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者参考了大量有关体育生活方式的文献,阐述了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即在分析相关要素特征的基础上,预测了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动向,提出了一些可借鉴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生活方式 发展方向
体育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肌体中,成为很多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在展现其积极因素的同时,负面效应也不断产生。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2年3月11日发布的一项对十几个城市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运动量不足,女生体重偏轻者超过三分之一。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其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所以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等现状的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预防性措施。
1.体育生活方式的定义
体育生活方式起源于生活方式一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和前苏联等国家先后掀起了生活方式研究热潮,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展开研究。自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生活方式概念,我国学者就开始研究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限制和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体育活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1]体育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一个方面或层次,它与其他层次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活方式整体系统。按照生活方式的要素特征,体育生活方式包括体育锻炼行为、体育观念、体育需求等,而在体育活动中又必然涉及诸如体育消费、体育组织形式、体育场所等。
2.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2.1体育锻炼的现状。
根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大致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处于良好水平,但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不足;[2]课外锻炼的组织力度不够,管理松懈,主要流于形式。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校园体育氛围、新闻媒介、体育教师和场地设施等几个方面。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便利的新闻媒体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形成了一个良好环境,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这可以促进个体参与体育锻炼。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缺少场地器材是多数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阻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从个体的角度看,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大,制约了大学生的参与。而且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倾向于学生社团及小群体活动,以自发组织、自觉锻炼为主,缺乏组织和引导。
2.2大学生的体育观念。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应付体育考试,保证身体健康成为第一要务。强身健体、缓解紧张与疲劳及娱乐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2]随着高校体育的深化,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
2.3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传统的体育项目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越来越多的非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接受,例如街舞、轮滑、跑酷等。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也有所提高,尽管在总体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
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
3.1女大学生在体育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首先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近年来已超过男大学生。其次女大学生的体育观念逐渐改变,在体育生活中积极性有所提高。
3.2终身体育观将深深地植入大学生心中。
终身体育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与健康教育紧密联系的。体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身心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在掌握了科学的运动技术和方法以后,将它运用于体育锻炼中,可以从中体会体育的乐趣,不仅增强体质,还培养顽强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逐渐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终身体育观。
3.3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将更加多样化。
大学开设的体育课程将不断地进行拓展和延伸,开展的体育项目无论内容和形式,还是数量和质量都将不断地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将不断加大。
4.建议与预防措施
4.1加大体育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
4.2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由学校逐渐向社区延伸。
4.3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1]张玉秀.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13—16.
[2]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89—91.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生活方式 发展方向
体育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的肌体中,成为很多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双面性,在展现其积极因素的同时,负面效应也不断产生。据中国健康教育中心2012年3月11日发布的一项对十几个城市的大学生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大学生运动量不足,女生体重偏轻者超过三分之一。大学生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作为国家民族的中坚力量,其健康素质教育关乎国家的未来。所以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是一个十分迫切的任务,可以通过对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等现状的研究,预测其发展趋势,并提出一些可以借鉴的预防性措施。
1.体育生活方式的定义
体育生活方式起源于生活方式一词。20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和前苏联等国家先后掀起了生活方式研究热潮,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展开研究。自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生活方式概念,我国学者就开始研究体育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限制和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体育活动特征及其表现形式。[1]体育生活方式是人们生活方式中的一个方面或层次,它与其他层次生活方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共同构成生活方式整体系统。按照生活方式的要素特征,体育生活方式包括体育锻炼行为、体育观念、体育需求等,而在体育活动中又必然涉及诸如体育消费、体育组织形式、体育场所等。
2.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
2.1体育锻炼的现状。
根据我国学者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研究,大致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明确,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的认识处于良好水平,但对“终身体育”的了解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但实际参与体育锻炼的次数与持续时间不足;[2]课外锻炼的组织力度不够,管理松懈,主要流于形式。探究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校园体育氛围、新闻媒介、体育教师和场地设施等几个方面。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便利的新闻媒体和业务素质过硬的体育教师形成了一个良好环境,社会认知理论认为这可以促进个体参与体育锻炼。高校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校生人数逐年上升,缺少场地器材是多数学校亟待解决的难题,也是阻碍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从个体的角度看,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大,制约了大学生的参与。而且课余体育活动的形式倾向于学生社团及小群体活动,以自发组织、自觉锻炼为主,缺乏组织和引导。
2.2大学生的体育观念。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已不仅仅是应付体育考试,保证身体健康成为第一要务。强身健体、缓解紧张与疲劳及娱乐是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价值取向。[2]随着高校体育的深化,建立终身体育的观念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
2.3大学生的体育需求。
传统的体育项目已不能完全满足大学生的体育需求,越来越多的非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和接受,例如街舞、轮滑、跑酷等。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也有所提高,尽管在总体消费支出中所占比例偏低。
3.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发展方向
3.1女大学生在体育生活中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
首先女大学生的比例逐年提高,近年来已超过男大学生。其次女大学生的体育观念逐渐改变,在体育生活中积极性有所提高。
3.2终身体育观将深深地植入大学生心中。
终身体育是体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与健康教育紧密联系的。体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身心的和谐统一。大学生在掌握了科学的运动技术和方法以后,将它运用于体育锻炼中,可以从中体会体育的乐趣,不仅增强体质,还培养顽强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逐渐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建立终身体育观。
3.3大学生的体育需求将更加多样化。
大学开设的体育课程将不断地进行拓展和延伸,开展的体育项目无论内容和形式,还是数量和质量都将不断地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大学生的体育消费需求将不断加大。
4.建议与预防措施
4.1加大体育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体育场馆及其配套设施。
4.2将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场所由学校逐渐向社区延伸。
4.3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体育法律法规或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1]张玉秀.生活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界定及其研究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3):13—16.
[2]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