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计算是小学数学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不论是图形计算、解决应用题都需要有良好的计算能力。但是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不同的错误,教师应转变教学角度,对易错知识点进行分析,并“错误”为有效资源,提前干预错误,让计算教学更加高效。
【关键词】小学数学;干预错误;高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考试中发现,计算题的错误几率很高,而且同样的错误会重复出现,这种计算错误现象,不仅在“学困生”中体现,在很多“学优生”中也频频出现,针对这些错误,很多人归结于马虎或不细心,但是分析其实质,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错误进行分析,对易错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策略,帮助学生走出计算易错这一误区,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让计算教学更加高效。
一、干预计算方法,加深知识理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计算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教师要让学生总结正确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准备教案,为学生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认真分析并总结计算技巧,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计算知识,从而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观察阶段,不能总结计算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计算方法,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计算方法进行提前干预,增加计算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但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发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第二个因数中的两个数分别和第一个因数相乘?为什么是两层算式相加?为什么要错位?于是教师用一道例题来为学生讲解这些算理,教师列出32×14= 其中4和2相乘,代表的是4个2,而4和3相乘代表的是4个30,因此,8要写在个位,而4个30的乘积要从十位开始写,同理来说,1和2相乘代表2个10,所以,错位从十位开始写,通过教师对计算方法提前进行干预,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的算理理解的更加透徹。
上述案例,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易错点,将这个错误点作为学生探究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学生解题效率。
二、加强知识对比,减少负面迁移
小学数学中知识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实现正迁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已有的知识会对新知识产生干扰,阻碍学生吸收新知识,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在为学生讲解容易混淆的计算知识时,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排除负迁移带来的干扰,分析计算规律,实现知识正迁移,实效课堂高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写出两道整数计算题目,125×8= 25×4= 学生瞬间给出正确答案,接着教师又写出了两道小数计算题:1.25×8= 2.5×4= 学生也能快速给出答案,教师加大了题目难度:1.25×8÷1.25×8= 学生迅速给出答案1;教师未置可否,又给出了另外一道题目:100÷25×4= 学生也给出了答案1;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题目,学生发现两道题目都计算错误,学生没有按照同级计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而是受惯性思维影响,将1.25×8和2.5×4直接计算,导致学生在计算顺序上出现错误,得出了错误答案,教师又让学生计算1.25×8÷(1.25×8)=100÷(25×4)= 从两个算式的对比中,学生对混合运算法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提前对学生的典型计算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主动分析错误,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有效完成了知识迁移,减少了负面迁移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督促错题收集,促进学生反思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进行更正,并分析错误原因,这就会导致一道错题,教师讲了一遍后学生还会错,周而复始,错误依旧存在,缺乏收集错题的习惯,这就导致学生计算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记录,并对错题总结分类,让学生形成错题集,由一道题目发现一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反思,让学生做到少出错,甚至不出错,提高计算准确率。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小数除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小数除法商不变的性质,25÷4=6……1,那么2.5÷0.4=( ) ……(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的给出了答案6……1,教师让学生仔细审题,重新计算,并将这一类型的错误题目进行收集,分析错误原因,很快学生发现余数不可能为1,因为如果余数为1,可以与0.4相除,余数只能为0.1。仔细分析这一类型题目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小数除法适用商不变性质,但是余数不会随着小数的扩大而扩大,余数中的小数点,要根据小数除法中的小数点来确定位置,学生也总结出可以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公式来验证有余数除法正确与否。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将易错题型进行总结,详细记录错误原因及正确的解答方法,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便于学生更加准确的计算题目,培养学生总结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趣味课堂,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发展的限制,计算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在缺乏家长或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借助计算工具来完成运算,这导致了学生计算能力严重下降。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发展特征,设计教学方案,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比较爱“玩”,针对学生这一特征,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审题、计算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写出了很多易错题型,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找到计算错误题目,每发现一个错误,系统会自动增加一颗星,每改正一个错误,系统自动增加两颗星,如果将正确的题目标记错误,系统自动减少两颗星,看谁能得到最多的星星?例如,系统给出1/3+1/2=2/5,学生发现错误并改为正确答案,系统自动增加三颗星,教师将根据学生错误的类型进行汇总分析,并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练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计算错误率,让学生在“玩”中计算,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易错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找到学生易错类型,提前进行干预,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计算准确率,让计算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芬.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20(12):78-79.
[2]吴春芳.基于生本课堂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04.
[3]黄胜英.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思想,提高运算能力——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2):52-54.
【关键词】小学数学;干预错误;高效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考试中发现,计算题的错误几率很高,而且同样的错误会重复出现,这种计算错误现象,不仅在“学困生”中体现,在很多“学优生”中也频频出现,针对这些错误,很多人归结于马虎或不细心,但是分析其实质,原因并不是这么简单,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错误进行分析,对易错点有针对性的提出干预策略,帮助学生走出计算易错这一误区,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让计算教学更加高效。
一、干预计算方法,加深知识理解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计算是数学学习的灵魂,教师要让学生总结正确的计算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准备教案,为学生展示计算过程,让学生认真分析并总结计算技巧,并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巩固计算知识,从而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但是很多学生只停留在观察阶段,不能总结计算的本质,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索计算方法,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对计算方法进行提前干预,增加计算正确率。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两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但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教师发现,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第二个因数中的两个数分别和第一个因数相乘?为什么是两层算式相加?为什么要错位?于是教师用一道例题来为学生讲解这些算理,教师列出32×14= 其中4和2相乘,代表的是4个2,而4和3相乘代表的是4个30,因此,8要写在个位,而4个30的乘积要从十位开始写,同理来说,1和2相乘代表2个10,所以,错位从十位开始写,通过教师对计算方法提前进行干预,学生对两位数乘法的算理理解的更加透徹。
上述案例,教师及时捕捉到学生易错点,将这个错误点作为学生探究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找到错误原因,帮助学生理清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提高学生解题效率。
二、加强知识对比,减少负面迁移
小学数学中知识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实现正迁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已有的知识会对新知识产生干扰,阻碍学生吸收新知识,我们称之为负迁移。教师在教学中,在为学生讲解容易混淆的计算知识时,要帮助学生梳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排除负迁移带来的干扰,分析计算规律,实现知识正迁移,实效课堂高效教学。
例如,在教学《小数混合运算》一课中,教师先给学生写出两道整数计算题目,125×8= 25×4= 学生瞬间给出正确答案,接着教师又写出了两道小数计算题:1.25×8= 2.5×4= 学生也能快速给出答案,教师加大了题目难度:1.25×8÷1.25×8= 学生迅速给出答案1;教师未置可否,又给出了另外一道题目:100÷25×4= 学生也给出了答案1;教师让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这两个题目,学生发现两道题目都计算错误,学生没有按照同级计算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而是受惯性思维影响,将1.25×8和2.5×4直接计算,导致学生在计算顺序上出现错误,得出了错误答案,教师又让学生计算1.25×8÷(1.25×8)=100÷(25×4)= 从两个算式的对比中,学生对混合运算法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上述案例,教师在课堂中,提前对学生的典型计算案例进行分析对比,引导学生在计算过程中主动分析错误,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有效完成了知识迁移,减少了负面迁移带来的不良影响。
三、督促错题收集,促进学生反思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较差,针对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不能及时进行更正,并分析错误原因,这就会导致一道错题,教师讲了一遍后学生还会错,周而复始,错误依旧存在,缺乏收集错题的习惯,这就导致学生计算效率低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对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记录,并对错题总结分类,让学生形成错题集,由一道题目发现一类型题目的计算方法,促进学生反思,让学生做到少出错,甚至不出错,提高计算准确率。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小数除法》一课中,教师给学生讲解了小数除法商不变的性质,25÷4=6……1,那么2.5÷0.4=( ) ……( ),很多学生不假思索的给出了答案6……1,教师让学生仔细审题,重新计算,并将这一类型的错误题目进行收集,分析错误原因,很快学生发现余数不可能为1,因为如果余数为1,可以与0.4相除,余数只能为0.1。仔细分析这一类型题目会发现这样的规律,小数除法适用商不变性质,但是余数不会随着小数的扩大而扩大,余数中的小数点,要根据小数除法中的小数点来确定位置,学生也总结出可以根据商*除数+余数=被除数的公式来验证有余数除法正确与否。
上述案例,教师引导学生将易错题型进行总结,详细记录错误原因及正确的解答方法,让学生对自身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便于学生更加准确的计算题目,培养学生总结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设计趣味课堂,养成良好习惯
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发展的限制,计算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在缺乏家长或教师监督的情况下,借助计算工具来完成运算,这导致了学生计算能力严重下降。这就需要教师依据学生发展特征,设计教学方案,小学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比较爱“玩”,针对学生这一特征,教师可以以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中,教师了解到学生在审题、计算等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借助多媒体软件,为学生写出了很多易错题型,教师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找到计算错误题目,每发现一个错误,系统会自动增加一颗星,每改正一个错误,系统自动增加两颗星,如果将正确的题目标记错误,系统自动减少两颗星,看谁能得到最多的星星?例如,系统给出1/3+1/2=2/5,学生发现错误并改为正确答案,系统自动增加三颗星,教师将根据学生错误的类型进行汇总分析,并让学生找到错误原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准确率。
上述案例,教师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来帮助学生练习分数加减法计算,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了计算错误率,让学生在“玩”中计算,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对易错知识点进行总结分析,找到学生易错类型,提前进行干预,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计算准确率,让计算课堂更加高效!
【参考文献】
[1]刘芬.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华夏教师,2020(12):78-79.
[2]吴春芳.基于生本课堂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07):204.
[3]黄胜英.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思想,提高运算能力——浅谈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19,32(12):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