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能否改变看病难

来源 :科学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k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百度、小米到缓解出行难题的打车软件,互联网带给人们的惊喜不胜枚举。现在,通信技术、移动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技术,正以其开放性、公平性、社会化、广泛性等特点,创造出新的发展生态。随着它们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必然会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颠覆性的体验。未来,也许看病难、上学难等“痛点”也会借此得到改善。本版选择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领域,以展示“互联网+”与之碰撞所能激发出的“火花”。
  目前,无论是从患者、医生还是医院的角度来看,我国的医疗服务行业都面临着很多“痛点”——患者看病难、看病贵;医生工作强度大、收入低,还面临医患关系紧张的风险;三甲医院超负荷运营,被迫扩张,难以管理,基层、民营医院又门可罗雀,医疗资源分布和利用极不均衡……在互联网日趋渗透并“治疗”了一些生活“痛点”之时,我们不禁想问,“互联网+”能改变看病难吗?
  1 机器人:
  名医未来分身有术
  人们常说看病难,一定程度上其实是“看好医生难”。当绝大部分患者冲着三甲医院里医术高超的“名医”而去时,这些医院如何能不人满为患?长远来看,这个问题或许能借助互联网、机器人和大数据得到改善。
  目前,手术机器人在美国已不罕见,被称为“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在美国的普外科、泌尿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等多个科室开展诸如胃胰十二指肠切除、心脏搭桥、输卵管成形等手术,有数据统计显示,美国95%的微创手术都由机器人完成。
  早在2006年,我国就曾由北京积水潭医院的创伤骨科专家利用我国首台小型化远程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在北京为远在延安的患者进行了髓内钉远端锁定手术,当时这位患者因砸伤致髋关节脱位、左胫腓骨骨折、骨盆骨折。这是我国第一例,也是世界上第一例报道的骨科机器人系统远程遥控操作手术。
  在医疗方面,现在正在研制或已经进入使用的还有检查诊断机器人、康复护理机器人、患者陪伴机器人、医院服务机器人等。借助互联网的远程诊断能力,加上手术机器人的推广,未来,请“名医”做手术或可不受时空限制。
  几十年后,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集国内外经验丰富的医生成功治疗案例之大成的云端“智慧医生”将参与医疗,未来的医疗会是这样——人们佩戴体征指标记录设备,各种传感器件与工作生活用具结合,起居生活被实时记录,吃喝是否准时、是否健康、每天运动量够不够、睡眠是否良好、情绪是否正常、生活和工作环境是否健康,甚至坐姿是否良好、运动姿势是否正确,这些都被云端的“智慧医生”关注和计算。一旦发现异常,会随时发出健康提醒,还能对疾病初步评定,并推荐导诊。
  医生可以获得云端“智慧医生”整理的全部病人资料(包括基因、免疫、药物有效性等方面的信息),它还会给医生提供由该领域专家总结的治疗参考意见,就像是能随时找名医会诊一样。各种药物与医疗器械都把患者个人因素考虑在内,处方会被云端“智慧医生”根据病人的数据进行校验,可以避免不当医疗问题。
  云端“智慧医生”的分析报告、治疗方案也对患者及家属开放,帮助患者及家属理解治疗方案,同时与医生积极配合。由机器人医生主刀的微创手术成为主流,手术的治疗方案全部是根据病人特殊体质进行个性化定制。住院期间,各种服务均根据患者病情和体质定制,医患冲突大大减少。出院后,由于有各种生活状况的数据记录,医生对患者的康复情况了如指掌,云端的“智慧医生”也会根据患者体质,制定有利于患者康复的健康生活“新”标准。
  2 大数据:使熟练艺术进化成数据驱动的科学
  然而,上述美好的未来仍然有很多技术、规范、制度上的难点有待突破。毕竟,医疗质量及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医疗的可及性和公平性这些问题并非我国独有,它是全世界普遍存在的难题。
  幸运的是,我们正处于互联网及移动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通信技术、移动终端、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其开放性、公平性、社会化、广泛性等特点,给我们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而这些恰是传统医疗所缺乏的,所以“互联网+医疗”是未来医疗健康服务业的必然趋势,然而当下,互联网和医疗如何融合才能有效地推动医疗的改革和创新呢?
  医疗中融入互联网技术,目前最大的用武之地应该是破解传统医疗中亟待解决的痛点和难点——医疗信息的碎片化,这也是造成医疗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以及费用高昂的原因之一,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互联性恰好可以解决医疗信息孤岛问题,促进医疗信息的再利用,成为医疗信息共享及互操作的基础。
  如果能将互联网的广泛性和开放性优势加以充分利用,医疗的可及性和公平性问题亦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患者将不必长途跋涉去医院,不必长时间排队等候,医疗信息不对称、医疗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老龄化、慢病的有效治疗与管理等问题也将得到缓解。
  美国克利夫兰医院的总裁兼CEO科斯格罗夫曾说:“不管我们的医院或医生喜欢与否,愿意与否,医疗都将会从熟练艺术进化成数据驱动的科学……”数据的联与通以及分析利用,在临床操作、药物研发、公众健康、慢性疾病管理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利用互联网来强化医疗数据的分析利用和创新,整个医疗生态圈中的各方均可有所作为。例如,政府主管部门或医生群体可以创建某些特定疾病的在线登记平台,对疾病数据进行分类权威统计,增强医疗人员、卫生主管部门和公众对特定疾病的认知,改善对疾病的诊断、管理和预防,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对特定疾病的研究和药物研发。从这一角度来说,“互联网+医疗”的结果还应该是医疗健康数据的充分流动和利用,如此才能解决医疗数据的孤岛现象,充分发挥患者所产生数据的价值,实现医疗数据的再利用,并为医疗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决策支持。
  “互联网+医疗”最直接的产物是云电子病历、患者门户、医生门户、症状与疾病匹配工具、远程医疗、虚拟就诊、移动医疗、居家远程监测与护理等。而随着目前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放开,互联网在医疗行业的施展空间必会越来越大。   3 医患关系:社交性可增加医患互信
  解决医疗改革、医患关系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医疗文化的变革。变革中两个最重要的角色就是医生和患者。传统的医疗只注重医生,而忽略了患者的角色。
  目前世界各国均面临着“家长制”的医疗文化,然而随着互联网及移动设备的普及,患者的医疗知识及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他们借助互联网、移动应用等多种渠道中的医疗资源积极参与到自己的医疗之中。患者不断参与自己的医疗,并提出问题来挑战医生权威,固有的医患关系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我们将这种转换了角色的患者称为“e-患者”。
  很多医疗机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e-患者”的到来感到些许恐慌,因为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患者的提问和参与会令不少医生感到恼火和厌烦。假如我们转变思想,让患者及其家属能够充分参与自己的医疗,不仅能够建立起良好的医患伙伴关系,还能极大地减轻医生的工作量。尤其在慢性病和疾病管理中,患者的生活方式和依从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治疗的有效性。可以说,良好的医疗效果离开患者的参与、依从和配合是无法想象的。
  除了“e-患者”自身利用互联网进行医疗知识的搜索、查询和交流之外,我们的医疗机构还可以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为他们创建在线患者决策助手(Online Patient Decision Aids,简称PDA)。决策助手使得患者可以与医生一道共同做出知情的、基于价值的决定。决策助手向患者或家属提供有关疾患的知识、案例,并以证据为基础,公正地列出利弊,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加了解他们的选择所造成的影响。有了特定的知识,患者和家人就可以更好地参与到诊疗的共同决策这一过程中。
  如果患者和家属努力使自己成为“e-患者”,成为“聪明”的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自己的医疗,而医生使自己成为“聪明”的医生,耐心认真地听取患者的疑问并提供相应的信息,协助患者进行医疗决策和疾病管理,那么棘手的医患关系问题将迎刃而解,我们所共同期望的美好愿景就会成为现实。
  传统医疗中,医生、患者之间相互信任的程度较低,医患交流困难。互联网时代可充分利用网络的社交性,快速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产生同类角色的聚集。在这方面,美国的Patientslikeme.com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范例。
  4 创新: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支持式联姻
  毋庸讳言,实现互联互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标准的不完善或缺失,因此,欲使“互联网+医疗”更加成效显著,必须建立和完善医疗信息交换和互操作所需的术语标准、内容交换标准、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这三大标准体系。对此,美国联邦政府的“有意义地使用经认证的电子健康档案计划”也许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考空间和借鉴。
  在医改步入深水区之际,“互联网+医疗”必会推动和催生医疗的创新,有利于数据的交换、互操作以及分析利用,有望实现互联网与医疗之间“1+1>2”的协同效应,也一定会从根本上改善医-患、医-医、患-患关系,改变医疗行业的整体运作方式,优化和改变传统的诊疗模式,推动新的医院精细化管理的新模式、新系统的涌现,最终为有效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改善医疗可及性和公平性等提供创新性支撑。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在“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进程中,将要面临不少困难与挑战。例如:监管困难、政策不明晰、模式不够成熟和当前医院体制现状的困扰。
  此外,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以及“互联网+医疗”完全依赖于数字化信息和先进科技,也会导致弊端丛生。其中最大的问题便是加大了遭受网络攻击、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参考和借鉴美国的医疗电子交换法案(HIPAA)中的有关内容,制定我国自己的、在互联网和新技术广泛应用条件下的患者隐私保护和医疗信息安全法规,采取恰当的行政管理措施、物理措施以及技术措施来确保电子医疗信息在存储、交换及互操作过程中的安全,并对违法行为做出相应的惩罚。
  因此,“互联网+医疗”不能理解为医疗诊治和互联网的简单相“加”,不能直接等同于“互联网医疗”。它应该是趋利避害的加和,是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融合,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解决医疗痛点的支持式联姻,是有助于医疗创新的助推式整合,是解决医疗行业各相关方之间交流与沟通问题的桥梁,它应以最有效的成本交付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其“加和”之目标。
其他文献
摘 要:创新,不是墨守陈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教育  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独具
期刊
毫无疑问,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就拿我县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来说,整体是好的,呈现出稳步提高的良好势头,但也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譬如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日渐突出,教师教学理念更新缓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新机制,等等,由此看来,要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创新工作思路。  我们认为,要建立一套有利于教育教学的长效机制,关键要看工作思路是否具有
期刊
摘 要:新的英语课程标准使我国的高中课程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课程模式从过去以教师传授为本、学生被动接受的课程模式变成了采用师生互动的课程模式,提倡开放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营造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英语新课改强调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程改革;高中英语;课程变化;师生关系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
期刊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和专业美感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造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个性和独立性等等。物理创造教育目标:不侧重于促进和储存知识,而重在向学生提供有助于创造力开发的教育和指导,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物理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没有物理学的发展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现代化生活。在学习物理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掌握一定的物理学知识不仅是作为一
期刊
摘 要:在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精炼的化学概念,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概念;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单质;化合物;溶解度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
期刊
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细菌学与霍乱专家,高守一知道,要把中国霍乱研究和防治工作做好,就得动员霍乱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就得调动全国各地卫生防疫站霍乱防治工作者积极参与进来。在埃尔托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理论的验证过程中,他是这样做的;在两类菌株理论应用于霍乱防治实践的过程中,他也是这样做的;在深入研究两类菌株的物质基础(包括遗传学基础)的过程中,他更是这样做的。  那时候,每年冬天凡是当年分离到霍
期刊
在以往的数学教育模式下,上课老师都是讲,学生都是听,课后的时间就是批改作业,学生呢,就利用课余时间做作业。这个模式已经极其落后,它不仅影响学生的作业质量,更重要的是大量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是一种伤害。今天的新课程提倡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需要广大的数学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对练习量大的数学作业批改问题,进
期刊
高中化学新课程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新课程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地变化,其成效将在今后逐渐显现出来。那么今天我们将以怎样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理解和传授化学知识呢?  一、 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指导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模块,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高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发展潜能。在教学中要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期刊
摘 要:素质教育已经向我们传统的高中数學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新课标下提高学生素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我们教师只有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数学思想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处理好多元性与针对性的关系,才能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数学;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内涵是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其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探索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本文基于新课程下,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结合作者的教学实例,从教师自身到针对学生方面需做的转变等进行了探讨,就当前信息技术教育中要进行的变化做了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新课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能力,发展全面素质、个性和潜能的主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