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科学课堂导入的方法及原则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nc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合情、合理、合时的教学导人,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其主动学习新知,因此,导入是决定课堂教学效益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
  曾经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说明,虽然课堂导入在一堂课中所占的教学时空极其有限,却是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重视的一环,有了成功的课堂导入,教师也就从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整个教学程序的大致走向,并为接下来的教学生成、临场发挥预设了最初的伏笔,奠定了师生情感交流的基础,因此如何快速、自然、生动、合理、有效地导人新课,应该是我们每位老师所认真研究和探讨的。
  1 导入设计的四种主要做法及其利弊分析
  1.1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才有可能是富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是高效的,充满情趣的、生机勃勃的,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精彩的引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办法,一个生动的教学情景往往就是一支兴奋剂,它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兴奋起来,特别是对那些学习缺乏动力的学生来说更有效,可以唤起他们潜在的学习动力。
  例如:在七年级上《物质的酸碱性》这堂课时,我事先准备一些水果如柠檬、香蕉、苹果、桔子、梨等,还可以从家里带来油、盐、酱、醋、肥皂、洗发水等家庭用品,开始上课时,我客气地拿出各种水果让同学们品尝,学生很是惊讶,上课还能吃到水果?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每一位同学都在挑选自己喜欢的水果品尝起来,事后请他们说说自己品尝水果后的感觉,从而引入新课。
  分析 这种做法优势在于情境源于生活、贴近实际,比较具体、形象、生动,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被调动起来,学生的生活经验还有利于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采用这种做法,有时学生容易受到真实情境的干扰,有时科学的本质不容易从复杂背景中揭示出来,这种做法成功的关键是必须设计好情境到科学问题的抽象,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
  1.2活动体验,感悟新知
  在课堂活动中得到快乐,是学生所渴求的,如果我们能把快乐的乐章融入科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把学习知识的过程与认识事物的活动有机结合,让学生亲身参与、自主活动,经历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和必要的逻辑推理过程,得出科学概念和规律,这将会成为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心灵力量”。
  如在讲解“长度测量误差”时,刚一开始上课时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毫米刻度尺测物理课本的宽和一张纸的厚度,等学生测得结果后,提问几名学生的测量结果,通过提问发现学生们的测量结果都不尽相同,这是怎么回事呢?此时学生就会主动地相互核对结果,还会拿自己的尺量对方的课本或拿对方的尺量他的课本,结果发现量度的数值都不一样,这时疑问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
  以上设计的实验引入新课,巧妙地使学生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而且学生的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急于释疑,很自然会把学生引入到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去,因此参与性实验的引入会为我们的新课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开端。
  分析 这种导入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维能自由发散,通过活动实践,综合多种感官的体验,从而解决科学问题,同时,这种导入便于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种导入的实践中,有时学生只关注活动的操作形式,忽视其中的科学问题,因此往往在表面上学生非常积极投入,但没有真正进入科学的学习,此外,由于受学生动手能力的影响或操作器材的制约,有时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甚至无法获得结果,影响正确结论的形成,阻碍教学推进。
  1.3复习旧知,类比迁移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之上的,没有对旧知识的积累就没有新知识的继续学习和再认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思维方式虽以形象思维为主,但由于知识的积累和增加,经过不断地总结、归纳,抽象的逻辑思维逐渐形成,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推理能力,根据这一心理特征,教师对一些前后知识联系性较强的教学内容,抓住新旧知识的交接点,采取复习引导的教学方法有目的地向新知识过渡,不仅使旧知识得到巩固,新知识过渡自然,更重要的是从一上课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通过复习唤醒旧知,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建构新知识,建构知识链,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体验类比迁移的科学思想。
  例如: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教学中,为了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这两个概念,教师可在溶液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分析溶液概念的特点,即均一、稳定、混合物,再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为什么溶液又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样去理解这两个概念?
  分析 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以旧导新,新知学习是建立在旧知的生长点上,因此便于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知识链,这对拥有完整知识链的教师来说驾轻就熟,因此在实践中,这种导入最为常见,特别是某一内容非第一课时的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旧知,而且可以导出新知,可谓一举两得。
  但正因为教师有系统的知识网,设计时容易比较随意,忽略新知与旧知的冲突,这样就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容量不够,并且这种导入的课堂气氛也容易变得单调。
  1.4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简洁明了,三言两语点明课题,直接揭示教学意图,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或本单元的学习任务。
  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化学反应之一,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利用燃烧反应的历史,日常生活中燃烧现象也屡见不鲜,那么物质燃烧到底要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
  分析 这种导入的优势在于开门见山,节约时间,教师不需要做大量准备,这对在学习生活中较为理想的高年级学生较为有效,便于他们快速进入新知学习状态。
  但这种导入往往在形式上比较单一、枯燥,而相当一部分初中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他们的学习兴趣往往要在外来刺激的引导下产生,因此多创设一些情境,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学的效果会更好。
  2 设计有效导入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学习与实践表明,合理的教学导入能明显地促进课堂优化,首先,教学效果跟学生、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四个因素密切相关,不同做法对内容、对象、教师都有一定的适切性,要有所选择,择宜而用;其次,方法不是目的,它只是为提高课堂效益服务的手段,因此方法的有效性应体现在课堂教学效益上,不同的方法施加于同样的内容和学生,会有不同的效果和效益,需要关注方法实施过程的细节,做到“有效导入”,力求“高效导入”。
  2.1关注内容联系,力求导而能入(整体性)   导入的作用与地位决定导入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主要是为了课堂教学提供动机、知识铺垫,是新知学习的“引子”,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当整体考虑,既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又要注意一堂课的前后联系,力求“导而能入”,这一点,在实践中已被教师广泛认同,例如前面提到的“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采用复习旧知、类比迁移的做法,从一般的溶液到特殊的饱和与不饱和溶液,教学效果就比较明显。
  2.2关注学生知识,力求高效针对(针对性)
  教师设计导入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而不能脱离教学内容,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思路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让学生对要学习的新内容产生认识上的需要,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将学生们注意力集中到听课上来,为此,教师在导入的组织上,应当充分注意导入的针对性,一是要针对教学内容而设计,使之建立在与所授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服从于一堂课的整体,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赘疣,二是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知识能力基础、爱好兴趣的差异程度,可见,具有针对性的导入才能满足学生的听课需要,实现课堂教学的教育性。
  例如《物质的导电性》的导入设计中,播放一段动漫视频《可爱的小女孩在放风筝时触电》。
  师:同学们,通过观看了刚才的这段录像,你最想知道一个什么问题?
  生:小女孩为什么会触电?
  师:哪位同学来帮助这位同学,猜测一下小女孩触电的原因?
  生:可能线导电了?
  师:是不是真的是线导电了呢?……
  可能我们同学还不能很肯定,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导电性”
  导体、绝缘体是学生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的常见材料而且一般也能作出判别,但学生一旦对这些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可能会失去新鲜感和求知欲,这更需要在教学设计中既要考虑原有知识,同时更需要考虑变幻角度从另一个侧面思考如何更进一步去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视频既有刺激的感官感受,又有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生活实例,更有知识上的矛盾冲突,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爱好,增加课堂的有效教学。
  2.3设置情境贴切,提高学生兴趣(趣味性)
  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耗费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的积极化,”充满情趣的导人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剂”课堂教学的气氛和节奏,使师生间在会心的笑声中达到默契交流并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教学时,用一只软塑料瓶(可以用矿泉水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气体,打开瓶盖,迅速往瓶内倒入半瓶水,立即盖紧,充分摇动软塑料瓶,再让学生观察,有何现象?(学生回答:变瘪了)然后顺势提问,为什么呢?学生纷纷猜测是什么原因会有如此神奇的现象出现,接下来就顺势引出今天的新课。
  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和自觉,学习时轻松愉快,不会造成心理上沉重的负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了,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基础。
  2.4把握科学本质,关注思维启发(启发性)
  “不愤不启,不悱有发,”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教材,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解决,使注意力集中,目标明确,这便为学生顺利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
  例如在《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的教学中可这样导人,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但是绿色植物体内的水分却能由低处向高处流,例如在夏秋之际的早上,我们常会发现植物的叶子上有许多小水珠,这些水珠就是从其根处上流而来的,那么植物体内的水分为什么能由低处向高处流呢?这样提出了问题,设置了悬念,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就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我们在导人设计时要因文而异,依境而变;要善于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学生的客观实际;要遵循整体性,启发性、趣味性、针对性和的基本原则来精心设计,这样的导入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活跃起来,灵性飞扬。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认识串联与并联电路的特点。经历归纳、概括、分析比较等思维加工过程。2.能认真细致地完成实验;愿与同学合作;乐于倾听他人的建议;能清楚地表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合情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和正确的结论(包括定义、公理、定理等)、实验和实践的结果,以及个人的经验和直觉等推测某些结果的推理过
目的:探讨安氏Ⅱ类错畸形伴TMD患者经RW-Splint治疗1周和2个月后咀嚼肌肌电活动的改变。方法:采用EMGⅡ型表面肌电测量仪分别对12名患者RW-splint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2个月
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离婚了。在我上三年级的一天,爸爸领着一位瘦瘦的戴着眼镜的阿姨来到家里,告诉我,这就是我的新妈妈。她的到来让我顿时紧张起来,我想起了“白雪公主
1.体验性教学方式凸显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运用体验性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摸清学生学习的既往现状甚至新的学习需求,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智力性因素
从迪斯尼到梦工厂,从TBS到小学馆,无数动漫作品那精彩的情节、绚丽的画面无不冲击我的眼球。呼啦啦啦,哗啦啦啦,动画片的主角被奇怪的引力卷入了巨大的漩涡中,可怕的涡流沿逆
在数学问题的命题过程中 ,命题人往往青睐于“陷阱”的设置 ,从而使同学们经常“吃一堑 ,长一智”.那么如何才能轻松地避开“陷阱”,正确解题呢 ?1  正确理解概念 ,巧妙越过
概述了玛斯特遥控微耕机的性能特点,并针对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进措施,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果园生产。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st remote control micro-til
问题 将一条线段任意截成三段 ,三段能围成一个三角形的概率有多大 ?更为一般的情形 ,把一个单位长度截 n次 ,使得截出的( n + 1 )段中没有一段大于 x( x取 12 到 1之间的任
提到卫星,大家一定会想起卫星发射时那辉煌壮丽的情景吧!卫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你有没有想象过,有那么一天,在大气层外的卫星群中悬浮着一颗由自己命名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