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个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性格就像潮湿的水泥,马上就要凝固成型,所以此时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阶段。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害羞、脾气暴躁、自卑、不合群等不良性格倾向,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及时纠正。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儿童3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能看到他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的雏形。英国科学家的跟踪调查证明了这句谚语的科学性。
1980年,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会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个3岁幼儿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行为特点,并据此将他们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2003年,即当年接受调查的幼儿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接触,并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当年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当年14%的“自我约束”类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几乎没有改变。
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其未来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但这些品质不会自动出现,而是在父母的关注下慢慢培养出来的。当孩子出现以下四种不良性格倾向时,父母要及时干预,帮助孩子克服。
1. 害羞
害羞的孩子并非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害羞。在家里,孩子说话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家里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和父母一起走在街上,孩子更不会主动与陌生的长辈打招呼,如果叔叔阿姨逗他,他立即像小刺猬那样蜷缩成一团。这表明,孩子只在陌生环境中或陌生人面前才会害羞。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他们对陌生环境和陌生的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心理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环境需要更长时间。由于缺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较少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愿意主动争取,他们常常失去这样那样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要让害羞的孩子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如果玩安静的游戏,比如搭积木,他可能比活跃的伙伴搭得快。
2.要让孩子相信,到外面玩时,别人不会像聚光灯那样刻意地关注他,因而不必那么不自在。
3.鼓励孩子争取自我表现的机会,把握属于自己的权利,并教孩子一些具体而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打招呼的方式、自我介绍的程序、微笑等表情的运用等。
2. 脾气暴躁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3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撒泼。我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哄劝、讲道理、呵斥、打骂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下次他还会发脾气。唉!现在我已经束手无策了。”
情商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需要父母花费很多心思的家庭教育内容。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的孩子总有一个坏脾气的父亲或母亲。对于那些性格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不必考虑遗传因素,后天的成长环境足以改变一个人,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模仿父母,用发脾气的方式达到某种目的。
改进要点:
1.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尖叫、在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方式。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生气可以,但是以上述消极的、可能造成伤害的方式宣泄是不被接受的,也不可能达到不合理的目的。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应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大喊等方式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方法,父母都可以借鉴。
3. 自卑
“我不行。”听到孩子这样说,父母一定会很揪心,退缩的孩子令人沮丧。自信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得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阶段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恰恰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父母也要夸赞个没完。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于是自信心一落千丈。这说明,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另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2.父母要多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更重视他努力的过程,能使他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如果孩子努力后还是失败了,父母也要表扬,道理同上,表扬过程,不表扬结果。
4.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还不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他们对“好朋友”的理解仅局限于分享零食,一起玩玩具的伙伴。但父母们仍然可以看到孩子社交能力的差异,有些孩子很容易跟伙伴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有这些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孩子则不那么合群,有的很容易与伙伴发生冲突,有的不断地惹是生非,让同伴反感,还有的游离于群体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害怕被别人嘲笑。
改进要点: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引导孩子与亲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父母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和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性格。此外,父母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客人热情、谦虚、礼貌。这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托儿所、幼儿园是孩子的世界,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会学到相处之道。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顺着孩子,只有在同龄人的群体之中,对孩子来说才是平等相处。如果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发生冲突,父母也不要太在意,冲突以及化解冲突都是一种学习。
3.教导孩子社交原则。父母要告诉孩子,平等、真诚、尊重、信赖是交际的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交际的最高技巧。要让孩子理解这些原则和技巧并不容易,需要父母用实例来解释,在帮助孩子解决纠纷时,父母也要遵循以上原则,促使孩子早日形成健康的交友观。
以上四种不良性格倾向,在很多3~6岁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的是暂时的,孩子自己会克服,但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需要家长及时干预,以免不良的性格倾向被不知不觉地强化。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不能急于求成。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重点防范这四种不良性格倾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您将惊喜地发现孩子的变化。
【编辑:陈彤】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句古老谚语,它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即从儿童3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能看到他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的雏形。英国科学家的跟踪调查证明了这句谚语的科学性。
1980年,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会同伦敦国王学院的精神病学家,对1000个3岁幼儿进行调查,全面了解每个幼儿的行为特点,并据此将他们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五大类。2003年,即当年接受调查的幼儿长到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接触,并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当年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当年14%的“自我约束”类幼儿,长大后的性格几乎没有改变。
3~6岁是孩子性格形成最重要的阶段,其未来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但这些品质不会自动出现,而是在父母的关注下慢慢培养出来的。当孩子出现以下四种不良性格倾向时,父母要及时干预,帮助孩子克服。
1. 害羞
害羞的孩子并非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害羞。在家里,孩子说话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家里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一个人。和父母一起走在街上,孩子更不会主动与陌生的长辈打招呼,如果叔叔阿姨逗他,他立即像小刺猬那样蜷缩成一团。这表明,孩子只在陌生环境中或陌生人面前才会害羞。
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他们对陌生环境和陌生的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心理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环境需要更长时间。由于缺乏在公众面前表现自己的机会,他们较少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愿意主动争取,他们常常失去这样那样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有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要点:
1.要让害羞的孩子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如果玩安静的游戏,比如搭积木,他可能比活跃的伙伴搭得快。
2.要让孩子相信,到外面玩时,别人不会像聚光灯那样刻意地关注他,因而不必那么不自在。
3.鼓励孩子争取自我表现的机会,把握属于自己的权利,并教孩子一些具体而实用的方法和技巧,比如打招呼的方式、自我介绍的程序、微笑等表情的运用等。
2. 脾气暴躁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3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撒泼。我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哄劝、讲道理、呵斥、打骂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只能暂时解决问题,下次他还会发脾气。唉!现在我已经束手无策了。”
情商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管理是需要父母花费很多心思的家庭教育内容。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的孩子总有一个坏脾气的父亲或母亲。对于那些性格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不必考虑遗传因素,后天的成长环境足以改变一个人,因为孩子会本能地模仿父母,用发脾气的方式达到某种目的。
改进要点:
1.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会用健康的方式表达情绪。尖叫、在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方式。父母要明确告诉孩子:生气可以,但是以上述消极的、可能造成伤害的方式宣泄是不被接受的,也不可能达到不合理的目的。
2.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应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回到自己的房间,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大喊等方式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方法,父母都可以借鉴。
3. 自卑
“我不行。”听到孩子这样说,父母一定会很揪心,退缩的孩子令人沮丧。自信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
以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得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阶段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恰恰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父母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孩子有一点好的表现,父母也要夸赞个没完。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于是自信心一落千丈。这说明,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另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要点:
1.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方法。
2.父母要多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让孩子清楚地知道父母更重视他努力的过程,能使他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如果孩子努力后还是失败了,父母也要表扬,道理同上,表扬过程,不表扬结果。
4.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还不理解友谊的真正含义,他们对“好朋友”的理解仅局限于分享零食,一起玩玩具的伙伴。但父母们仍然可以看到孩子社交能力的差异,有些孩子很容易跟伙伴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有这些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孩子则不那么合群,有的很容易与伙伴发生冲突,有的不断地惹是生非,让同伴反感,还有的游离于群体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
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以自我为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不如意就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害怕被别人嘲笑。
改进要点:
1.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要引导孩子与亲人平等相处,切忌以孩子为中心,处处围着孩子转,让孩子凌驾于父母之上。父母要尊重孩子,切忌随意训斥和打骂,要让孩子在互敬互爱的家庭气氛中形成合群性格。此外,父母要教育孩子对邻居、客人热情、谦虚、礼貌。这样,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尊重别人、爱护别人的良好品德。
2.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最好让孩子从小生活在同龄孩子的群体中。托儿所、幼儿园是孩子的世界,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会学到相处之道。在家里,父母往往处处顺着孩子,只有在同龄人的群体之中,对孩子来说才是平等相处。如果孩子在群体交往中发生冲突,父母也不要太在意,冲突以及化解冲突都是一种学习。
3.教导孩子社交原则。父母要告诉孩子,平等、真诚、尊重、信赖是交际的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交际的最高技巧。要让孩子理解这些原则和技巧并不容易,需要父母用实例来解释,在帮助孩子解决纠纷时,父母也要遵循以上原则,促使孩子早日形成健康的交友观。
以上四种不良性格倾向,在很多3~6岁的孩子身上会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的是暂时的,孩子自己会克服,但如果情况比较严重,则需要家长及时干预,以免不良的性格倾向被不知不觉地强化。培养孩子健全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父母不能急于求成。一般来说,如果父母能重点防范这四种不良性格倾向,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您将惊喜地发现孩子的变化。
【编辑:陈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