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坚持战略管理,运用战略管理谋求发展,是高校创造和发挥自身优势的共同路径。战略管理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导向性等特点,高校只有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命运。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关键在于提高高校的战略执行能力。而高校战略执行能力的提升,要求管理者必须努力构建和完善六个方面的机制。
一 构建和完善学习机制
学习是做好管理的基础,是激发管理者创新能力的关键,更是提高战略执行能力的内在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应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点地学习,拓展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素养。这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履行职责的需要。高校一定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学习机制,坚持定期学习,坚持自觉学习。要形成班子成员带头学、部门成员经常学的良好风气,营造人人要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争学习的浓厚氛围,以此奠定高校战略执行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
二 构建和完善研究机制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更是高校做好管理工作的先导。研究是理性选择的过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是凝聚力量的过程。高校出台发展的政策、制定改革的措施,都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注重校内与校外的研究,注重眼前与长远的研究,注重形势与趋势的研究。只有这样,管理者的工作才会更加符合规律、更加符合实际。如果不研究就行动,拍脑袋就决策,容易误判、出错,导致工作失误,所以凡事都要进行很好的研究。高校的管理者,无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干部,都要勤于研究,更要善于研究。只有在学习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在借鉴经验中比较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找准突破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的管理者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一要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高校的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管理者必须在把握规律与趋势的前提下来做管理工作,才能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将战略规划落到实处。二要研究大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管理是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大事,要给自己充分的读书时间,研究、掌握现代大学的管理思想,从成功的大学管理案例中借鉴经验。三要研究提高执行能力的方法与策略。管理的过程也是汲取知识、获得经验的过程,管理者要通过研究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一定要清楚哪些执行方法行得通,哪些执行方法行不通。一旦确定了科学的执行方法和策略,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
三 构建和完善服务机制
大学管理是一种服务性活动。高校的战略执行能力要实现提升,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由过去的控制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具体而言,管理者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一是要服务于师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是办学的主体,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的管理必须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要服务于基层部门的发展。实施战略规划,提高战略执行能力的过程,也是为学校的各部门提供服务的过程。高校的管理者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多倾听基层部门的心声,及时了解基层部门发展的需要,尽力为基层部门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提供信息咨询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和推进基层部门顺利地开展工作。三是要服务于大学的发展。学校一切的管理工作都要服务于大学的发展,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活动都要服务于办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指导、计划、协调、组织等手段,切实推进学校的整体工作,促进学校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四 构建和完善协调机制
协调是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管理组织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是使管理者的行为导向指向共同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一个管理者乃至一个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协调能力的高低。大学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在意识和行动两个层面重视协调在战略执行中的作用。协调不仅是工作方式、方法问题,更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一是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执行战略规划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交互进行的过程,需要调动所有部门和成员的积极性,协调好同一部门之间的纵向配合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把日常工作和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对于战略规划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近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的协调。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对学校目前的办学声誉、学术科研水平、教学水平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分析,收集战略执行过程中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以及师生的满意度等相关信息,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修正战略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使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战略规划与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协调。高校在执行战略规划时,环境的变化与战略制定过程中对环境的预期或多或少有所差距,这就要求管理者对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协调也是执行战略的一环,只有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协调目标与环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确保战略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有助于高校赢得未来、实现预期的发展。
五 构建和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增强战略执行能力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管理者就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合理配置资源,为调整、修正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学校制定新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提高战略执行能力,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完善评价机制:一是评价时间。要将评价贯穿于执行战略规划的始终,在执行规划的初期、中期、末期都要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要对不同时期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评价;三是评价方法。要构建以业绩为导向,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估机制。要着重构建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推进评价工作经常化。要把考核的压力从个人转到团队上,从个人的要求转移到团队的要求上,将个人考核和团队整体评价统一起来,以提高战略执行的效率和水平。
六 构建和完善创新机制
创新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可以说,谁勇于创新,谁就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谁善于创新,谁就获得竞争的优先权。决策的思路决定发展的出路,观念的新旧决定执行的力度。高校的管理者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拓宽决策的思路,改变行动的观念,加大执行战略规划的力度。完善创新机制,需要高校的管理干部具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挖掘持续创新的能力。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在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上创新,将创新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要努力成为学习研究的高手、解决问题的能手、搞好服务的强手、执行战略的好手。同时在创新上努力达到“六度”要求:一要有高度,要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想事情、谋事情;二要有深度,要准确把握所做事情的规律和本质,努力做到在认识和思想上到位;三要有广度,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工作、相关因素,保证所做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四要有力度,要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得力的工作措施;五要有强度,要坚持不懈地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惧困难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六要有气度,要有宽阔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增强做好工作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总之,高校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须改进和推进管理的实质。而改进和推进管理实质的核心在于通过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以提升管理者的战略执行能力。高校的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战略执行能力,方能以战略的眼光去认识自身的管理,才能突破局部性、片面性、短视性的圈子,使学校的政策和规划贯彻得彻底、执行得有力、落实得到位。
一 构建和完善学习机制
学习是做好管理的基础,是激发管理者创新能力的关键,更是提高战略执行能力的内在要求。高校的管理者应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重点地学习,拓展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素养。这既是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履行职责的需要。高校一定要努力构建和完善学习机制,坚持定期学习,坚持自觉学习。要形成班子成员带头学、部门成员经常学的良好风气,营造人人要学习、人人爱学习、人人争学习的浓厚氛围,以此奠定高校战略执行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
二 构建和完善研究机制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更是高校做好管理工作的先导。研究是理性选择的过程、是统一思想的过程、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是凝聚力量的过程。高校出台发展的政策、制定改革的措施,都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研究,注重校内与校外的研究,注重眼前与长远的研究,注重形势与趋势的研究。只有这样,管理者的工作才会更加符合规律、更加符合实际。如果不研究就行动,拍脑袋就决策,容易误判、出错,导致工作失误,所以凡事都要进行很好的研究。高校的管理者,无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干部,都要勤于研究,更要善于研究。只有在学习中深入研究,在实践中加强研究,在借鉴经验中比较研究,才能发现问题,找准突破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的管理者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一要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与趋势。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与高校的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管理者必须在把握规律与趋势的前提下来做管理工作,才能抓住学校发展的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将战略规划落到实处。二要研究大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管理是事关学校科学发展的大事,要给自己充分的读书时间,研究、掌握现代大学的管理思想,从成功的大学管理案例中借鉴经验。三要研究提高执行能力的方法与策略。管理的过程也是汲取知识、获得经验的过程,管理者要通过研究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大学的管理者,一定要清楚哪些执行方法行得通,哪些执行方法行不通。一旦确定了科学的执行方法和策略,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
三 构建和完善服务机制
大学管理是一种服务性活动。高校的战略执行能力要实现提升,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由过去的控制型管理转向服务型管理。具体而言,管理者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服务工作:一是要服务于师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是办学的主体,是促进高校发展的根本动力。高校的管理必须为教师素质的提高服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师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提供良好的条件。二是要服务于基层部门的发展。实施战略规划,提高战略执行能力的过程,也是为学校的各部门提供服务的过程。高校的管理者要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多倾听基层部门的心声,及时了解基层部门发展的需要,尽力为基层部门的发展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提供信息咨询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服务,帮助和推进基层部门顺利地开展工作。三是要服务于大学的发展。学校一切的管理工作都要服务于大学的发展,管理者所有的管理活动都要服务于办学目标的实现。要通过指导、计划、协调、组织等手段,切实推进学校的整体工作,促进学校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四 构建和完善协调机制
协调是不同的管理者、不同的管理组织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是使管理者的行为导向指向共同目标的一种管理活动。一个管理者乃至一个管理团队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协调能力的高低。大学的管理者应高度重视团队建设,在意识和行动两个层面重视协调在战略执行中的作用。协调不仅是工作方式、方法问题,更是管理观念的问题。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管理者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一是不同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执行战略规划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交互进行的过程,需要调动所有部门和成员的积极性,协调好同一部门之间的纵向配合和不同部门之间的横向配合,发挥集体的力量,把日常工作和学校的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增强师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这对于战略规划的执行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近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的协调。对于管理者而言,要对学校目前的办学声誉、学术科研水平、教学水平进行详细而准确的分析,收集战略执行过程中宏观环境、微观环境以及师生的满意度等相关信息,根据这些因素的变化及时修正战略执行中出现的偏差,使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三是战略规划与学校内外部环境的协调。高校在执行战略规划时,环境的变化与战略制定过程中对环境的预期或多或少有所差距,这就要求管理者对战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协调也是执行战略的一环,只有根据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协调目标与环境、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确保战略规划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才有助于高校赢得未来、实现预期的发展。
五 构建和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是增强战略执行能力非常关键的环节。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价,管理者就能够根据相关信息合理配置资源,为调整、修正战略规划提供参考,同时也为学校制定新的战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提高战略执行能力,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完善评价机制:一是评价时间。要将评价贯穿于执行战略规划的始终,在执行规划的初期、中期、末期都要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评价;二是评价内容。要对不同时期目标和任务的完成情况、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评价;三是评价方法。要构建以业绩为导向,将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绩效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绩效评估机制。要着重构建和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教学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和管理评价体系,推进评价工作经常化。要把考核的压力从个人转到团队上,从个人的要求转移到团队的要求上,将个人考核和团队整体评价统一起来,以提高战略执行的效率和水平。
六 构建和完善创新机制
创新是做好管理工作的根本。可以说,谁勇于创新,谁就赢得发展的主动权;谁善于创新,谁就获得竞争的优先权。决策的思路决定发展的出路,观念的新旧决定执行的力度。高校的管理者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拓宽决策的思路,改变行动的观念,加大执行战略规划的力度。完善创新机制,需要高校的管理干部具备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挖掘持续创新的能力。作为高校的管理者,要在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和管理方法上创新,将创新贯穿于学校发展的整个过程;要努力成为学习研究的高手、解决问题的能手、搞好服务的强手、执行战略的好手。同时在创新上努力达到“六度”要求:一要有高度,要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想事情、谋事情;二要有深度,要准确把握所做事情的规律和本质,努力做到在认识和思想上到位;三要有广度,要充分考虑到相关工作、相关因素,保证所做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长远性;四要有力度,要提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得力的工作措施;五要有强度,要坚持不懈地按照既定的目标,不惧困难一步一步地向前迈进;六要有气度,要有宽阔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增强做好工作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总之,高校要实现自身的科学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必须改进和推进管理的实质。而改进和推进管理实质的核心在于通过机制的构建和完善,以提升管理者的战略执行能力。高校的管理者只有具备了较强的战略执行能力,方能以战略的眼光去认识自身的管理,才能突破局部性、片面性、短视性的圈子,使学校的政策和规划贯彻得彻底、执行得有力、落实得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