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校规校纪认知与执行情况的调查研究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han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適应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校规校纪的制定与执行问题,是推进依法治校过程当中的代表性问题。对大学生校规校纪认知与执行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可为推进学校依法治校进程做出探索性建议。
  关键词:校规校纪;依法治校;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53-04
  校规校纪的制定与执行问题,是推进依法治校过程当中的代表性问题。校规校纪密切联系了学校、教师、学生三者,而它的制定和执行情况既涉及了依法治校过程中各种法律问题,又是加强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为了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学校管理水平与效益,维护学校、教师、学生各方合法权益,针对校规校纪的相关问题展开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
  一、参与调查学生的基本情况
  此次参与调查研究的学生共有265人,其中男生68人,占总人数的25.66%,女生197人,占总人数的74.34%。学生分布为3个年级,其中一年级占64%,二年级占28%,三年级占8%。
  二、学生对于校规校纪的认知情况
  (一)整体认知情况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对校规校纪的了解程度基本上是五五分的,一半人处于基本了解的状态,还有一半人处于了解甚少,但知道一些重要规定的状态,结合后面关于校规校纪的宣传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学院在对校规校纪宣传、加强认知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从表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校规校纪中含有不合理之处。通过对个案的调查当中我们了解到这种不合理之处产生的原因更多在于制定校规校纪的人很多时候把情况想当然,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导致在校规校纪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声音缺失。
  (二)校规校纪的执行情况认知
  从表中可以看到学生的认知情况和法律的规定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单纯地违反校规校纪是更严重的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认定盗窃、故意伤害是更严重的违纪行为。
  这个问题是对学生违纪情况的调查,从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学生明确知道违纪问题的存在以及主要问题在哪方面。有近50%的人认为,上课迟到、旷课是普遍存在的违纪现象,而上课说话和玩手机的违纪现象更是严重,80%以上的人认为这是普遍存在。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正常课堂秩序运作、学习效果保证最根本也是最基础,恰恰是这些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成为了校园违纪现象最普遍的存在,而这也是我们推进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个案的调查当中,我们发现法不责众成为学生不断挑战校规校纪的底气。
  (三)校规校纪以及法律知识的宣传推广情况
  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是推进依法治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深入开展学生法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才能使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治理念。我们讲有法必依,其前提必须是对法律有所了解和认识,校规校纪也是一样的,只有真正了解规范,学生才能够自觉地遵守它、维护它。因此校规校纪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推广必须长期进行下去。
  学校应当不断丰富法制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主题活动、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要把法治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平等自由意识、权利义务观念、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理念,渗透到学生行为规则中,营造体现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学校在这一部分的工作还需加强。仅有70%的学生偶尔参与过学校组织的法律知识教育活动,无论是从价值观的树立,还是实践的践行,这都是远远不够的。
  从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对法律知识的常识教育有兴趣,渴望参加以及有时间就会去的学生近70%,这远远高于我们的预计,可见学生是有法律知识方面的需求的,显然现在学校组织的这方面活动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是我们推进依法治校工程需要加强的工作。
  三、学生对校规校纪的执行情况
  (一)自己执行校规校纪的情况
  73.21%的学生对于自己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是持羞愧态度的,这种羞愧的态度正是道德内心信念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们树立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是践行校园法治文化最重要的主体精神。但是我们仍然看到有26.79%的学生对于自己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是持放松状态的,他们认为自己的违纪行为只要不被抓到就好,甚至被抓也完全无所谓。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这种对自己的放纵思想正是很多人违法犯罪的根源,我们学校的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法治教育,这点应是重中之重。
  这项考察的是当学生对校规非常不满时行为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仅有近1/3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会遵守校规,大部分人选择以各种各样的形式与校规进行对抗,这也是很多学校存在的校规校纪形同虚设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个案的调查中显示校规制定过程当中学生权利和声音的消失是问题产生的根源,在校规制定中学校常常从官本位出发,没有充分重视教师与学生的权利,这导致部分校规的制定脱离了教学过程的实际,也就没有了实际的约束力。另一方面,学生在校规校纪的制定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的角色,似乎他们的权利只有被告知,而没有办法主动参与到校规制定的过程中,这与校园法治的精神其实是不相符的。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中明确定:学生管理制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体现公平公正和育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基本权利。对学生进行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依据充分、程序正当,重教育效果,做到公平公正。这一规定可以说是我们制定校规校纪的总体指导原则。
  (二)他人违反校规校纪的情况
  惩戒作为一种教育的手段从其根本上来说是为了教育目的而服务的,同样作为惩罚规则的校规校纪其重要性不在于是否违反校规校纪,而在于学生的行为是否有所改善。从调查的数据显示有90.57%学生经过惩戒后行为有很大变化或者有所改善,这个数字是值得欣慰的。这代表校规校纪的相关惩罚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认知自己行为的对错,规范自己的言行,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内化法治理念是非常重要的。   此项调查侧重于学生内心认为行为产生变化的原因,我们会看到仅有58.49%的学生是真正出于自己的意愿改变行为的,31.7%的学生完全是因为迫于压力,这代表他们并不从内心认为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甚至有近10%的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认为是老师的故意刁难或无所谓。这样的数据表明,现阶段所采取的惩罚手段虽然表面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这样的行为改变缺乏内在的动力,是否能够长久还要打一个问号。而且这样的约束机制显然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起效果,当学生离开校园步入社会,行为可能因为没有压力的存在而有所改变。这就意味着学校和教师应当更加注重学生内因的变化,真正倾听学生内心的想法,理解他们心理和思维变化的过程,从思想上改变学生的认知,加强学生的道德、法律意识培养,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行为。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相关建议与思考
  (一)在校规校纪的制定过程中,学生作为主要参与主体声音缺失
  从法治的精神角度思考,法治精神更加强调法律的权威性,注重契约精神。因此在法律的制定过程当中,强调公平正义,平等自愿,充分尊重当事人的话语权,明确规定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法律,才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约束力,校规校纪的制定也是如此。首先确立校规的权威性,规则一旦被制定就必须得到遵守,如果出现违反校规的行为,无论是哪一方,都必须得到惩罚,避免出现很多学校校规形同虚设的情况。其次,应当由学校、教师、学生三方共同参与校规的制定,三方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给予各方平等公正的机会,在协调交涉的过程当中自愿达成协议,制定出规则。再次,这个规定当中必须明确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责任与权利,而不仅仅只是规定了学生单方面的责任,只有规定中的各方都有责任和权利,而且责任和权利都相对比较明确,该规定才更可能得到各方的共同遵守和执行。最后,该规则的制定应当具有普遍的约束力,既不过分严厉,又不过度宽容,使规定具有长期的有效性。
  (二)学生对惩罚措施的心理认同度低
  校规校纪的处罚措施作为一种教育惩罚手段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其初衷是为了学生的成长负责,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错误,进而加以改正。首先,校规校纪的处罚措施制定必须是以教育为前提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既是惩罚的出发点,也是其价值追求所在。因此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本,充分考虑其心理发展规律和性格特点,以爱的教育为基础,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处罚方式。其次,校规校纪的处罚措施必须是合法合理的。从教育管理法律关系的角度说,学校和教师是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依照相关教育法律规定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这就要求学校制定的相关规章制度必须是正当合法的,不侵犯学生的基本权利,如隐私权、公正评价的权利等。再次,校规校纪的处罚必须是公正的。所有违反纪律的学生在校规校纪面前一律平等,不能因为情感倾向或者身份差异而区别对待,失去公正。最后,惩罚的选择要尊重个体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特征的人,因人施罚是首先要考虑的,另外还有身心发展规律、个性发展规律、行为养成规律产生的影响,不同的时间、地点、频率都有可能影响处罚带来的效果,所以,面对校规校纪的惩罚措施,学校和教师必须谨慎为之。
  (三)校规校纪及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不到位,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仍需加强
  学校办学的目的应当以育人为本,在注重教育教学效果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也是学校的重要工作之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同样离不开校园文化的熏陶,营造文明、和谐、具有法治精神的校园文化是实现现代教育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显而易见,枯燥的说教、课堂上的反复强调、学校与教师的语重心长等等过去宣传法治理念的方法并不成功,我们需要进行的是新思路,新探索。首先,宣传和教育活动应当有明确的主题,贴合学生的实际。通过调查访问发现,学院较少举办法制宣传活动,偶尔举办的活动也是泛泛而谈,缺乏明确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校规校纪的宣讲活动更是少之又少,这导致大部分学生对于校规校纪处于不清不楚的状态,更何谈主动参与和自觉执行。除了对校规校纪的加强宣传,法律知识的宣传活动可以根据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展开,结合学生的兴趣,宣传法治理念和维权意识。其次,宣传活动应当大众化、广泛化,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重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调查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的知识宣传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这就具备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基础。新颖有趣,形式灵活多样是我们的目标。最后,活动的开展应当常规化。传承性和延续性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法治校园文化的建设也是一样的,只有具备持久的影响力才能真正形成一种精神,形成一种文化氛围,真正影响学生的一言一行,树立他们的法治精神。
  ——————————
  参考文献:
  〔1〕胡健.法治的底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风笑天.社会研究方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3〕风笑天.社会研究:设计与写作[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4〕周雄文,吴四江.论高等学校的依法治校[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13,(2):126-129.
  〔5〕沈红艳.高校校规校纪的法律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45-47.
  〔6〕冷向宇,王鹏.大学校规校纪教育之思[J].文教资料,2014,(12).
  〔7〕施节敏.构建高校学生法制与校规校纪教育新体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19(1):43-45.
  〔8〕季开心,朴瑾丽,董建新,于春洋.论大学生对校规校纪的认知进而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J].课程教育研究,2016,(6):48.
  〔9〕徐德刚.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社會科学,2005,(3):61-63.
  〔10〕唐赟.依法治校视角下我国高校规章的合法性问题[J].高校教育管理,2015,9(2):54-57.
  〔11〕黄建华.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问题研究[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4.
  〔12〕田小平.论我国高校校园法治文化的构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3,(6):121-123.
  〔13〕史诗,李彦恺.青年学生参与校园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15,(5):9.
  〔14〕杨吉翠.校园法治文化建设不应缺位[J].教育,2015,(21).
  〔15〕王琼娟.从依法治教走向教育法治化——深入学习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法治方向[J].教育观察(上半月),2015,(8).
  〔16〕申长富.新时期高校法治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67-70. (责任编辑 姜黎梅)
其他文献
摘 要:吴昌硕对清中期以来形成的“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篆刻创作观的实践,在其篆刻艺术风格的形成和成熟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对吴昌硕不同时期的书法风格与篆刻风格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其雄肆浑厚的篆书和善于造势的章法布局对其篆刻作品的影响表现在印章的文字结构、章法、线条表现能力,以及在“印外求印”中对印外文字的择取和个性化处理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龙泉;青瓷;釉色;开片;视觉之美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在中国陶瓷史上青瓷名窑址分布最广,烧制年代最长和外销范围最大的当属龙泉窑。它将色彩上升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是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龙泉青瓷无疑在古今中外的各色瓷器中独领风骚。青瓷之青,正是大自然与生命力的表现。青瓷之美,在于那清静世界中缓缓跳动的生命脉搏。为此,2016年3月,我们走访了浙江西南部的历史文化名城—龙泉。通过实地考察、访谈法等方法,采访龙泉青瓷工艺美术大师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龙
期刊
摘 要:文学以语言为手段来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而散文作为文学艺术表达的一种形式,更是以情感的真挚为主要特征,所表现的内容也是庞杂多样,种类繁多。2015年度《草原》所刊载的散文除了涉及到自然生态方面的内容外,表现社会人文的篇章也不在少数。本文就将针对这些散文中作者所展现的人性与真情、对乡土的记忆与关怀以及身处于大都市的城市情感体验进行深入剖析,从审美的角度探求作者的价值追求
期刊
摘 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在高校内部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与高校健康发展并实现战略目标关系密切。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思想及其相关的方法、手段等,可为高校人力资源工作开辟一条有效的操作路径,进而形成一套高效的行为模式。本文在详细阐述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内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项目管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运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又以高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为例,结合项目管理的有关内容,对人力
期刊
摘 要:黄河在元代决溢改道依然严重,且下游多股分流,向南汇淮入海。河道摇摆不定,水患频发,对沿河地区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元代治河,多采取筑堤捍御的办法,但是在几次治河的事件中,围绕如何治理产生了争论。这些争论既可以让我们看到元人治理黄河过程中的思考,同时又能够结合史料记载,去发现黄河治理的恰当与否,以及对周边地区造成的影响。  关键词:元代;黄河治理;河患;争论;冲突  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横跨两个世纪的著名的小说家、诗人,他的诗歌开拓了英国20世纪文学,小说更是继承、发扬了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传统。托马斯·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一座丰碑,他一生共创作了二十多部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等名著都出自他手。《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品,这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因为包含着深刻的基督教伦理思想而展现出了极为丰富的宗教内涵。从基督教伦理视角出发
期刊
摘 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慈悲》反映的是17世纪末北美新大陆的蓄奴制度形成初期的社会历史背景,蓄奴制和父權文化给小说人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灵创伤。他们不甘沉沦而抗争和救赎的过程,揭示了美国历史上白人同有色人种的整体对立的形成过程以及作为奴隶制遗毒的种族歧视现象至今仍然存在于在美国社会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慈悲》;创伤;救赎;蓄奴制;父权文化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 要:利用自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新手段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首先要了解需求,培养行为习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人类需求方面揭示了人的需要和行为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基础,以自媒体环境为载体,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特殊需求和心理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感染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牢固的世界观和价值
期刊
摘 要:志愿服务活动是一项全人类的公益活动,也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和高度支持。大学生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志愿者服务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大学生志愿者这一群体作为切入点,以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八字真经”为行动指南,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断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进而推动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
期刊
似乎形成了某种习惯,每一年的这个时刻,都会忙里偷闲,放下没完没了的繁复工作,在柔谧的灯光下写出沉淀了一年的思考——有叙事,有理性,也有感慨……  这一年,似乎又没有全然按照预想的方式去生活。家人告诫我要注意休息,学生劝告我要出去走走,朋友提醒我要经常聚聚。每一件事我都认真地记在了心上,每一件事最后却又被自己挂上了打折的标签。如同我每天步行上班经过的那一段路,那一座桥,本想看看路边的花花草草、听听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