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小专题教学案例分析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WU30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单元教学;大情境;小問题;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是化学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科学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目前,化学教学中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还存在一定的缺憾:以一课时为单位单独设计教学而造成知识不连贯、结构不完整;单元设计中每一个知识点的落实都各自为政从而失去了单元整体设计的意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不利于我们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因此基于教学的“启发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我们可以先运用“大情境”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启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整体框架,再将“大情境”分解为若干“小问题”,学生以“任务”的形式,逐步解决这些“小问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注重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与逻辑关系,突出知识的生成性与整体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思考和解决任务的实践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培育与提升,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基于此,笔者以“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单元的设计为例,通过“大情境、小问题、重任务、育素养”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与实践。
  一、“大情境”与教学目标的确立
  1.“大情境”的确立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必修课程“主题2:常见的无机物及其应用”中的“2.2氧化还原反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有化合价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知道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本单元依次从“得失氧”“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使知识呈螺旋式上升趋势。在此基础上理清楚5对概念的关系: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以及它们与化合价、电子转移的对应关系,学会用双线桥(单线桥)表示,并探寻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电子守恒规律和反应先后规律,并以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为例,进行规律应用。
  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接近成年人,辩证思维也迅速发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这为理解和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系统知识以及内部关系奠定认知基础。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氧化还原知识较为抽象,而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处于发展的前期,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情境”,基于这一考虑,本文确立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水果榨汁”为单元教学的“大情境”。
  2.单元教学目标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与体验,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建构主义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在此基础上实现对知识体系的意义建构,使学生实现对新知识的客观认知。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情境中的,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与体验到化学现象与本质,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过程的原理,并鼓励学生主体参与到情境中,使其主动探索与感受知识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基于以上“建构主义”理论及相关思考,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课时1教学目标】能从“苹果汁变色”等生活现象人手,进行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科学探究,通过证据推理,逐步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从“特征”推向“本质”,以此来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证据推理”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能力。
  【课时2教学目标】能从“苹果与柠檬混榨不易变色”入手,分析“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被氧化和被还原、氧化性和还原性”等概念的关系,并能用“双线桥”表达相应关系,以此来发展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证据推理”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能力。
  【课时3教学目标】能从“苹果与柠檬混榨久置颜色变深”入手,分析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并且通过设计实验验证规律;利用“单线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中“微观电子”的去向,分析得出“电子守恒”规律,并能将其应用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以此来发展学生的“证据推理”“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核心素养能力。
  二、单元设计构想
  本单元教学的知识进阶为: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形成(对应课时1)→概念关系与表示方法(对应课时2)→基本规律及应用(对应课时3)。
  本单元教学的方法进阶为:演示实验与推理求证(对应课时1)→宏微结合与唯物辩证(对应课时2)→设计实验与归纳迁移(对应课时3)。
  本单元教学的素养进阶为:科学探究一宏观辨识一微观探析—证据推理—创新意识。
  本单元分解为3个课时,整体构思如下(图1):
  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形成
  大情境——鲜榨苹果汁为什么会变色?
  课堂上,利用榨汁机现场榨苹果汁,并将刚榨出来的苹果汁用若干小烧杯盛装,分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观察。苹果汁很快颜色变深,引发学生思考:鲜榨苹果汁为什么会变色?
  信息提示:发生色变反应主要是这些植物体内存在着酚类化合物。例如:多元酚类、儿茶酚等。酚类化合物易被氧化成醌类化合物,即发生变色反应变成黄色,随着反应的量的增加颜色就逐渐加深,最后变成深褐色。
  结合信息提示,学生得出结论:苹果汁的某些成分被氧气氧化了,形成了颜色更深的新物质。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氧化还原反应。
  著名化学家拉瓦锡在他的著作《化学基础论》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与氧化合的反应称为氧化反应,含氧化合物失氧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以此来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质疑:氧化还原反应一定要有氧参与吗?通过反例推翻拉瓦锡的定义,并总结得出: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
其他文献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放弃天长地久,我们相守若让你付出所有,让真爱带我走。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为爱结束天长地久,我的离去若让你拥有所有,让真爱带我走,说分手。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时间: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  地点:河北唐山  夜,好静呀!风不啸,蝉不鸣,蚊不飞,空气也凝固了。  一个温馨的三口之家正在熟睡中。忽然,他们的床被谁摇动了一下,丈夫和妻子同时惊醒,“来贼了吗?”夫妻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07-007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07.033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三化学第一学期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第三课时“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第一课时。在教材编排上,是继氧气、单质碳等物质学习之后,进入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启蒙课。本章教材研
面对一年未见面突然而归的我,斜靠在破旧沙发上打瞌睡的父亲,目光充满了惊喜,他挣扎起不久前跌伤的腿,连声问:“你怎有时间回家?还未吃饭吧?我这就给你做饭去!”我连忙安抚父亲坐下:“别忙了,爸,我只是外出办事经过这儿,呆一会儿就走!”顿时父亲局促不安起来,焦急地说:“你妈还在地里洒农药呢,我这就叫她回来,为你准备些东西带进城!”我想阻止父亲,而他执意地来到屋后,对着田地,扯开嗓门,喊着母亲的名字,浑浊
西安。加利福尼亚。  20岁那年,Josef Hoflehner第一次离开生养他的故乡奥地利去旅行,那次他几乎走遍了南非。到如今,他辗转于世界各地55座城市,拍摄不同城市的精髓。他说,“我对一座城市的本质、它独具的个性极有兴趣。每个城市都有其灵魂,就在那座城市的最深处,领会到这一要义,一些看似通俗的场景会被提升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高度,站在那里,你会发现这个城市的秘密。”  每次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都
【摘要】数学是发展学生数形结合、模型思想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学科,而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数学好玩则是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宝贵资源。本文基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就“如何用好数学好玩资源,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进行阐述,结合教学实例就如何融合“自信、科技、生活、数形”的元素,让更多的学生爱上思维挑战、应用创新、数据处理、迁移与优化,让数学教师用好“数学好玩”资源,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1)03-0074-01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1.03.036    一、对教材中实验的思考   1.教材中钠的燃烧实验  钠在空气中的燃烧,内容见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第47页至48页,“把一小块钠放在坩埚里,加热,现象是:钠受热后,与氧气剧烈反应,发
This mother Earth,  Who gives us life;  This mother Earth,  Heart filled with strife,  We love her not,  Though love we should;  Her death we plot,  For life’s “own good”;  She gave us air, and food,
2018年6月,巴黎Quai Branly博物馆一个关于亚洲鬼魂与怪物的展览上,参观者一只手按在墙上,五指张开,正好和“地狱”入口的鬼爪雕塑相映成趣。巴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众多,每年高水准的各种展览和其他文化活动络绎不绝,这是巴黎的一大吸引力,也成了巴黎人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摄影师可以在其中捕捉到许多生动有趣的画面。  提到巴黎,人们总会联想到一些固定的形容词,比如浪漫、古典、优雅、文艺等等。而過去大
摘要:杂化轨道理论能解释大多数分子的几何构型及价键结构。在使用该理论时。首先必须确定中心原子的杂化形式。在未知分子构型的情况下,判断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有时比较困难,成为教学难点。本文总结几种高中阶段判断中心原子杂化轨道类型的方法。  关键词: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等电子原理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11-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do
今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8?郾0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军队快速集结,奔赴救灾现场,动用了大量的军用装备,其规模不亚于一场战争。这次抗震救灾中投入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军用装备,如“北斗一号”、野战炊事车、野战净水车以及野战方舱医院等等,这些高科技军事装备的投入,大大地降低了灾难的危害程度。    获取信息的排头兵——“北斗一号”  当地震发生后,灾区通信全部中断,与外界失去联系,成为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