学生同吃同睡。天空露出一丝曙光,她就提着喇叭喊着学生起床。迟到的人,要被罚去扫球场。她给女生们定下了有形或无形的严厉制度:日常一律齐耳短发,只能穿校服,每周只能洗一次衣服,只有3个小时能外出。即便是午餐时,她也坐在食堂里计时,学生们只有10分钟的就餐时间,不能聊天。午休时,一旦有学生还在窃窃私语,不好好睡觉,她马上就进去严厉制止。她所有的“残暴”举动,只有一个目的:让学生走出这个学校,一直继续往前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了张桂梅。2011年,华坪女高第一批96名学生迎来高考,成绩出乎所有人意料:本科上线69人,一本上线率4.26%,综合上线率100%。此后,华坪女高的成绩一年比一年好,在全市也渐渐出类拔萃。这里不仅有学生走出了大山,还有学生考上了浙大、厦大、川大、武大等名校。
   张桂梅就像幽暗里的一束光,孤独而倔强。她点 燃了一个人或一群人心中的希望,进而照亮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一生。她告诉你的是,从卑微地活着到昂扬站立,你只能飞。
   她和一切贫穷、误解、刻板成见年复一年地作战。她让那些缺乏自信和底气,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的女孩,看到了方向。张桂梅常说:我愿意用我的命,来救一代人。
   张桂梅不仅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旁观者。她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伟大。她也像一束光,让人无声地跟随。
   正是这样一位朴实纯真的张妈妈,扎根云南贫困地区四十余年,忘我地工作,时时刻刻心系着孩子们。她的感人事迹让人泪目,获颁“七一勋章”,可谓实至名归。
   在发表获奖感言时,张桂梅校长掷地有声地说道:“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中,对张桂梅这样评价:“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其他文献
“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坚定、铿锵、青春的高呼,是发自肺腑沉甸甸的誓言,这誓言回荡在天安门广场,激荡在人们心中,是亿万青年共同的心声,是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情寄语当代青年:“一百年前,一群新青年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风雨如晦的中国苦苦探寻民族复兴的前途。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
期刊
李守堂出生于一个工人家庭,十几岁就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木工机械厂做车工。或许是环境的熏陶,从小他就学习了父辈的优秀品质,决心在这个普通的岗位上创造惊人的业绩。1978年,胸怀大志的李守堂郑重地向车间表了决心:8年时间里要完成23年的工作量,比同厂的老劳模安太俊的目标提早一年迈入新世纪。   长时间的起早贪黑带来了内心的极度充实和身体的疲劳不堪,腰肌劳损几次使他在夜里疼醒。还有一次李守堂得了中毒性痢
期刊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坚定理想信念立大志,强青年志气。青年志存高远,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青年理想远大,国家和民族就拥有源源不绝的活力和动
期刊
102年前的5月,一群20岁出头的热血青年振臂高呼,喊醒了无数沉睡的国人。   100年前的7月,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青年,代表全国58名党员出席党的一大,创立了中国共产党。   时光不会怠慢勇敢逐梦的人!当年那几十把微弱的火炬,最终点燃了整个中华民族内心的熊熊火焰,向世界宣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火炬代代相传,如今已经传向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但是,不少人曾一度怀疑:“后浪”们
期刊
李杨,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科学研究院大豆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國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主任,主要从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方向的研究工作。与外商签订展销合同   2007年,李杨成为东北农业大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业的第一个博士生,从那时起,他便走上了与大豆“较劲儿”的征程。“当时,我国的制油技术分为溶剂浸提法和机械压榨
期刊
我们国家自主开发、生产“红旗”轿车的历史,不应当只看作是工业和技术的问题;而首先支撑这种技术本领的是人们的政治思想、人生哲学和世界观      我从1958年6月30日晚上到设计处报到以后,我的全部生命和时间就都贡献给自己国家的轿车工业了。直到1995年,在第一轿车厂,当我们干完CA-7560-LH后,厂长对我们宣布说:“红旗”的工作到此画上一个“句号”。言外之意是“到此为止”,以后没有后续。 从
期刊
刚从学校毕业的瓦尔娃拉决定到西伯利亚的乡村当教师,在那个偏远的小山村,人们对孩子的教育并不重视,对瓦尔娃拉也非常排斥。   一晃三年过去了,经过瓦尔娃拉的努力,孩子们终于走进了学校,家長们也慢慢接受了她。   而其间瓦尔娃拉也经历了爱人的去世,战争降临等等磨难和苦楚,但她都顽强的坚持了下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村里建起了新学校,瓦尔娃拉成为了校长。她过去的学生也回到学校接过了教育下一代的
期刊
王希季(前排中)与航天员在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前合影王希季留学归国途中在“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上留影  1999年,国家颁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如今仅有3人在世:92岁的孙家栋,92岁的周光召和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王希季。历经辗转入航天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正式开启了叱咤风云的百年辉煌历程。7月26日,王希季在云南昆明的一个白族家庭里出生。  
期刊
她是师德标兵、是优秀班主任、是烟台最美教师,25年扎根山区农村学校,再没想过离开。她就是山东省龙口市下丁家镇下丁家学校的老师张桂娜。问她为啥不走,她总笑笑回答:“不想动地方了,农村需要老师。”     1996年7月张桂娜老师怀揣着青春的激情和对教育的热爱登上讲台,成为了山区学校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25年里,她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事,只是以一颗平凡的爱心精心呵护着山区学校那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播
期刊
“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36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颁奖词)守望承诺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19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四十多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白洋山村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