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淘宝”的实力比拼

来源 :E药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ca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涉外医药合作主要包括三方面:资本合作、产品和技术引进以及对外许可。在资本合作方面,中国经历了“因为体制限制而选择合资”“摆脱政策限制后外企纷纷独资/并购”“为突破政策瓶颈又转而合资”的三个阶段,近年来逐渐陷于胶着状态。
  在涉外许可方面,早期研发项目居多,可以深度剖析的完整案例甚少,尚待时间检验。而涉外医药项目引进,从90年代初中国医药产业摆脱计划经济开始,逐渐繁盛至今,大概经历了30个春秋,回首看来,略有小成,可以做一个完整的回顾性研究,便于企业理清思路,选择战略。
  在海外产品引进方面,大致走过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末期,引进的项目大多是已经上市的产品。那个时代的中国医药市场,属于跨国公司眼中的欠开发市场,大部分公司申报PCT专利时都未曾考虑指定中国。这时候,如有本土公司去洽谈引进,基本上属于半卖半送制,多出来的市场算白捡的,项目很好谈,只要本土公司有诚意,有一定营销能力,产品的中国进口分销权基本可以拿下。至今中国市场还在销售的一些洋中药和进口生化药,大抵都出自那个时代。
  第二阶段是在2005年前后,CFDA的进口药品注册审查已经开始从严,对于一些中小型海外药企来说,单靠自身能力,整理符合进口注册所需资料,补充实验数据,开始面临一些挑战。而那时,国内尚无现今这样系统化的、国际水平的CRO公司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服务。这时候境内医药公司如果要拿国外药品的中国代理权,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新药注册能力。能够协助海外合作伙伴,取得进口药的注册,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第一步。
  另外,在当时无论是否原研,进口药在定价和医院进药方面,还是有明显优势的,导致国内对进口药品感兴趣的厂家爆增,海外药厂的挑选余地扩大了,因此对合作伙伴营销能力的考量也变得比以前更重要,往往第一,要有既往成功纪录;第二,要有清楚的产品中国市场开发计划,包括产品定位,开发策略和资源投入计划,承诺的销售预测;第三,在协议期限上做了更多的限制,合作周期缩短,设置各种终止条款等。注册和营销能力,是当时能否顺利缔结合作的关键。
  第三阶段是在2010年左右,这时的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改变,欧美医药市场持续衰退,而中国成了医药新兴市场的领头羊,随着中国医改进行时,医药市场超越西欧五国不是梦,日本很快要落后。
  这个阶段的医药项目引进、拼抢已经到了白热化阶段,国内各类公司齐齐出海谈引进,现在各家国内药企的BD部门,也大多是那个时代开始成立的。竞争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很多大药企开始重视中国市场,和国外中型公司谈项目引进的时候,多个国家统签,往往包含了中国;另一方面,还没有进中国的中小型药企,打的也是两手算盘,一边多家接触洽谈许可或出口可能,一边其实在谋划是否要在华自建队伍自己干。这阶段也催生了一批外资药企的中国代表处,涉外医药BD人员一时间炙手可热,成了猎头们争相挖角的对象。
  另外,在进口药注册申报方面,CFDA把关更加严格,大部分产品验证性临床是免不了的。鉴于这一点,国内公司将开始考虑引进项目的阶段适当前移,不再局限于海外已获批,有足够的临床可验证结果,就考虑引进,反正Ⅲ期在国内迟早要做。这个阶段,除去营销和注册能力外,企业的研发效率和临床设计能力都需要进一步跟上。
  当前则是第四阶段。这个阶段的外环境又有了新的变化。
  国际方面,比较正面的情况是中国市场的价值有目共睹,如果有国内公司寻求引进,海外公司都比较乐于沟通。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欧美医药市场迅速回升,北美近几个季度的市场增长率都超过10%,大部分海外公司的业务重心又重回欧美市场,对中国的态度反而是待价而沽,价高者得,许可费不是最重要的,但是没有许可费是万万不成的。
  另外,因为全球都在关注合规问题,GSK事件震惊全球,合作伙伴是否清白,也成了一个关键因素。
  国内方面,被调侃为“过儿痴等姑姑的节奏”的审批速度,导致了进口药申报进一步延迟,多中心临床的审批争议再起波澜,逼得国内公司引进项目的周期不得不继续提前,临床前,乃至只有动物验证结果的项目就愿意看。同时因为海外公司待价而沽的态度,近期签约的项目,许可费和首付款屡创新高,股票投资也成了热门。而当年在前两个阶段签署的代理经销项目,长长短短都差不多到期了,市场趋势是要么易主,要么原主再带金续约,还有更甚者再花笔钱把中国权利直接买下来,图个安稳。
  然而,无论如何,真金白银是花了,到价值变现还是有些时日的,随着时间推移,风险与日俱增,这时候就要考验国内公司的综合能力。需要有足够的能力选准产品、确保顺利批准;要随时关注国际国内的竞争状态和同适应证产品的开发状况;营销需要提早介入,需要对5~10年之后该产品的市场有清楚的预判,提前安排好市场准入和营销规划工作;同时还要有完善的项目管理能力,时刻保证项目的高效运转,以及和海外合作伙伴的良好对接。实体经济之外,如果善用虚拟经济的力量,可能也会是个不错的助力。一家在现金流、资金链和投融资方面有足够运做能力的公司,涉外合作,如果操作得当,会产生成倍的放大效应。
其他文献
大连全国眼科会议的惊艳亮相,也许让康弘的高管们可稍微舒一口气,特别是集团营销策划的总导演殷劲群。  据说,“朗沐”同类产品的外企在会后召集了两天的紧急会议,有与会者用‘完胜’来形容康弘。对于这样的评价,一向自称“很抱歉,我不是自信,是有点自负”的殷劲群的回应是“战斗才刚刚开始”,其实此次朗沐大连会的背后仅仅是一个组建一周的团队,很多人在大连是第一次见面。  “朗沐”背后的团队  殷的英文名是Eag
期刊
CFDA忙换人  今年7月18日,CFDA官网分五批公布了有关人事任免的通知,没有新人亮相,但有职位更迭。其中任命陈朸为信息中心副主任,免去其机关服务中心主任职务;任命沈传勇为机关服务中心主任(试用期一年),免去其药品认证管理中心副主任职务;任命李金菊为药品化妆品注册管理司(中药民族药监管司)副巡视员;任命贺丹英为药品化妆品监管司副巡视员;任命王松林为稽查局副巡视员;任命兰奋为国家药典委员会副秘书
期刊
医药并购基金:机会,任性  随着轰轰烈烈的并购战火延烧,去年资本市场出现了一股成立并购基金热的浪潮。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去年成立的并购基金数量比前几年成立的总和还要多。在医药行业,这个现象更为突出。  2014年12月,爱尔眼科与中钰创投合作设立规模10亿元的并购基金,主要应用于投资、经营、管理眼科专科医院及其供应链服务。加上之前参与投资前海东方爱尔产业并购基金以及华泰瑞联并购基金,这已经是爱尔
期刊
北京的冬天,如果没有大风,没有雾霾,阳光倾泻整座城市,美好而奢侈。采访康辰药业(以下简称“康辰”)董事长王锡娟的当天,就赶上了这样的好天气。  王锡娟喜欢红色。精干短发配着暗红色对襟短外套、酒红色围巾,在接受《E药经理人》独家专访几个小时里,王锡娟一直笑意盈盈。带领企业经历跌宕起伏之后,到了现在这个年龄段的王锡娟才会恰到好处地驾驭并诠释好红色:夺目但不耀眼,温暖而不张扬。  今年是康辰营销提出“双
期刊
年终岁末,总部位于泰州的民族医药巨头扬子江药业集团高歌猛进,捷报频传:在11月份新发布的中国化学制药工业百强榜上,“扬子江”荣登化学制药工业企业综合实力百强榜首位;在12月12日发布的2014年中国品牌价值排行榜上,扬子江以903分的得分名列中国生物医药榜品牌强度得分第1名,以103.9亿元的品牌价值排名生物医药榜单第2名,仅次于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一连串的荣誉和光环,见证了扬子江人胸怀梦想、奋力
期刊
创新、并购、整合,医药产业重组大戏渐入高潮!  战略、方法、利润,医药企业或隔空对决,或贴身肉搏!  这个行业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给予投身其中的企业的可持续竞争力如此强烈的考验。  以往,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业绩驱动因素多数来自于产品,一到两个较好的产品,往往能支撑一个企业的发展。  而今,不着眼于创新,不懂得利用资本,不善于整合资源,就很难说能在通向未来的道路上踏准节奏,博得先机。这一点在近些年
期刊
随着各大跨国药企年报的陆续发布,2013年销售额10强的名单出来了。这一年,没有太大的惊喜,与2012年相比,辉瑞和默沙东因为正在面临的专利悬崖和战略重组,使得其排名向后挪动了几位,而雅培因2013年年初拆分出艾伯维后,无缘前10强,礼来得以进入榜单,同时,拜耳的排名向前进位。  不过受到去年专利悬崖的影响,今年的销售额10强仍然算是一个过渡时期的排名。其中,强生、诺华、罗氏、葛兰素史克、礼来和拜
期刊
2014年是政策多变之年,同时也是政策不定之年。伴随着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医改在市场化旗帜的引导下稳步推进,重点更加明确,各项配套工作的方向不断调整,新政层出不穷。  新版基本药物目录、低价药政策、取消最高零售价、医保支付价格等政策对药品集中采购的影响深远。各省在变化的形势下,结合各地实际开展了广泛的对药品集中采购的探索。药品集中采购政策面临政策拐点。  我国药品集中采购从2000年开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第一批CRO公司在中国建立,随后,CRO蓬勃发展。CRO公司多为海归建立,这一过程引入了国际上新药的研发标准,培养了一大批药物研发人员。中国国内的研发机构也快速与国际研发接轨,无论在人才和硬件上均获得了空前的进步。在同一时期,中国的投资领域也蓬勃发展。大量的留学生回国创业或加入到中国药企开展研发工作。人才、研发硬件和资金领域的长足发展综合在一起,促进了药物研发的快速增长。到今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特点决定了创新成为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不创新要死,全部创新死得更快的说法让很多企业感到困扰与迷茫。在整个创新生态系统尚不健全,特别是创新成果市场转化机制、融资和财税等支持手段依然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企业在创新的过程中势必会遇到较大风险。尽管如此,坚持走创新之路,永不言弃,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线是决定企业能否占据市场至高点的唯一出路。那如何才能在产品开
期刊