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岭南美术家研究r——以惠州客家书画为例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ong2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客家书画艺术是在富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它作为近现代广东书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地方文化艺术特色,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惠州客家书画艺术的形成源于赣南、闽西、梅州客家传统文化,又吸取了闽南、广府的文化精华,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该文研究惠州客家美术家及其书画艺术的发展过程,分析其艺术特征,并将其放在当时惠州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客家文化背景中展开研究和分析,希望对于探索惠州客家书画艺术在新时代的发展有所启发.
其他文献
顾颉刚的《汉代学术史略》是一本建立在“层累说”的理论基础上,以“古史辨伪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考察汉代学术的源流与发展的史学专著.该书将真实史料与层累叠加的传说作为主要研究资料,以汉代学术的发展为线索,结合学说推崇者与统治集团、政治背景与文化背景,分析学说发展过程中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在“古史辨伪法”的运用上,顾颉刚注重从“致用”的角度分析一个学说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层累叠加的史料分析古人有意作伪或无意成伪的历史因素.“层累说”中独特的资料筛选方式与运用方式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在史料研究领域为后人留
在全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不同意识形态交锋的主要阵地之一.近年来,以区块链为代表的新型网络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区块链技术能助力网络意识形态治理主体“多元共治”、风险甄别“精准研判”、风险处置“高效应对”、话语转向“话语共识”等方面的发展;另一方面,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为意识形态的安全带来巨大挑战,如削弱主流舆论传播力、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弱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威胁网络数据主权等.因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要进一步细化法规建设,健全监管体系,构建国家主权区块链平台,积极参
不久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年首个特展“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开幕式如期举办.rn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以日本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所藏325件(套)世界古代玻璃为基础,得到中国多家文博机构的藏品支持,举办“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特展,共展出约360件(套)古代玻璃艺术品.其中,“异”包含了古代玻璃的“异域”“奇异”“珍异”“神异”等属性和内涵.展览以时间为轴,分为“孕育与初生”“传播与融合”“绽放与辉煌”“西方与东方”四个单元,通过玻璃物质材料展现古代世界文明史、科技发展
期刊
从“铸魂”到“寻路”再到“立论”,李彬教授的“新闻三论”继承了前辈新闻学人恪守马克思主义的传统,分别在新闻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方面深耕细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新时代中国新闻学作出了创新探索.本研究尝试梳理“新闻三论”的主要观点,为新闻界继往开来、守正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不久前,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的“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先秦汉唐、宋、元画特展”在浙江美术馆拉开帷幕.rn展览分为“盛世修典”“久久为功”“大国宝藏”“转化发展”四个板块,利用图像、文字、新媒体等多元化展示手法,呈现了“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反映的中国古代绘画的宏富成就.
期刊
作为“后抽象的具象艺术家”的阿利卡接受了现代主义的洗礼,他的具象绘画运用现代人的眼光,以一种“去中心化”的全新视觉方式,打破西方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和构成图式的法则,汲取现代构成、东方绘画及摄影等因素,在回归日常际遇中表现平凡生活的主题.
中国农民画的概念由其历史及意识形态构建,农民的身份是概念的核心.该文以余东农民画为考察对象,试图说明:经过政府和美术精英对余东农民画的再发掘,以及农民画家群体的努力,余东农民画的风格产生了巨大革新,其中亦显现出个人风格,这使余东农民画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风格而非身份,成为余东农民画概念的核心.由此,农民画在文化场域中的定位也需要重新考量.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立足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作出的现实选择.本研究论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衔接的现实价值,重点分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梗阻,从观念、规划、政策、机制、产业、组织等方面提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
陈少梅在中国现代画坛一直以北宗南风、北派山水画家而著称.但纵观他的从艺历程会发现,民国时期,他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积极捍卫者,在创作中忠实地尊崇中国传统绘画美学,孜孜不倦地尝试着南北宗的巧妙融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受新社会、新文艺思想的影响,他改变了艺术取向和创作方法,在追求传统的基础上尝试运用西方绘画美学原理处理画面,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蜕变.
元稹一生有过四次被贬黜的经历,分别到了江陵、通州、同州、武昌.通州,自古隶属巴地.元稹到通州任职近四年的时间是其诗歌创作的高峰,共有180多首诗歌.其中,有大量诗歌对巴地自然环境、物产习俗、社会民风进行了描写.本研究通过元稹诗歌中“险恶”的巴地、淳朴的巴风、奇特的巴物等三方面来分析其对巴地的印象,并对元稹巴地印象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