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之美: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审美文化阐释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ron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也即祭祖送灵仪式或超度送灵仪式,意为恭送祖先回归祖灵地,并祈求祖灵护佑子孙后代生活富足、人畜兴旺.这是凉山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宗教仪式.本文运用美学、宗教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结合田野调查,分析了凉山彝族尼木措毕仪式及其神圣观念,阐释了尼木措毕仪式中黑、花、白三色神枝的审美追求、神树崇拜的审美意象、毕摩剪纸的审美情趣、魂归"兹兹普乌"祖界的审美理想等.笔者认为彝族宗教美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扎根于深厚的彝族文化土壤之中,其丰富的审美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团结和谐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他文献
“十部妙经”是“元始旧经”在出世最初就提出的观念 ,一方面它把具有宇宙本源意义的《灵宝五篇真文》看成是“元始旧经”的神圣来源和教义思想的基础 ,另一方面又极力强调“元始旧经”本身属于“十部妙经三十六卷”的内在结构.这种观念对“元始旧经”整个创作过程都产生了极为重要而深刻的影响.自南朝陆修静以来 ,道教也强调“十部妙经”本身属于一种具有深刻内在关联和逻辑性的经典体系.“十部妙经”观念关系到如何从整体上认识“元始旧经”的教义思想及其在中古道教史上的地位等重要问题 ,同时也关系到古灵宝经研究的基本方法问题 ,并
帝师八思巴在元初享有至高政教地位,仁宗、英宗朝更推行国家帝师祭祀制度.期间帝师祭祀与蒙古字学的结合,以功利的实用性使其在民间得到维持和确认,地方层级在消解其政教意味的同时对其重新进行文化阐释.明初文人对历史的接受本具有通达的胸襟,明中后期朝贡制度的弊端引发社会对藏传佛教僧人的普遍反感,帝师祭祀及祀主八思巴作为历史权力象征因此遭到批判.阻碍元明文人对帝师祭祀的接受主要缘于儒释身份的隔膜和利益需求差异等现实困境,诸多社会事件亦促成偏见的形成.清代则更多将问题的焦点转向释儒之争,以此寻求道统的稳固与唯一,帝师祭
明初正一道第43代天师张宇初与古琴有着不解之缘.他自幼嗜琴,喜与琴士交,凡遇操缦者必登门叩访.出于对琴的喜爱,张宇初积极思索其哲学意义与文化内涵,形成颇具特色的琴学思想,即弹琴要在"得性情之正",琴有修身立德、怡情养性的乐教功用.基于此,他将弹琴作为道教徒修身、悟道的应修技艺之一,在《道门十规》中要求门人弟子在闲暇时抚琴自娱.这一规定促使能琴的道士不断增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道家琴"的发展.
《民法总则》制定之前,我国法律对于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关系的处理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平行适用、互不交叉,二是梯度递进,给予个人信息更高程度的保护.人格权编将隐私权与个人信息保护并列到一起,引入交叉适用的模式,引发不少问题,包括重置个人信息保护与隐私权的关系,将隐私权保护逻辑套用到个人信息保护等.坚持平行适用,立足于整体制度设计,处理好《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的关系,使不同机制分别发挥各自作用,有利于形成公私法合力的多元治理结构.
"人民共和国宪法观"是依宪治国的理论前提,也是"宪法的中国学"得以形成的基本立场."人民共和国宪法观"以"人民宪法"为立宪之基础,包含"党领导人民制宪""宪法实现人民主权与公民权利同构"两个基本命题;"人民宪法"形成了以"总章程"和"根本法"为两轴的基本框架,并通过宪法实施服务于治国理政的目标,进而建构了适应这个逻辑要求的全覆盖合宪性审查.
现代中文法学的权利概念有其特有的学格特征,不是任何外文法学对应名词的简单翻译."权利"的出现适应了19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应对中外关系大变局的现实需要,其本身也是中西、中日法文化交流的产物.权利概念可区分为外延复合型和外延单纯型两种.外延复合型权利如果得到透彻研究,人们会发现它其实就是指称权利权力统一体的法权.外延单纯型权利起源于我国本土,与中国现行法律制度高度吻合,应确认为中文法学权利概念之正朔.为了系统、严格地区分权利和权力,宜以实质分类标准取代形式分类标准.中国法学基础性研究的重点首要应该是权利、权力和
本文透过分析两位基督教生态学者麦菲和科布的生态经济学理论,旨在提供一种有别于现今主宰全球化经济模式的古典经济学模型.不利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理论陷入个人主义、消费至上的意识形态和高增长的经济神话.生态经济学并非忽略经济活动,而是强调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可持续性发展的相依关系,提供后现代的关联模式,整体主义的共善价值,并指出这些生态经济学有着基督宗教的基础.
还源教之还源祖,祖居滦州,盘山修道,留有还源六部经.王森祖居蓟州,创闻香教,后移居滦州石佛口,成为东大乘教老法王石佛祖之接法教主,自此开创了王森家族执掌教权的时代,并于万历年间留有"牟尼注解祖经一十二部".王森物故后,石佛口二房王好义一支掌握教权,明宗会正式分宗立派,其中一支进入宣府万全右卫一带,最终成为黄天道教的另派别传,王森遂被称之为还源古佛、明宗祖、王还源等名号.同称还源,但此还源非彼还源.
武德八年(625),唐高祖下诏排定三教位次,"令老先、次孔、末后释".这一记载出自唐释道宣所撰《释慧乘传》,发生于唐高祖幸国子学,亲临释奠礼,观"三教驳难"期间.考察正史等文献的相关记载,《释慧乘传》所记载的"三教驳难"非历史真相,实为释道宣在一定史实基础上的加工创作."三教位次"是《释慧乘传》"三教驳难"的立论基础,虽不符合历史事实,却承载着特殊的历史语境,寄托着作者强烈的宗教情感.
文艺复兴晚期的三元人论之争既是昔日奥古斯丁与佩拉纠的自由意志之争的延续,更反映了当时人文主义与新教思想之间相互促进又彼此矛盾的关系.伊拉斯谟在劳伦佐·瓦拉引入"受造之灵"概念论证人的自由和价值的基础上,借用长期遭弃用的三元人论来论证其人文主义的自由意志论,从而突破了以"魂"与"体"的二元对立为特征的中世纪人学观念.其思想虽有助否定中世纪的善功说和炼狱说,却终因难以同奥古斯丁式的原罪说和恩典说相兼容,而被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新教领袖视为一种有"半佩拉纠主义"倾向的理论而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