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节频率效应是最基本的有关语言产生之初的方面,而汉语言声调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又有着许多的不解与争议,因此研究汉语言中的声调对音节频率的影响十分之重要。
关键词:汉语;声调;音节频率效应
言语产出是是指人把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包括思想代码转化成言语代码,再借助我们的生理性的器官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大量研究表明,在口语中存在3种典型的效应,分别是词频效应、音节频率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词频效应在图画命名实验证明:当被试对呈现的图画进行命时发现高频词的潜伏时间短于低频词的潜伏时间。语音促进效应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任务范式中证实,当干扰字与图画命名之间的基本音素相关时,比如说被试要说图画名称为“cat”,而干扰字为“cap”时,就比没有音素相关的干扰字命名所需时间短,这个现象就叫语音促进效应[1]。音节频率效应是在1994年Levelt和Wheeldon通过高频音节与低频音节的匹配实验中发现的,并认为音节是独自存储的,提出存在心理音节表这一假设。
一、音节频率效应的国外研究进展
随后也是在1994年,Levelt和Wheeldon发现双音节词的音节频率效应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位于第二个音节。他们发现当人们开始发音时,一些高敏感的心理音节就已经准备好说出来了。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经常是最后一个准备好的,因此最后一个音节的属性将会对一个词的产出造成很大的影响。
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从2004年到2006年间,在研究荷兰语与西班牙语时,通过控制音节频率,都得到了显著的音节频率效应,但是与1994年的研究不同的是,关键影响音节频率效应的音节词的位置在于第一个音节。
另外因为英文具有较为模糊的音节边界感知,直到2004年,都没有得出什么具体的音节频率效应的研究结果,甚至于之前提出的音节的单独存储方式所形成心理音节表的结论在英文研究中也一度没有得到论证。但在近期,2011年Joana Cholin和Gary S. Dell 发表的一篇文献中证实了英文中也存在音节频率效应。Joana Cholin和Gary S. Dell 研究中还得出了与之前荷兰语和西班牙语研究结论的不同的观点,无论是第一音节还是第二音节都有较高的音节频率敏感性。
二、音节频率效应的国内研究进展
汉语独特于与其他文明的文字,我们知道在学习汉字的时候都会有三要素学习:字形、语音和语义。在汉字字形是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字母语言,在这一点的研究上与字母语言就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汉字的独特性在于声调,从古时候的宫商角徵羽但现在的轻音、一声、二声、三声及四声无不体现汉字的魅力。之所以说魅力是因为汉字的声調在开始认为是感性的产物。我们知道我们的汉字是一个字有一个声调,其他语言,比如英语就不同,他们往往是一个连续的句子才有一个升调或者降调。在外文中音节一般是以元音为核心,辅音在元音前面或者后面,依附于元音构成元音、辅音元音、元音辅音和辅音元音辅音这四种类型。而在中文中,音节一般是声母、韵母和声调这3个部分组成。声母与韵母组成音段,而声调是超音段的调位构成。
余林在2000年的研究关于语言产出中的语言的表征与加工关系时发现音韵的编码是在比声母和韵母等更大的层次上进行加工的[4]。而先前我们说了汉字中的音节有人认为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正好属于高一层次。Chen等在2002年的内隐启动的范式任务中探讨了汉语的双音节词(2个字组成的词)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得到音节具有启动效应(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起始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时,命名反应时会显著缩短,因此提出,音节应该是独立存储的一个单元)。在2003年Chen,Lin,和Ferrand在音节掩蔽任务发现辅音+元音词的命名速度在辅音+元音字为启动词时比在辅音+元音+滑音为启动词时要快。这也支持了音节在汉语中音节是一个被单独存储或者规划的音韵单元。
张清芳和杨玉芳(2005)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来研究音韵编码过程的基本单元,仅仅发现音节是音韵编码的单元,而音素(指声母、韵母、声调或两者的结合)对图画命名并没有发现没有显著的促进效应[1]。Wong和Chen也是图画-词汇干扰范式,在研究粤语时发现干扰词与目标词的韵母和声调(相较于音节少了声母音素)相同时,图画命名反应时有显著性差距,并提出一个观点:在粤语的口语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可能是音段。
另外杨群和张清芳利用图画词汇干扰范式研究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时发现在中国汉语中,口语产出中音节频率效应与词频效应随着人的成熟是积累的,而语言相关效应是逐渐降低的[2]。
三、声调对音节频率效应的影响
从欧阳觉亚(1979)发表的“声调与音节的相互制约关系”,钱文俊(1982)的“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的文章[5]慢慢有了声调和音节(声母+韵母)关系进行研究。在1992年沈家煊分析语误语料库发现声调移动的现象,而当声调保持不动时,会出现韵母先后置或者是互换的现象。这表明声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接着在2002年Chen在对汉语双音节词汇编码研究时,发现没有声调的音节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编码的单元。随后在2004年Liang和Van Heuven在研究脑损伤病人时发现,左半球有损伤的病人在元音的产出上没什么影响,但是,在声调的产出中就有影响。表明声调与音节具有不同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加工机制[5]。
Chen等人在 2011年提出一种疑问,声调的编码是在音节编码过程中集中加工的还是在后期音韵编码中加工。之后他们提出一种理论观点:声调在语音编码的早期就被提取出,其过程与音节编码时并行的。就是说当我们在准备发一个音时,我们的一个音(假如hao3声),我们会将hao和3声自动分离,并行加工。但是也有人认为我们汉语者,也存在Levelt和 Wheeldon提出的心理音节表,只是这个表里存在音节就像汉字的拼音表一样是完整的包括声母+韵母+声调。接着在2016年,赵荣,王小娟和杨剑峰三人发表了一篇关于声调对音节感知作用的文献。在研究中,证实声调是通过与声母、韵母的相结合来共同影响汉语音节中的感知加工过程。
四、研究意义
对汉语的音节频率效应研究有初步探讨,对声调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疑虑,在理论上看,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探索其中的价值,补充汉语中声调研究的理论基础[3]。在现实意义上看,声调的研究满足了我们人类发音好奇探究的心理,具体有什么应用价值,由于声调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什么发现,但是随着研究的进程,一定能有其适用领域的,因此现在更应该进行声调的有关研究。因而总之搞清楚声调在汉语言中对音节频率效应是否有影响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岳源,张清芳.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和音段的促进和抑制效应[J].心理学报,2015,(03):319-328.
[2]杨群,张清芳.口语产生中词频效应、音节频率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的认知年老化[J].心理科学,2015,(06):1303-1310.
[3]张清芳,杨玉芳.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字形和音韵激活的时间进程[J].心理学报,2004,(01):1-8.
[4]刘 俐 李 . 二 十 世 纪 汉 语 声 调 理 论 的 研 究 综 述 [J]. 当 代 语 言学,2004,(01):45-56+94.
[5]钱文俊.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J].上饶师专学报, 1982,(04):51.
作者简介:
温凯玲,苏州大学。
关键词:汉语;声调;音节频率效应
言语产出是是指人把自己内心的心理活动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包括思想代码转化成言语代码,再借助我们的生理性的器官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大量研究表明,在口语中存在3种典型的效应,分别是词频效应、音节频率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词频效应在图画命名实验证明:当被试对呈现的图画进行命时发现高频词的潜伏时间短于低频词的潜伏时间。语音促进效应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任务范式中证实,当干扰字与图画命名之间的基本音素相关时,比如说被试要说图画名称为“cat”,而干扰字为“cap”时,就比没有音素相关的干扰字命名所需时间短,这个现象就叫语音促进效应[1]。音节频率效应是在1994年Levelt和Wheeldon通过高频音节与低频音节的匹配实验中发现的,并认为音节是独自存储的,提出存在心理音节表这一假设。
一、音节频率效应的国外研究进展
随后也是在1994年,Levelt和Wheeldon发现双音节词的音节频率效应起到关键作用的是位于第二个音节。他们发现当人们开始发音时,一些高敏感的心理音节就已经准备好说出来了。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经常是最后一个准备好的,因此最后一个音节的属性将会对一个词的产出造成很大的影响。
也有许多研究表明从2004年到2006年间,在研究荷兰语与西班牙语时,通过控制音节频率,都得到了显著的音节频率效应,但是与1994年的研究不同的是,关键影响音节频率效应的音节词的位置在于第一个音节。
另外因为英文具有较为模糊的音节边界感知,直到2004年,都没有得出什么具体的音节频率效应的研究结果,甚至于之前提出的音节的单独存储方式所形成心理音节表的结论在英文研究中也一度没有得到论证。但在近期,2011年Joana Cholin和Gary S. Dell 发表的一篇文献中证实了英文中也存在音节频率效应。Joana Cholin和Gary S. Dell 研究中还得出了与之前荷兰语和西班牙语研究结论的不同的观点,无论是第一音节还是第二音节都有较高的音节频率敏感性。
二、音节频率效应的国内研究进展
汉语独特于与其他文明的文字,我们知道在学习汉字的时候都会有三要素学习:字形、语音和语义。在汉字字形是象形文字,是一种非字母语言,在这一点的研究上与字母语言就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汉字的独特性在于声调,从古时候的宫商角徵羽但现在的轻音、一声、二声、三声及四声无不体现汉字的魅力。之所以说魅力是因为汉字的声調在开始认为是感性的产物。我们知道我们的汉字是一个字有一个声调,其他语言,比如英语就不同,他们往往是一个连续的句子才有一个升调或者降调。在外文中音节一般是以元音为核心,辅音在元音前面或者后面,依附于元音构成元音、辅音元音、元音辅音和辅音元音辅音这四种类型。而在中文中,音节一般是声母、韵母和声调这3个部分组成。声母与韵母组成音段,而声调是超音段的调位构成。
余林在2000年的研究关于语言产出中的语言的表征与加工关系时发现音韵的编码是在比声母和韵母等更大的层次上进行加工的[4]。而先前我们说了汉字中的音节有人认为是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的,正好属于高一层次。Chen等在2002年的内隐启动的范式任务中探讨了汉语的双音节词(2个字组成的词)中的音韵编码过程,得到音节具有启动效应(当启动词与目标词的起始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时,命名反应时会显著缩短,因此提出,音节应该是独立存储的一个单元)。在2003年Chen,Lin,和Ferrand在音节掩蔽任务发现辅音+元音词的命名速度在辅音+元音字为启动词时比在辅音+元音+滑音为启动词时要快。这也支持了音节在汉语中音节是一个被单独存储或者规划的音韵单元。
张清芳和杨玉芳(2005)采用图画-词汇干扰实验范式来研究音韵编码过程的基本单元,仅仅发现音节是音韵编码的单元,而音素(指声母、韵母、声调或两者的结合)对图画命名并没有发现没有显著的促进效应[1]。Wong和Chen也是图画-词汇干扰范式,在研究粤语时发现干扰词与目标词的韵母和声调(相较于音节少了声母音素)相同时,图画命名反应时有显著性差距,并提出一个观点:在粤语的口语产生中音韵编码的单元可能是音段。
另外杨群和张清芳利用图画词汇干扰范式研究口语产生认知年老化时发现在中国汉语中,口语产出中音节频率效应与词频效应随着人的成熟是积累的,而语言相关效应是逐渐降低的[2]。
三、声调对音节频率效应的影响
从欧阳觉亚(1979)发表的“声调与音节的相互制约关系”,钱文俊(1982)的“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的文章[5]慢慢有了声调和音节(声母+韵母)关系进行研究。在1992年沈家煊分析语误语料库发现声调移动的现象,而当声调保持不动时,会出现韵母先后置或者是互换的现象。这表明声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接着在2002年Chen在对汉语双音节词汇编码研究时,发现没有声调的音节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编码的单元。随后在2004年Liang和Van Heuven在研究脑损伤病人时发现,左半球有损伤的病人在元音的产出上没什么影响,但是,在声调的产出中就有影响。表明声调与音节具有不同的作用,具有独特的加工机制[5]。
Chen等人在 2011年提出一种疑问,声调的编码是在音节编码过程中集中加工的还是在后期音韵编码中加工。之后他们提出一种理论观点:声调在语音编码的早期就被提取出,其过程与音节编码时并行的。就是说当我们在准备发一个音时,我们的一个音(假如hao3声),我们会将hao和3声自动分离,并行加工。但是也有人认为我们汉语者,也存在Levelt和 Wheeldon提出的心理音节表,只是这个表里存在音节就像汉字的拼音表一样是完整的包括声母+韵母+声调。接着在2016年,赵荣,王小娟和杨剑峰三人发表了一篇关于声调对音节感知作用的文献。在研究中,证实声调是通过与声母、韵母的相结合来共同影响汉语音节中的感知加工过程。
四、研究意义
对汉语的音节频率效应研究有初步探讨,对声调的研究也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存在许多疑虑,在理论上看,需要更多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探索其中的价值,补充汉语中声调研究的理论基础[3]。在现实意义上看,声调的研究满足了我们人类发音好奇探究的心理,具体有什么应用价值,由于声调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什么发现,但是随着研究的进程,一定能有其适用领域的,因此现在更应该进行声调的有关研究。因而总之搞清楚声调在汉语言中对音节频率效应是否有影响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岳源,张清芳.汉语口语产生中音节和音段的促进和抑制效应[J].心理学报,2015,(03):319-328.
[2]杨群,张清芳.口语产生中词频效应、音节频率效应和语音促进效应的认知年老化[J].心理科学,2015,(06):1303-1310.
[3]张清芳,杨玉芳.汉语词汇产生中语义、字形和音韵激活的时间进程[J].心理学报,2004,(01):1-8.
[4]刘 俐 李 . 二 十 世 纪 汉 语 声 调 理 论 的 研 究 综 述 [J]. 当 代 语 言学,2004,(01):45-56+94.
[5]钱文俊.声调同声母、韵母的关系[J].上饶师专学报, 1982,(04):51.
作者简介:
温凯玲,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