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师要对语文课本着力挖掘,才能发现教材中丰富的艺术之美,精心指导学生感悟课本美的素材,教师本着学生的审美规律,将学生带入美的气氛中,进行愉快获取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教育;策略研究;提高能力
“语文是美的,我们的生命因语文而美丽”,可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却有太多的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美,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厌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美’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每一个热衷于语文教学的老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开始思考的问题。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应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三美”。
一、课堂教学过程要“美”
这包含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新颖的教学设计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枯燥、沉闷的气氛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法,只能使学生兴味索然。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精心设疑,循循善诱,提倡思考,引导讨论的教学组织状态。我国古代教育家已经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重要观点,并提倡“学则有疑”的教学思路。如何有意识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他们求知欲,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根本途径。教师还可借助教学多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等,从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去领悟和体验。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与其由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倒不如适时将问题作为课堂活动讨论的中心,尽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虽然课堂面貌会失去原有的肃静和稳定,但打破常规的纪律状态,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其次,导入要新颖。语文课的起始,犹如一篇文章的開头,一个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语,能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其注意力立即指向教师、指向研究的客体、指向教学内容,并能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加学生快乐舒畅的情绪体验,促进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积极的思维。如教读《斑羚飞渡》一文时,新课导入可选用美国大片《垂直极限》中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在危急时刻,父亲毅然剪断绳索保留了孩子的性命。这个片段和课文内容十分吻合,主题也极其相似,这样的导入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很好的作用,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三,教学方式要多样。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如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活动的开展等。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配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学和有更深刻的体验,受到感染,达到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感悟。学《皇帝的新装》《伊索寓言》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在练习中不断的精益求精的同时,对课文的主题、人物的性格都做了细致认真的分析,并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和理解,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朗读课文,我们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朗读后,先由学生自评,再由教师作以鼓励为主的点评,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学生心理体验要“美”
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他们能够做的事。每课的生字词,让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积累不会的,不能不分学生层次一味要求识同样的字,释同样的意。课文板书,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己去提炼,既可正字练字,又可训练学生的思维。作者个人,课文内容提要都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梳理。如果他们理解得不到位、不准确,可通过老师的教学进行修正、补充。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意识,又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作业大多可交由学生自己去改,包括作文,教师事先对字数、选材、结构、表达方式等提出要求,让学生写好后先自改,然后互改,互相挑剔,最后再由师生共同点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交由学生主持,如进行“竞赛读”时,可由全班制定出评分细则,选出主持人,然后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听,等他读完后,大家讨论并指出他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再根据评分细则给出得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又在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可让他们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心理体验当然就很“美”了。
三、语文教师自身要“美”
教师就象是演员,语文教师就是话剧演员,三尺讲台是舞台,课文是剧本,表演是否吸引人,不仅取决于剧本是否精彩,表演是否到位,还取决于演员本人是否“美”得吸引人。而语文教师的美就表现在有强烈的亲和力、有非常的鉴赏力和有无限的引力。
首先,要有强烈的亲和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平视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居高临下;要尊重学生,无论是课堂评价用语、作文点评还是布置的课后作业,都要注意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的乐趣;要学会倾听,特别课堂讨论时,当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表述,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还要学会常识,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其所长,通过赏识其某一方面的素质,促成其其他素质的发展,尤其对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抱欣赏的态度,不能轻易扼杀。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
其次,要有非常的鉴赏力。语文教师要有在细微处见不凡,在平常处见奇崛,在枯燥处见生动,在精妙处见新颖的非常功力。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欣赏其遣词造句的精当、画面描绘的生动、结构安排的严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最后,还要有无限的引力。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在骨髓和细胞里的气质,它能让教师产生一种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学生,成为他们的中心,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当作一种快乐。
总而言之,我们要努力使语文课“美”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邱仕华.从感受美到创造美——也谈中学语文课的美育.
[2]王会.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探索.
[3]黄慧.中学语文美育初探.
[4]成荣安.论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课改中的运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美育教育;策略研究;提高能力
“语文是美的,我们的生命因语文而美丽”,可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却有太多的学生感受不到语文的美,单调枯燥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厌烦,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美’起来?”、“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这是每一个热衷于语文教学的老师从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就开始思考的问题。从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应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三美”。
一、课堂教学过程要“美”
这包含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新颖的教学设计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枯燥、沉闷的气氛和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法,只能使学生兴味索然。而良好的课堂气氛应该是精心设疑,循循善诱,提倡思考,引导讨论的教学组织状态。我国古代教育家已经认识到“学贵有疑”的重要观点,并提倡“学则有疑”的教学思路。如何有意识地精心设疑,诱发学生思考问题、唤起他们求知欲,是营造良好课堂气氛的根本途径。教师还可借助教学多媒体,如电视、录像、录音等,从多种感官调动学生去领悟和体验。对于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与其由老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倒不如适时将问题作为课堂活动讨论的中心,尽可能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虽然课堂面貌会失去原有的肃静和稳定,但打破常规的纪律状态,却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主动的思维,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其次,导入要新颖。语文课的起始,犹如一篇文章的開头,一个新颖别致、引人入胜的导语,能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使其注意力立即指向教师、指向研究的客体、指向教学内容,并能激起强烈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加学生快乐舒畅的情绪体验,促进其产生丰富的联想和积极的思维。如教读《斑羚飞渡》一文时,新课导入可选用美国大片《垂直极限》中的一个惊心动魄的场面:在危急时刻,父亲毅然剪断绳索保留了孩子的性命。这个片段和课文内容十分吻合,主题也极其相似,这样的导入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起了很好的作用,促使学生兴趣盎然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第三,教学方式要多样。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如多媒体的使用,课堂活动的开展等。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配着王菲略带忧伤、凄美的声音,屏幕上出现“作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陶醉其中”的画面,让学生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让学和有更深刻的体验,受到感染,达到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感悟。学《皇帝的新装》《伊索寓言》时,可组织学生开展故事演讲比赛,学生在练习中不断的精益求精的同时,对课文的主题、人物的性格都做了细致认真的分析,并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和理解,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朗读课文,我们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表演读”等多种不同的方式,朗读后,先由学生自评,再由教师作以鼓励为主的点评,以此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学生心理体验要“美”
语文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做他们能够做的事。每课的生字词,让学生根据各人的实际积累不会的,不能不分学生层次一味要求识同样的字,释同样的意。课文板书,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自己去提炼,既可正字练字,又可训练学生的思维。作者个人,课文内容提要都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梳理。如果他们理解得不到位、不准确,可通过老师的教学进行修正、补充。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人意识,又在训练中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作业大多可交由学生自己去改,包括作文,教师事先对字数、选材、结构、表达方式等提出要求,让学生写好后先自改,然后互改,互相挑剔,最后再由师生共同点评。课堂教学活动也可交由学生主持,如进行“竞赛读”时,可由全班制定出评分细则,选出主持人,然后一个学生读,其他学生听,等他读完后,大家讨论并指出他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再根据评分细则给出得分,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参与热情,又在活动中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让学生做自己能做的事,可让他们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满足感,心理体验当然就很“美”了。
三、语文教师自身要“美”
教师就象是演员,语文教师就是话剧演员,三尺讲台是舞台,课文是剧本,表演是否吸引人,不仅取决于剧本是否精彩,表演是否到位,还取决于演员本人是否“美”得吸引人。而语文教师的美就表现在有强烈的亲和力、有非常的鉴赏力和有无限的引力。
首先,要有强烈的亲和力。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老师要平视学生,把学生放在与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不能居高临下;要尊重学生,无论是课堂评价用语、作文点评还是布置的课后作业,都要注意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引发学生主动探求的乐趣;要学会倾听,特别课堂讨论时,当学生的想法与教师的想法不一致时,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要认真、耐心地倾听学生表述,只要学生的说法能自圆其说就行;还要学会常识,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扬其所长,通过赏识其某一方面的素质,促成其其他素质的发展,尤其对学生的思维火花要抱欣赏的态度,不能轻易扼杀。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
其次,要有非常的鉴赏力。语文教师要有在细微处见不凡,在平常处见奇崛,在枯燥处见生动,在精妙处见新颖的非常功力。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起欣赏其遣词造句的精当、画面描绘的生动、结构安排的严密。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最后,还要有无限的引力。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在骨髓和细胞里的气质,它能让教师产生一种强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学生,成为他们的中心,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当作一种快乐。
总而言之,我们要努力使语文课“美”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才能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的向往。
参考文献:
[1]邱仕华.从感受美到创造美——也谈中学语文课的美育.
[2]王会.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探索.
[3]黄慧.中学语文美育初探.
[4]成荣安.论审美情感在中学语文课改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