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物流人才成为当前市场新宠儿,但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和培养模式滞后,实现现代物流这一过程的突出问题是人才匮乏问题,实用型人才的稀缺已经成为制约物流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教育界和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亟待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物流人才;就业;培养机制;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物流人才就业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模式改革,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万,人才供需显然严重失衡。但目前的人才短缺并不仅仅是总量上的短缺,更表现在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短缺。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约20万~30万人。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分析
为缓解物流人才短缺压力,近年来多数高校推行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再加上认证、结业、研讨及相关的短期培训,每年可为社会培养数万名物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由于国内物流概念的引入较晚,物流理念滞后、学校师资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原因,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理念滞后。目前各类物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 “三段式” 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合理的、标准的、规范的教学软件来引导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去熟悉物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培养模式落后。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而绝非上述产业、部门的简单相加。但目前高校的物流相关学科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仍未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存在严重的物流教育条块分割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物流教育甚至只停留在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上,使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第三,教学内容陈旧。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物流管理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物流营运实务、物流管理法律法规实务、国际物流(物流英语)等知识。但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极少有绝对权威的物流理论,大部分高校采用国外的教材进行教学。
第四,教学设施简陋。目前大部分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教学设施简陋,如没有成熟的物流实验室,没有引入诸如条形码识别机、自动分拣机等现代化物流所需要的先进装备,使学生对于这些设备没有实物印象和操作技能,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毕业后从事的竟是搬运工的工作,让学生们感到失望,企业也不容易接受。
第五,师资力量薄弱。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是一门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教师由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操作经验,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建议
当前我国许多物流企业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和经营手段等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型物流人才。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特征,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物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培养模式。要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如推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做到既懂理论知识,又善实践操作,还能思考研究,从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实用”、“顶用”和“好用”的需要。
第三,完善培养体系。培养体系要随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完善。首先,在学历教育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使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学科发展上,要注意学科交叉渗透,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或在通才基础上培养具有突出技能的专家型人才。
第四,完善教学管理。现代物流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讲,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扎实的专业核心知识。二是宽泛的外延知识。三是深厚的支撑知识。为满足人才对上述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笔者建议高校应在教学计划和管理方面应作出相应调整。如教学计划可将一、二年级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打通培养,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教育,同时给学生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开展物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前学习的专业方向多元化,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是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五,加大教育投入。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要提供稳定的资金以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政府、企业、有关机构和组织也应加大对高校软硬件物流设施的投入。
作者单位:王飞鹏 宫权 山东工商学院
欧阳联灿烟台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宋玉.是自营,还是外包[J].物流世界,2001,(1):11-1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8-86.
关键词:物流人才;就业;培养机制;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 我国物流人才就业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物流模式改革,物流人才的需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增加,更表现在人才素质要求的提高。据调查,目前我国各种物流专业教育规模在6.5万人左右,但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高达600万,人才供需显然严重失衡。但目前的人才短缺并不仅仅是总量上的短缺,更表现在懂得供应链管理的综合性管理人才的短缺。预计到2010年,全国需要物流高级人才约20万~30万人。
二、我国物流人才培养分析
为缓解物流人才短缺压力,近年来多数高校推行了学历和非学历教育。截至2006年底,国内共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物流专业,再加上认证、结业、研讨及相关的短期培训,每年可为社会培养数万名物流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物流人才的需求压力。但由于国内物流概念的引入较晚,物流理念滞后、学校师资薄弱、教学手段落后等原因,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理念滞后。目前各类物流人才培养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 “三段式” 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一套合理的、标准的、规范的教学软件来引导学生按照行业规范去熟悉物流企业在日常工作中的业务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力,无法培养出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与企业对物流人才的认定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
第二,培养模式落后。现代物流业是由商业、物资、储运等众多产业、部门和企业组成的一个社会化服务的整体,而绝非上述产业、部门的简单相加。但目前高校的物流相关学科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仍未摆脱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存在严重的物流教育条块分割和专业课程设置重复的现象,许多学校的物流教育甚至只停留在现代物流理论中的某一个环节上,使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第三,教学内容陈旧。物流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涉及物流管理基础、供应链管理、企业物流管理、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企业物流信息技术管理、物流营运实务、物流管理法律法规实务、国际物流(物流英语)等知识。但目前高校物流专业极少有绝对权威的物流理论,大部分高校采用国外的教材进行教学。
第四,教学设施简陋。目前大部分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教学设施简陋,如没有成熟的物流实验室,没有引入诸如条形码识别机、自动分拣机等现代化物流所需要的先进装备,使学生对于这些设备没有实物印象和操作技能,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不能应用,毕业后从事的竟是搬运工的工作,让学生们感到失望,企业也不容易接受。
第五,师资力量薄弱。由于物流发展在我国历史短暂,物流管理专业在高校是一门新兴专业,物流管理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教师由管理、国际贸易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和实践操作经验,无法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创新建议
当前我国许多物流企业的服务项目、服务方式和经营手段等不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发展,因此迫切需要我国物流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物流发展的新型物流人才。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为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目前高校要更新教育观念,吸收国外先进的物流理论和最新成果,结合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特征,树立知识和能力相结合、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加强物流人才的终身学习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职业道德修养,促进物流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创新培养模式。要重视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如推行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与“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使学生做到既懂理论知识,又善实践操作,还能思考研究,从而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素质,增强他们工作的适应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对物流人才“实用”、“顶用”和“好用”的需要。
第三,完善培养体系。培养体系要随市场对人才需求标准的变化而不断完善。首先,在学历教育方面,要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物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实践训练,使教育教学内容做到实用化、综合化和国际化,以适应全球化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其次,在学科发展上,要注意学科交叉渗透,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复合型人才或在通才基础上培养具有突出技能的专家型人才。
第四,完善教学管理。现代物流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不断提高,但总体来讲,高素质的物流人才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知识结构。一是扎实的专业核心知识。二是宽泛的外延知识。三是深厚的支撑知识。为满足人才对上述知识和能力的需要,笔者建议高校应在教学计划和管理方面应作出相应调整。如教学计划可将一、二年级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专业打通培养,三、四年级进入专业教育,同时给学生较大比例的选修课;开展物流专业第二学士学位教育,让学生在毕业前学习的专业方向多元化,以增强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加快人才培养步伐,缩短人才培养周期,是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
第五,加大教育投入。物流人才培养投入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企业等社会各届的大力支持和投入: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要提供稳定的资金以鼓励和支持从事物流科研和教育工作的专家,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员进行适当的奖励。另一方面,政府、企业、有关机构和组织也应加大对高校软硬件物流设施的投入。
作者单位:王飞鹏 宫权 山东工商学院
欧阳联灿烟台日报社
参考文献:
[1]宋玉.是自营,还是外包[J].物流世界,2001,(1):11-13.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运行局、南开大学现代物流研究中心.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