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领会,碰撞思维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wen21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高中数学的教学地位日益增强,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随之提高,愈发注重对其发散性、探究性思维的培养. 所以,如何开展课堂才能有效激活学生思维成为我们探讨的话题.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老师不约而同采取合作讨论、小组学习等模式,试图借助课堂的“热闹”带动学生思考,但让人失望的是,透过积极讨论的表面反映出来的是学生内心的浮躁、认知的肤浅.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氛围;倾听;自主学习
  立足观念教法分析传统教学,我们发现其存在以下弊端:1. 教师误解曲解了新课程理念,所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活力”,不是营造“热闹”的氛围,而是培养学生思维;2.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过分关注教学的进度、效果,没有真正关心学生的心理需求;3. 缺乏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一味遵循教纲,忽略学生潜力的挖掘,导致其只能“平庸”地学习.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要改变观念,从“心”出发,了解学生的需要,让嘈杂的课堂“安静”下来,去倾听、引导,鼓励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领会知识,培养自学能力,为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丰富方式,激活思维
  “数学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其主动地去探究,才能有效掌握,实现知识的主动构建. 作为课堂的主导,我们要做的是把握好教学的“度”,给学生营造一个安静的氛围,鼓励其思考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此过程中,笔者引入类比、猜想、验证、碰撞等方式,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积极学习.
  (一)类比——引发思维
  类比是数学思维中很重要的一种,能引导学生借助旧知学习新内容,充分发挥原有知识,在不断地对比、归纳中深化理解,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为此,笔者经常会结合所学引导学生类比,促进其思考、掌握. 比如,在讲二面角时,笔者就引入“角”的概念,由平面到空间,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通过类比理解二面角的定义. 首先,借助角的概念“从平面内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半直线)所组成的图形”引出二面角的定义“从空间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引导学生类比理解. 等到其掌握后,笔者提问其平面角的构成、表示法,学生很容易就说出了. 接着,笔者趁热打铁,鼓励其思考空间角的构成、表示,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很快就“依葫芦画瓢”想出了.
  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类似的内容,也可以使用类比方法,像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和角平分线、面线垂直定理和线线垂直定理、直线与圆和直线与椭圆、二次函数和二次方程等.
  (二)猜想——启迪思维
  如果类比是知识间的相互运用,那么猜想就是知识的拓展迁移,以合理的思考为基础,冷静分析,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 鉴于这一点,我们在遇到开放性、探究性内容,像性质的理解就可以采用此方法,鼓励学生发挥联想,达到启迪思维的效果. 比如,在备课“闭区间内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时,考虑到这是一个难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方法:先借例题列举几种区间、轴和开口的变化情况,然后找类似题让学生做,可能效果也不差,但学生思维也只能处于被动的状态. 所以,笔者决定试着“放手”,利用例题引导其实践、猜想. 具体实施时,先提出一个简单题,涉及“定轴、定开口、动区间”,等到学生解决后,就让其猜想:二次函数的最值取决于哪些因素?这样,学生马上就会联想到定轴、定开口、定区间等一系列因素,进而联想到“两动一定”的问题.
  通过层层的猜想,学生就会对“闭区间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产生兴趣,随即投入其中积极探究,步步深入.
  (三)验证——激发思维
  完成类比、猜想后,为了说明结论的正确性,笔者就会引导学生验证,让其寻找“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 在这个环节,学生通常比较“亢奋”,但为了让其有足够的思考空间,避免人云亦云的情况,我会跳过小组讨论交流的环节,直接让学生在班级里交流. 比如,在讲归纳法时,验证这一环节就必不可少,依据归纳法的步骤将问题的解决分成三步.首先,提出问题:对任意正自然数n,有1 3 5 … (2n-1)=n2. 证明:(1)当n=1时,左=1,右=1,所以等式成立. 然后,假设当n=k时,这个命题成立,有1 3 5 … (2k-1)=k2. 最后,就是让学生验证:当n=k 1时,这个命题也成立.这样一步一步下来,原来有些困难的题目变得明朗起来,学生很快就做出:当n=k 1时,1 3 5 … (2k-1) (2k 1)=k2 2k 1=(k 1)2,自然就有了当n=k 1时,等式也成立.
  此外,在班级交流时,我们就要扩大范围,听取不同学生的看法,促进其思维的交流,发现性质的不同.
  (四)碰撞——完善思维
  缺乏思维活动的数学学习没有意义,学生的认知是一个主动构建的过程,只有其通过思考不断推翻原有结构而建立新的结构,才能真正掌握知识.所以,教学时,我们要引导学生思维碰撞,让其在交流中不断完善,有效拓展,实现自身能力的挖掘. 比如,在验证完不等式性质1、2后,笔者会让其相互交流验证过程,以此完善自身的猜想.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小声”交流,以一种尊重的、谦虚的态度去和别人分享,在有限的认知里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吸取别人的优势,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这样,课堂看似不“热闹”,其实真正在涌动、碰撞的是学生的思维,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而不是浮躁虚假的“应付”. 学生在交流完之后,会明显地发现自己与别人思维的不同,转而去调整、借鉴、吸取,最后形成全新的认知,使得个性思维得到充分释放.
  营造氛围,促进自学
  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之余,我们也不能忽略自学能力,要试着放手,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究,针对疑难,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不断地思考实践中掌握学习的方法. 因此,我们要营造安静的氛围,给学生提供空间,鼓励其自学,在深入的思考中收获知识、乐趣.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鼓励自学初,我们要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使其主动融入. 数学学科不仅有很强的逻辑性,还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设计情境,在鼓励学生参与的同时能降低理解难度. 比如,在学“数列”一课时,考虑到概念比较生涩,贸然开展自学,学生可能很难接受,于是笔者就借他们熟知的象棋导入:“你们知道一盘象棋共有几格?”学生回答:“64”.随后,笔者就引入数列的经典例子——古印度国王与象棋发明人的故事. 笔者一边讲一边观察,发现学生听得很投入,对故事中涉及的数列问题很感兴趣,有的人已经拿笔在算. 可见,这个情境创设很有用,学生都被吸引了,此时引出概念、公式,让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自学.
  (二)独立探索,弄清概念
  数学教学中,概念理解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只有弄清了概念,才有基础深入探究. 但在实际中,如果采用灌输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我们的思维走,一味地去记忆,效果是不大的.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不妨让学生独立探索,在讲解要点后引导其自主领会,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掌握,有利于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像在讲“对数与对数运算”时,笔者先强调了底数a与真数N的取值范围,然后让其自主理解,学生顺藤摸瓜,针对范围问题进行剖析,解决了“a为什么不能小于0或等于1”、“为什么真数N不能小于等于0”等问题,认识到概念的本质,避免了思维的片面化.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而且还促进其思维的发散,一举两得.
  (三)精设问题,鼓励思考
  为了促进学生自学,活跃其思维,笔者会依据教材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其思考、分析. 在设计时笔者会结合学情,准确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其“跳一跳能够到”,以此激发其探究的兴趣,积极主动地解决. 比如,在讲“对数”时,笔者想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就设计了以下题目:函数y=log2(x2-3x-4)的单调增区间是________. 这是一个比较常规的题目,重在考查学生对概念、性质的运用.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很容易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查漏补缺,积极改正.如果碰到独立思考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我们可以适当引导,给其点拨,帮助其克服思考障碍,以此提高其自主学习的效率. 此外,对于一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我们要适当“增餐”,不断挖掘其潜能,深化其知识理解.
  (四)敢于质疑,形成氛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思考的数学学习很难有效果,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学生每天兢兢业业学习,效率却不高的原因. 想要提高,就要从问题开始,不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并且尝试着分析解决,学习热情也就慢慢积累,这样的学习才有效. 比如,在讲函数时,其中涉及不等式、方程、最值等问题,需要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探究问题,在题型的积累中掌握做题技巧. 于是,笔者就采取“放任”政策,先给其一系列的题目,然后让其自行解决,不断地思考发现,遇到难点就大胆质疑,利用课间和同学交流,分享做法和经验,以此促进问题的解决. 这样,学生就能在活跃的氛围中积极思考,不断突破,形成有问必究的习惯.
  总之,不一定“热闹”的数学课堂才有效,“安静”的课堂未必没有交流,我们的教学要少一些喧嚣、浮躁,多一些沉稳、思考,让学生有空间去领会数学真正的美,让其在不断实践、探究中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明白静心思考的重要性,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Inspirational Quotes to Learn Before Ydur Test/byKellyRoell考前勵志名言
编者注:奥运会期间,绝大多数场馆在比赛日都人满为患,但奥运会结束后,很多场馆无人问津。奥运四年才举办一次,而建成的场馆每一天都存在于城市中。只有利用好这些场馆,让他们真正地同城市融为一体,这才是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  During the Rio 2016 Olympics, the eyes of the world were trained on Rio de Janeiro, Brazil.
摘要 综合与实践应用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现实性和应用性,通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认识和理解数学,并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文依據相关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作用;原则;策略 
摘要:建立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理解,关系到教师自身的教学行为.高中数学以内容抽象著称,高中学生的思维形式以形象和抽象并重.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不应当忽视学生的形象思维,因此应当借助于生活元素,或者由生活元素中提取出有效的素材,通过想象和现代教学手段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以让学生经由形象思维的过程,最终走向抽象.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科学,抽象思维是其重要过程与结果,“数学”作为一种特定理解,可以作为数学教学
[摘要]当前,很多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都开始应用导研式教学模式,本文通过研究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的应用意义,具体论述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利于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研式教学:认知策略  数学是高中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提升学生整体成绩的重要学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高中数学的教学重点
[摘 要] 导数的应用问题是各地高考卷中的热点问题,经常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这类问题,综合性强,对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方面要求很高.本文针对此类问题进行剖析,促进知识的有效复认和解决问题方法的创新生成.  [关键词] 成立问题;分离参数;分类讨论;洛比达法则  恒成立与能成立问题(存在性问题)一直是函数知识的热点内容,都是导数的应用问题,其中求参数的取值范围就是一类重点考查的问
电影《赤壁》自上映起,就在一片骂声中高歌猛进;而最有趣的是,《赤壁》的英文译名居然是Red Cliff (红岩)。 于是,许多专家认为《赤壁》不应该译为Red Cliff,因为要是按照这种方式,下一步若是把小说《红岩》译成英文名,是不是也要意译为Red Cliff?类似地,就将Beijing翻译成为North Capital (北方的京城);而香港的英文名是不是就不用Hong Kong而用芳香的港
摘 要:基于三角形为研究对象,探究“ ”型定值问题. 首先把可变元素特殊化,然后再根据它的运动状态,分析当某一几何元素按照一定规律不断运动时,进行分类讨论. 验证与之相关的几何量(或数量关系)恒保持不变,即定值存在,建立数学模型. 在该问题的研究中,遵循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并通过条件的不断弱化,分析得出决定定值的关键量,从而使结论更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运动;结论;定值  题1:如图1,等边
[摘 要] 笔者针对高考压轴题的教学研究,发现极值点偏移可以通过构造一元差函数来处理及对数平均值是它的数学本质. 由此,给出重视教材内容及习题创新、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提炼、典型试题的来源及筛选等教学与备考的启示.  [关键词] 极值点偏移;构造;一元差函数;对数平均值;数学本质;教学启示  考题再现  (2016年全国Ⅰ卷理科压轴题)已知函数f(x)=(x-2)ex a(x-1)2有两个零点.  
Do you seem to be late for school a lot? Do people tease1 you about it? Do your grades suffer because of it? Do you annoy your teacher?  你上学经常迟到吗?有人取笑你吗?你的成绩会因此受到影响吗?会使你的老师生气吗?  Being on time is so 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